“沒有長過腳的路,沒有高過人的峰”。一位新中國培養的優秀地質隊員,用25年的專業學習、祁連找礦、地質事業管理和國家地質行業建設的孜孜追求,詮釋了“腳”與“路”、“人”與“峰”之間的內涵關系。
過去,由于我一直在農村政策研究和新聞單位工作,對曾任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溫家寶的了解,僅僅局限于解決新時期的“三農”問題,主張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力主堅決減輕農民負擔,徹底廢除農業稅;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突破貧困落后地區的發展“瓶頸”,組織國人自覺起來反貧困;糾正林業掠奪經營的發展思路,全面推進林權制度改革;大力興修水利,確保汛期江河湖泊安瀾;興國先興教育,解決農村孩子上學等一系列“三農”方面的政策和措施。我感受比較深的是,“九八”抗洪,深夜在荊江分洪大堤上,在千鈞一發、人命關天的時刻處變不驚,對于開閘放水分流洪峰的意見給出“再等等”的堅強決策;汶川大地震發生后立即做出抗震救災部署,僅用半個小時的準備即起身前往西郊機場,奔赴抗震救災一線指揮抗震救災,慰問災區父老鄉親;在國務院總理的任上,連續十年同井下礦工、同山區貧困農民、同節日堅守在工作崗位的基層群眾歡度除夕;在重慶幫助農民工討薪;在天津火車站安排救助白血病兒童等諸多視民生為第一要務的情為民所系的事例。但是,當我打開《溫家寶地質筆記》,廢寢忘食地讀下去的時候,我被這本書感動了。確切地說,我被溫家寶的地質經歷震撼了。掩卷沉思,一個成功者,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他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后來的歷史性功績,得益于博學多才,得益于對客觀事物的精準認識和辯證思考,得益于艱苦環境對意志的錘煉,得益于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得益于“吾為吾民”的人生價值觀。
一、業,精于勤
地質科學是一門理論科學與實踐經驗相結合的專業。地質隊員能夠達到運作自如地開展地質和資源勘探工作,不但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而且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要精通專業,唯一的出路是勤學苦練,勤動腳、勤動手、勤動腦。勤是精的基礎,精是勤的結果,只有“勤”,才能“精”。
作者1968年2月離開京城,奔赴大西北祁連高寒山區,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為完成地質工作任務跋涉在崇山峻嶺中,需要毅力和勇氣;也需要踏實、平心靜氣、排除干擾的良好心態;還需要偉大的抱負。作者所就讀的北京地質學院,“文革”期間是紅衛兵造反的重災區。在校期間守護好自己的行為準則,看清社會發展的大方向,在躁動的年代凸顯心靈的凈化,守護著冰心玉潔。作者作為普通地質隊員的時段,正是“文革”中后期,在科研不正常、管理不正常、工作秩序混亂的社會背景下,在鉆研業務被批判為是走白專道路的政治環境下,能夠靜下心來,堅持持之以恒地鉆研業務、手不釋卷地讀書、鍥而不舍地汲取知識,時刻不停地思考,是需要有遠大理想和高尚情操的。這種理想、抱負和情操,明確地蘊含在《筆記》的字里行間,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腦海里,清晰地表現在地質工作的實踐中。作者對地質業務的“精”,在《筆記》中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數字的精確
無論是野外日記,還是學習和管理筆記,抑或是專題調查報告,作者都善于運用數字做論據,用絕對值、相關比率進行量化分析,從量上著手,研究質的變化。在《筆記》精選的日記、筆記和調研報告中,文頁平均每頁大約有8個左右數字,全書大約有3000筆數字。有的數字甚至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數。比如在“正北山”第三系剖面圖中,“我們一共放了15根導線,每根導線發12米~125米不等,總斜距達1295米,共分出19層不同的巖性段”。又比如,根據剖面圖的實測資料,“一是標定了4層石膏,厚度分別為0.9米、1.47米、5.32米和7.3米,采集了29個樣品”;“二是計算出白楊河組的厚度大于579米”。為實事求是地研究問題,作者對于性質同一的數字,有時會給出不同的參考值。1984年6月24日,作者在同新疆地礦局、西北石油局就“七五”規劃交換意見時,他講:“全區煤炭資源總量,據煤炭部門預測為1.6萬億噸,占全國預測總量的37%,居全國第一。地質部門預測1.2萬億噸(0~600M預測3767億噸);可靠460億噸,可能8304億噸”。略顯枯燥的數字,在作者的眼里是難得的寶貝,是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
(二)語言的精煉
日記、筆記不拘泥于形式,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對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結果的“五要素”卻記載清晰、全面。比如1970年5月24日的日記,僅用64個字,就把今天干了啥、明天要干啥說得一清二楚。1974年4月23日的日記,僅用三行字總結了三天的工作,結尾說:“今年礦產組有新的工作,任務重了”,并且預測三個月很難完成。最短小精悍的日記,當屬1984年6月23日的日記,正文只有“克拉瑪依——烏魯木齊”八個字。1982年5月,當時已經升任甘肅省地質局副局長的作者深入到地質點檢查工作,他在日記中寫道:“1982年5月2日,星期日,天氣晴。地點:現場看巖心(黑鷹山重磁異常驗證孔),全文僅有32個字。從《筆記》注釋中得知,這個現場是探礦一隊四分隊黑鷹山鉆探現場。有的一天的日記,是一張坐標精準、標注清晰、要素齊全的礦樣素描草圖。草圖不草,實為按專業標準所形成的正規剖面圖。作者應用圖譜這種技術語言,將多項相關的技術要素凝練得十分精到,令內行點贊,外行可思。
(三)論理的精辟
讀《筆記》,首先要讀原著;其次,是跳出《筆記》,在歷史回放中聯想。原汁原味地情景再現,客觀真實的文字記載,深入思考的心路歷程,突顯《筆記》的特色。從體裁上說,不論是野外地質勘探日記,還是地質工作管理崗位的工作日記,都可歸類為記敘文;專業性質很強的勘查記錄和現場草圖,說明文的特色明顯。而以論證和說理為標志的調查報告、發言和講話提綱、工作建議、學習筆記等文稿,主要回答“因為”與“所以”問題,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論文。用身臨其境的第一手材料陳述“因為”,用精辟、嚴謹和高度概括的語言給出“所以”的結論,是《筆記》的理論特色。
技術論理例一。在對1861地質點位航測圖“關于鐵礦層北之斷層”的技術分析中,作者提出:“為什么鐵礦層出現了SW200°傾向的地層?”作者解題:“我們在鐵礦層北見到斷層的標志:巖層受到了極大的褶曲,具有云英巖化。”作者繼續做補充性技術分析:“于鐵礦層北120M左右為板巖與灰巖接觸點,這套灰巖是區域厚層——巨厚層硅質灰巖的一部分,于相鄰路線見到本套灰巖與板巖為斷層接觸,而本路線見到這套灰巖從總體講與板巖為超覆式整合關系”。“而作為零散分布的這一部分是否為斷層所致,這種設想是合理的”。
技術論理例二。《筆記》在朱龍關河這一小節中,作者用親自的觀察,論證了黑河成為“斷頭河”的原因。作者說:“由于洪水壩河的向源侵蝕能力較強,河流由南北轉向東南,將黑河水系的部分上游水系切為‘已有’,這是黑河和洪水壩河間差異性侵蝕作用產生的襲奪”。作者利用成語概括為:“可以說是另一種自然界的弱肉強食”。
管理論理例一。從時間上說,作者是伴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走上地質管理崗位的。在大致八年的管理崗位上,對改進技術管理、地質項目管理、財務與設備管理和深化地質管理體制改革等方面,都有超前的、符合客觀實際的建樹和具有操作性的意見。1984年1月7日,作者作為地質礦產部的副部長,出席國務院辦公廳召開的礦產資源法討論會上的發言摘要中,對討論稿第四條“綜合與專業勘探相結合”,提出“去掉專業勘探”的修改意見。作者指出:“因為第一章總則,講的綜合評價是針對找礦、勘探單打一來說的,是從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角度提出的,不單牽涉地質勘探工作的分工。不然后者的提法否定了前者,不利于實現綜合評價”。國家首部《礦產資源法》經多次修改后,由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
管理論理例二。1984年7月,正值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緊張籌備、反復修改《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的時段,地質礦產部也在緊鑼密鼓地研究地質體制改革。針對一些一時難以統一的看法,作者應用1983年三四月間東北三省35天的調查情況,在遼寧、湖南兩省改革試點方案發言提綱中,提出了地質體制改革的基本出發點和進行改革試點的基本思路,特別是明確地闡述了“改革與整頓的關系”。作者在《筆記》中寫道:“改革是動力,整頓是基礎”。改革和整頓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提高企業素質,提高經濟效益,兩者是互相促進、緊密聯系的。不改革,地質隊沒有活力,整頓也打不開局面;不整頓,地質隊搞改革缺少基礎和必要條件,改革也難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必須把改革的精神貫徹于整頓的全過程,以改革推動整頓,把兩者緊密結合起來”。寥寥數語,有針對性地回答了改革與整頓的工作擺布問題。
理論論理例一。《筆記》的理論論理有多處,比較集中的是第四部分——學習研究章節。具有政治經濟學理論意義的,是作者對馬克思關于再生產原理的研究和體會。作者在1982年5月的學習筆記中寫道:“馬克思的再生產原理,是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再生產規律的成果。但是它不只限于反映資本主義生產的特點,而且對于任何社會性的生產活動都是適用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也必須運用這些原理”。作者認為:“馬克思關于再生產原理的核心是實現問題,而實現的關鍵是實現的條件,也就是社會生產兩大部類之間以及各部類內部的比例關系必須保持平衡;實現的途徑之一是擴大再生產類型的選擇,即正確處理外延擴大再生產和內涵擴大再生產的關系”。作者將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的基本原理與現實的國民經濟宏觀管理聯系起來,從而準確地揭露出“兩大部類嚴重失調”,“生產資料的生產熱衷于大上基本建設”,“挖農業補工業,擠輕工業保重工業”等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不適當選擇。
理論論理例二。1983年12月,作者帶著“解決中國地質事業的發展道路”問題,認真學習《鄧小平文選》,寫出了4600多字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地質事業》一文,在《中國地質報》公開發表。作者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地質事業,必須首先確立地質工作要堅決為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指導思想”。作者主張:“努力提高地質找礦效果和社會經濟效益,提高地質工作現代化水平,為到本世紀末全國工農業年總產值翻兩番和進入下一個世紀的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礦產資源和地質資料,應當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地質事業的奮斗目標”。文章還對“如何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建設地質事業”、“堅持對外開放政策、開拓國際市場、利用國際資源”等問題,進行了操作性闡述。
在《筆記》中,作者十分注意對地質工作規律和地質實驗原則的認識。作者給地質工作規律下定義:“一是從事地質工作的人同工作對象的關系,這是認識的規律問題;二是地質工作內部各種工作的內在聯系,即是以地質——找礦為中心”。在1982年5月2日的日記中,作者提出:“要認真分析鉬礦的賦存規律”,并給出具體的操作指向。
(四)勤勞的精神
讀《筆記》了解到作者對地質專業的“精”,也不難看出“精”來源于“勤”。即腳勤、手勤、腦勤。
作者說:“這本書是我用雙腳走出來的”。從《筆記》中可以看出,作者在18年的地質生涯中,以長1000多公里、寬數百公里、山峰高度多在海拔4000?5000米之間的祁連山為始點,先后到過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四川、云南、北京、河南、陜西、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福建、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市調研,從天山到長白山,從橫斷山到武夷山,從秦嶺到南嶺,從羅布泊到黑龍江畔,作者進行地質勘查以及業務調研的腳步走遍了大半個中國。不管前邊的地勢多么險峻,不論眼前的山峰有多高遠,不論工作的條件多么艱苦,他一步一步地向前攀登,從未退縮。他在1970年5月24日的日記中寫道:“沒有什么困難可以阻擋我們前進”。他堅信:“不畏艱難困苦的人,終會到達光輝的頂點”。他認為:“世間有些路非要自己去面對,自己去跋涉的”。他走的是專業收獲豐厚的地質路,也走過了一段“登高祁連,放飛理想,不畏艱險永向前”的人生路。
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來寫《資本論》;《筆記》作者,將隊友打撲克的時段用來寫日記、記筆記。《筆記》的日記開篇,記的是1970年5月18日的事情。作者寫道:“現在,同事們都在打撲克,我不愿在那上面多費時間,我想,只有把別人玩耍的時間,都用于工作和學習,才能彌補我資質的不足,才能不空耗生命,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為人民做更多有益的事情”。在作者提供給出版社編輯小組的原始《日記》中,可以看到多處隊友娛樂他記日記、讀《吶喊》、抄書的記載。作者用18年的飯后茶余,寫下了400多萬字的45本日記、筆記,每年至少要記23萬字,平均每天至少要寫630字。不考慮思考和準備時間,不計算根據測繪做草圖的時間,按照漢字書寫80字/分鐘的常數計算,作者在18年中就等于比隊友多了近900小時,這是無可估價的收獲。
腿勤、手勤的根源是腦勤。有了腦勤,才有了作者所留下的400多萬字的日記、筆記。《筆記》中,對地質現象觀察的描述,對地質工作的實踐認識,對科學考察經歷和收獲的記載,對祖國山河的眷戀和對人民疾苦的同情,都源于作者的見景生情、見事思考和見理升華。“記憶歷久彌新”,詮釋著作者對客觀事物觀察的細膩,認識的深刻和由表及里的精華提煉。
二、思,想的遠
專業與通俗的兼顧,行動與思想的照應,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筆記》的一個突出特點。讀《筆記》,不但能看其“行”見其“思”,而且能感受到“思”的有據、思的深邃、思的長遠。
(一)作者對人生奉獻的規劃
從出校門在祁連山腳下的地質隊燒鍋爐,拉煤、倒煤渣,弄得滿臉黑污、渾身煤塵,到豐樂公社勞動,寄宿在老飼養員家三人睡在一鋪炕上;從數九寒冬在臺子溝挖水利干渠,到地質區測二隊重砂組干淘砂的苦力;從參加1︰20萬祁連山幅、高臺幅、平川幅區域地質測量,到祁連山區的地質找礦;從地質隊副隊長、地礦處副處長,到甘肅省地質局副局長以及后來的國家地質礦產部副部長,在18年的地質生涯的自我記錄中,作者用工整雋秀的筆跡,記錄下了野外地質考察生活的單調枯燥和艱難危險,也規劃了“在有限的生命中為人民做更多有益的事情”的人生奉獻。
作者在日記中寫道:“我在深山,但胸懷卻像海一樣寬廣。我把自己的工作,與人民的利益聯系起來,就產生了無窮的力量,頑強地戰斗”。“只要一天不倒下,一息尚存,就要為人民工作一天”。到省地質局任職,地位高了,工作環境變了,但作者斥虛榮、提能力、求奉獻的自律格言沒有變。他認為:沒有遠大理想和真才實學,沒有實際經驗和工作能力,除了日益增長的虛榮之外,還有什么意義。到國家地質部工作,在百姓的眼中認為是位高權重。但是,作者在工作筆記本的首頁上寫道:“硬是同自己的公正廉明分不開的”。“要做一個堅持真理而不怕被打倒的人”,“要敢于面對現實,勇于對人民負責,在困難面前不退縮,立志采取積極進取的拼搏精神”。作者在1979年3月21日的日記中寫道:“人只有獻身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意義”。作者在任地質部副部長的開篇日記中寫道,“置生死于度外,視富貴于糞土”這樣的警句。歲月流逝,三四十年前的日記本筆記本如今已泛黃變色。但是,作者立言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的踐行軌跡,仍然清晰可見。
(二)作者對專業前景的規劃
地質測繪、找礦和地質研究,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技術工作。地質隊員和地質工作管理者的能力如何,專業技術怎樣,是確保工作質量并且能夠進行創造性工作的關鍵。讀《筆記》理解到,作者不但有地質情緣,而且具有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和真才實學的專業目標。作者將地質比喻成“是一本記載幾十億年大自然神奇演化的‘天書’,巖石和礦物如同它的書頁,蘊含著地質演進的信息。要讀懂這本‘書’,需要到大自然中去親自觀察、觸摸、體驗、感受”。作者認為,巖石的顏色、粒度、紋理、形狀及其間的化石、礦物的硬度、密度和晶體結構,都是“天書”中的“摩爾斯”密碼,具有真實的含義。唯有破解密碼、讀懂“天書”者方可領略大自然的壯觀和精妙。
讀著專業性極強的如同庖丁解牛式的日記、筆記,非專業人士無法解開“密碼”。但是,當我們讀到管理工作日記或者調研學習筆記時,會在不知不覺中被作者的專業規劃和專業指導思路所吸引。1981年12月,作者在省地質局副局長崗位上,就對1982年工作重點做出規劃。提出“1982年要繼續堅持在成礦帶上部署普查找礦,逐步把地質、物化探、實驗等力量集中到成礦遠景區帶上來”。要求“注意尋找富礦”,“開展玉石、寶石礦產地質工作”。
地質實驗的原則是什么?1981年12月的筆記中記下“準確、及時、經濟合理”即為原則。在認真總結地質工作經驗的基礎上,作者從資料收集、找礦評價、文圖質量、技術措施四個方面,制定出地質設計審查標準。對探礦工作設計,從“技術措施、經濟效益、生產管理”三個方面進行考核。
1982年,國家處于國民經濟的調整期,中央提出“調整、改革、鞏固、提高”的八字方針。如何將中央的大政方針同省地質局的工作結合起來,創造性地貫徹執行?1982年7月29日,作者在甘肅局上半年工作檢查總結會上提出:“作為國民經濟先行的地質工作,不僅是生產資料生產的先期和基礎工作,而且是消費資料生產的先期和基礎工作”。“基礎地質調查、能源和非能源礦產地質、環境地質要以一定的比例均衡發展,形成多樣化的服務領域”。“今后七、八年全省地質工作的調整,應當從工作部署的調整,進入到系統改造宏觀地質工作,促進內部結構合理,經濟和社會效益進一步提高的階段”。也是在這次發言中,作者依照馬克思的經濟結構和經濟核算理論,對地質工作的宏觀改造進行了理性闡述,并且對國家在“六五”、“七五”期間礦產資源的急需做出客觀分析,對甘肅多金屬成礦遠景區的地質工作提出規劃設想。
《筆記》作者在規劃未來地質工作,提出應該怎么干的同時,也提出“不可怎么干”的警示。1985年4月,作者在江西考察時指出:“為老少邊窮地區的經濟發展和人民致富,積極開發地下資源,發展山上資源,是一條重要的途徑,也應該是地質隊的一項重要任務。但要十分重視礦產的合理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在“先發展、后規范”思想大行其道的年代,能做出“合理開發”和“保護環境”的警示,今天看來是高瞻遠矚。
(三)作者對地質體制改革的規劃
在地礦部任職的三年,正是農村改革經驗引入城市,改革大潮風起云涌,各行各業醞釀全面改革的時段。作為部政策法規司的司長和副部長,作者以思考改革、總結經驗、發現典型、指導創造為己任,在國家地質體制改革,地質單位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等方面,進行了認真調查研究和深入思考,提出了許多符合實際、推動改革的真知灼見。
作者到地礦部的工作起點,是從赴東北三省調查研究地質體制改革和到陜西省調查地質科技進步入手的,呈獻給地礦部黨組的一份“大禮包”是《關于地質工作管理體制改革的幾點意見》。作者的一系列改革思想精華,主要凝聚在《改革要遵循五項原則》、《地質系統實行經濟責任制的形式》、《向體改委匯報提綱》、《在討論遼寧、湖南兩省改革試點方案結束會上的發言》、《討論地質工作體制改革綱要》等一系列管理和學習筆記中。
1982年9月,作者在東北三省局體改調查報告中,首先肯定了“專業化改組的方向是完全正確的,全局性改革試點必須進一步鞏固和完善”;提出實行專業化改組后,“必須集中主要精力,抓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改革。這是推動體改工作不斷深入的重要環節”。在試點過程中,“要認真研究地質調查隊的管理體制改革;建立有利于調動和發揮地質技術人員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制度;建立和加強地質工作宏觀決策系統和管理系統;搞好地質工作的技術結構和組織形式的改革,全面發揮技術人員的作用,改變地質調查與研究脫節;逐步改革各級技術管理機構,使地質工作的管理指揮與綜合研究融為一體”。強調“要抓好設計預算包干、經濟合同制、經濟責任制三項重要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改革”。
1983年3月3日,作者筆記記錄了關于對地質系統今后改革工作的原則思考,系統地提出改革要遵循的五項原則:一是要有利于地質——找礦工作、發展地質事業,促進地質科技進步,提高地質找礦效果和經濟社會效益。二是堅持責、權、利相結合,正確處理國家、企業、職工的三者利益;三是在多做地質工作的基礎上,逐步改善職工生活;四是改革必須全面規劃,統籌安排,各有關方面、有關部門同步、配套地進行。五是堅持計劃任務為主,增收為輔的原則。
1984年10月20日,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做出《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作者認真學習中央《決定》,結合地質體制改革的實際,就地質事業發展戰略問題、地質成果有償轉讓和開辟地質市場問題、增強地質隊活力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并形成了7000字的《關于地質工作體制改革的幾個問題》,在《地質工作研究》和《中國地質》雜志上同時發表。文章提出地質工作的發展戰略總體設想是:要以地質找礦為中心,立足超前,擴大服務領域,擴大活動范圍,面向經濟建設,聯系全國,走向世界,走改革、改造、開放的路子,為全國工農業年總產值翻兩番和進入下一個世紀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礦產資源和地質資料,逐步把地質隊改造建設成為知識密集、科技先進、信息靈活、裝備良好、布局合理、精神文明的現代化隊伍,在“四化”建設中當好尖兵。
從1982年《筆記》作者開始思考、研究地質體制改革算起,至今35年的時間過去了。今天打開歷史的塵封,作者那辯證的思維方式,求是的科學態度,追求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的目標指向,仍然會喚起眾多讀者的點贊。(未完待續)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