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面積看,今年全省小麥種植比上一年略減;從單產看,小麥畝產有望比上年提高,夏糧有望再獲豐收。”安徽省農委主任孫正東告訴記者,去年秋種以來,各地狠抓小麥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示范行動,推廣優良品種,加強田間管理,針對小麥赤霉病等病蟲害高發態勢,以落實“一噴三防”補助政策為重點,推進統防統治服務,取得了明顯成效。
農業農機部門進入臨戰狀態
“把好形勢轉化為好收成,關鍵要充分發揮農業機械的主力軍作用,打好小麥跨區機收這一仗。”孫正東說,收獲在即,各級農業農機部門已進入臨戰狀態。“三夏”期間,全省計劃投入各類機具300萬臺套,其中聯合收割機15萬臺,正常天氣情況下,預計10天左右基本完成小麥收獲任務,機收率達98%以上。
安徽省農機局針對可能出現的連陰雨天氣、機械供需不平衡等不利因素,及時制定機收方案和應急預案。要求各地根據農機化生產和跨區作業的需要,合理確定機具投入規模,科學調配機械。各地農機部門應及時掌握作業進度,適時開展南機北援行動,及時發布作業時間、面積、價格等動態信息,積極開展訂單作業,引導機械有序流動。同時完善服務措施,做好跨區作業機手接待和作業地點安排等工作,確保機手安心作業、順利轉移。
隨著麥子逐漸成熟,安徽宿州地區的小麥即將大面積收獲。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麥收期間,中石油宿州分公司在全市設立19座“三夏”限時惠農加油站。加油站全天供應普通柴油,限時執行柴油優惠0.5元/升的惠農價格。同時,5月16日至6月20日,凡購買潤滑油的客戶,每3桶給予優惠,購買10桶以上按照直銷優惠價。該公司還為農民搶收糧食做好保障。加油機農用油專用,保證農用機械綠色通道暢通;站內設立便農服務點,免費提供開水、日常藥品,有條件的加油站設置農機手臨時休息室。
截至目前,安徽全省已檢修各類機具近100萬臺套,其中聯合收割機10萬臺;開展機手培訓,培訓機手8萬人次;組織各地開展小麥機收作業市場調查,掌握作業信息;免費向機手發放3.6萬個農機《跨區作業證》和2萬份《跨區作業信息手冊》;制作發放了100套跨區作業接待站設備,開通了農機跨區作業綠色通道,完善了“農機通”信息服務功能,組建了500多個應急搶收作業服務隊,建立了區域合作和對口幫扶制度,小麥機收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基本到位。
“三夏”期間,安徽還將組織維修小分隊開展巡回服務,保證機械故障及時維修。設立600個標準化跨區作業接待站,開通110部24小時熱線服務電話。麥收期間農機部門取消雙休日和節假日,實行24小時值班。
扎實推進夏種結構調整
“實現全年穩糧增收目標任務,大頭在秋季,關鍵在夏種。”省農委副主任王華告訴記者,該省正多措并舉,不失時機抓好夏種夏管,以扎實推進種植結構調整工作。
“夏種農時短、季節緊,回旋余地小,我們要求各地抓住農時季節和墑情有利時機,組織廣大農民搶墑播種,搶時栽插,力爭應播盡播。充分發揮農機作用,加快夏種進度,確保在最佳播栽期內完成夏種任務。并及時跟進田管措施,突出分類指導,控旺促弱,加快苗情轉化升級。”王華向記者介紹,該省今年在調整夏種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方面,主要采取三項舉措:
一是加快發展專用品牌糧食。小麥生產上,將聯系有關部門幫助企業落實專用倉庫,實現專收專儲;協調品牌運營核心企業恪守承諾,履行專用小麥生產協議(訂單)。稻米生產上,重點圍繞企業需求,落實好專用品種和基地,搞好產需對接。玉米生產上,圍繞專用飼料玉米、青貯玉米和鮮食玉米開發,加大專用品種推廣,打造產加銷一體化的全供應鏈。同時,因地制宜推動專用山芋、專用馬鈴薯等特色糧食品種的開發,提高糧食供給質量和效益。
二是積極推進生產結構調整。圍繞糧經結合和種養結合,探索與小麥和水稻相接茬、相融合的高產高效生產模式,重點推廣畝收千斤糧、畝增千元錢“雙千田”等糧經種植模式,在淮北地區開展糧改飼示范。啟動實施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范工程,在沿江地區發展稻魚共育、稻鴨共生、稻蝦連作等稻田綜合種養模式。如:淮北市為抓好結構調整,促進農業提質增效,今年按照南糧、北菜、東部經果林的產業布局,調整優化種植結構、作物結構和品質結構。在全市加強優質專用品牌糧食和優質農產品品種的種植推廣,建立優質專用品牌糧食和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和有機食品,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三是持續推動夏種綠色發展。圍繞省政府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總體部署,推進綠色增效示范行動,突出抓好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示范行動,整合專用糧食綠色增產技術推廣與服務補助、糧食生產發展專項等資金,著力打造綠色增產增效示范平臺。切實做好以秸稈還田為主的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
切實搞好生產指導服務
“春爭日,夏爭時。”省農委種植業局局長牛運生說,當前,安徽各級農業部門把“三夏”工作作為農業中心任務,緊扣“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契機,高標桿定位、高起點謀劃,高標準落實、高質量推進,切實抓好“三夏”各項指導服務。
組織進村入戶服務。組織廣大農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實行包村聯戶服務,加強現場培訓指導。充分利用電視、廣播、手機短信等現代傳媒,把關鍵技術和田管要求,迅速傳遞到千家萬戶,落實到田間地頭。如:皖北碭山縣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群眾,做到夏糧一天不到手,管理一天不放松。目前累計已達成外省市支援意向小麥收割機420臺。同時,縣內小麥聯合收割機、拖拉機、旋耕機、播種機等各類農機具1050余臺(套)已全部檢修到位。
強化農情信息調度。加強苗情、墑情、病蟲情、災情和重大技術措施落實等動態監測,建立“三夏”重大措施推進情況調度和工作督查通報機制,及時準確把握生產動態,當好決策參謀。
加強農資市場監管。強化例行監測、市場抽檢、行政執法、部門聯動,保障農資質量和供應。大力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創建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全面落實屬地監管職責,不斷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碭山縣通過開展以農藥、肥料為重點的專項治理行動,對農資市場和經營網點進行拉網式執法檢查,嚴厲打擊假冒偽劣農資坑農害農行為,先后儲備“三夏”農資所需優質配方肥料2.85萬余噸,玉米、花生種11萬公斤,地膜37噸,確保了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生產安全。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