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自地方,想結合自身的工作和感受講三個故事。
故事一
第一次接觸《農村工作通訊》是在80年代。那是80年代中期,安徽在全國率先推行農科教統籌結合,省農科教統籌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教育廳,我被抽調到農科教辦公室。有一天,我到當時的省農經辦宣教處對接工作,第一次看到了《農村工作通訊》雜志。來自教育系統的我,當時對農業農村知之甚少,一看到這本雜志,就立刻被深深吸引住了。臨走的時候,我給農經辦宣教處的領導說能不能送我一本?宣教處的同志很客氣地送了我幾期雜志。從此,我便與《農村工作通訊》結下了不解之緣,她成為我學農、知農的第一個日常讀本,以后省農科教辦公室也訂了這本雜志。2000年機構改革時,省農科教辦公室從當時的省教委劃轉到省農委,我也很榮幸地成為《農村工作通訊》雜志的一名通訊員。這么多年來,《農村工作通訊》始終是我案頭必備的讀物,我通過這個雜志看天下,知農情,學新知,懂理論,釋疑解惑,提升了自己的素質和能力。
故事二
2011年4月,現任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從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書記調任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長,分管農業。到任剛一個禮拜,他的秘書打來電話,要我們把開年以來的《農村工作通訊》找一套送過去,余省長要看。當時我們辦公室一位秘書問,省長為什么指名要《農村工作通訊》呢?我說,雜志有權威性唄,而且省長在江西的時候,在省委農工部、省農業廳工作過,更了解這本雜志的分量。但這個分量到底有多重呢?在以后的工作當中我也在思索這個事,因為我們的幾任省委、省政府分管負責同志,都對《農村工作通訊》上刊發的文章做過批示,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也讓辦公廳打過電話,要我們把他們在全省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節選,商請《農村工作通訊》發表。所以我感受到這份雜志在領導心里的分量。究竟為什么在領導心里總是那么沉甸甸的呢?后來,我在鳳陽小崗村大包干紀念館里找到了答案。那是在紀念館新館建成不久,我第一次去參觀,進館之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18位農民鮮紅的手印,之后,講解員給我們講述了大包干前后那一段不平凡的歷史,指給我們看墻上影印的《農村工作通訊》雜志上當時發表的幾篇文章。講解人特地說,這幾篇文章是當時那段歷史的見證。那一刻,聽著大包干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再看看同一個展廳展出的十八個紅手印和《農村工作通訊》,我感到極為震撼。我想,我們《農村工作通訊》何止是一份“國字號”雜志,她是“三農”歷史的積淀,她記載的分明是一部厚重的農村改革發展史,見證的是中國農村改革發展的風起云涌。我瞬間明白了,各級領導這么看重《農村工作通訊》,他們看重的不僅是這本雜志的權威性,更是她對共和國農業發展史的真實記錄和深度解讀,是對時代公信力、歷史公信力的敬重。
故事三
2014年四五月間,我陪同中國農村雜志社辛燕副總編等幾位同志到安徽績溪去調研。應一個農民合作社理事長的邀請去參觀茶葉基地,從績溪縣坐了一個多小時的吉普車,一路顛簸來到大山深處。在這位理事長簡陋的辦公桌上,看到了一本《農民文摘》。當時我問他你是不是經??础掇r民文摘》,他回答說,他是在辦公室里看《農民文摘》,晚上回家看《農村工作通訊》??础掇r民文摘》主要是學技術,看《農村工作通訊》主要是了解黨的“三農”大政方針,了解基層典型。
這位理事長的話,使我感到《農村工作通訊》不僅是我們的干部需要,我們農村的合作社社員、理事長們、農民也同樣需要。所以當時就想怎么能讓這個雜志走進農民中間。于是,這幾年我們在雜志社的支持下,在績溪、泗縣、太和、靈璧等地陸續開展了一些送刊讀刊活動,還建立了調研基地。這幾年,每年的《農村工作通訊》都有幾十篇文章報道安徽農村改革發展的情況,這里面既有黨政領導的文章,又有基層干部群眾的事跡,特別是新農人的創業故事,他們“三農”工作的酸甜苦辣,都讓我感覺到《農村工作通訊》上接天氣、下接地氣,這可能是《農村工作通訊》能夠成為期刊中的“常青樹”的一個原因。
前幾天,剛成立不久的安徽省食用菌行業協會的會長到我那里,看到《農村工作通訊》立刻翻閱起來,她看過之后就提出“你送我一本”。她認為這個雜志應該推薦給協會的會員,讓他們也經常看看這本雜志,她說,“這能使我們協會的工作更加貼近黨的方針政策,把協會工作做得更好。”她的話給我一個強烈的感受,就是在新常態下,《農村工作通訊》仍具有強勁的生命力。我們的雜志只要以人民為中心,就能夠走進人民的心坎里,就能夠為廣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所接受、所歡迎,成為他們工作、創業、創新必不可少的好幫手。這是第三點感受。
最后談一點期望,值此《農村工作通訊》雜志創刊60周年之際,衷心祝愿雜志:六十甲子方作始,更激蕩三農情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唱好大呂鄉音,譜寫美麗中國農村改革發展新篇章。作為一名通訊員,我想借此表達對我們這本雜志的深深祝福,謝謝大家。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