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賢區是上海的農業大區,在這片有著32萬畝農村承包土地的都市郊區,有著一位家喻戶曉的“土地衛士”,他多年如一日,在仲裁工作中兢兢業業、無怨無悔,他心里裝著農民,情系土地,把溫暖傳遞給了每一個需要幫助的農民,他就是上海市奉賢區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仲裁員——翁大鋼。
樂意奉獻,公正調處
2007年,奉賢區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成立,在農經戰線已經工作了30年的翁大鋼被聘為仲裁員,一干就是三屆。這些年來,經他調處的糾紛多達156件,其中仲裁裁決37件,擔任首席仲裁員33次。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翁大鋼回顧這些年所調處的糾紛,不無感慨地說:“每一件案件可能就是一個故事,需要用心對待,只要有調解希望的,就不要讓矛盾激化。”
2015年初,奉賢區青村鎮友誼村村民儲蓮芳與妹妹儲桂華發生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經仲裁委立案后,在翁大鋼的主持下達成了調解協議。面對記者,回憶這起距今不久的糾紛,儲蓮芳還是很激動,“翁主任在受理我與妹妹家的土地糾紛之后,很快進行了案件的開庭審理,在整個開庭過程中,不但認真分析案情,還認真仔細了解了我們家的內部矛盾情況,本來我和妹妹家的矛盾十分嚴重,但是通過翁主任的耐心勸導和法律宣傳,最后達成了調解協議,姐妹兩個人也和好如初。”還有一次,為調解一起奉城鎮的糾紛上訪案,雖然涉及金額不足500元,但翁大鋼到鎮、村了解情況不下5次,實地調查不下2次,做雙方的思想工作不下6次,他這樣的工作態度感動了當事人,雙方當事人都感慨地說:“為了這么一點錢,你做了那么多的工作,我們還有什么可說的。”最終,雙方心平氣和達成了調解。
為保證每一個仲裁案件能依法公正結案,翁大鋼無論有多忙,都要對每一宗案件進行質量把關。每一個案件的申請要件,每一個事實依據的有效性、關聯性,是否經過質證,最終裁決的法律依據和結論,他都嚴格審核。特別是在審核中,他嚴格進行筆錄原文的摘錄和筆錄原意的審查,確保調解仲裁依據充分、處置公平。記者看到,在他所經手的案件卷宗上,密密麻麻寫著不同顏色的修改備注,“很多案件情況復雜,而且在調處過程中各方的意見會發生一定的變化,有時候其他仲裁庭人員意見也會發生較大爭議,這時候就需要在對案件整體把握的基礎上,適時分析新情況,這樣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翁大鋼對記者說。
在同行中,大家親切地稱翁大鋼為翁老師。每當村里發生土地承包糾紛難以解決時、村干部需要了解農村土地承包的政策時、鎮里對農村土地政策把握不準時,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咨詢一下翁老師。面對他們的請求,翁大鋼都會不厭其煩地給予幫助。通過電話、上門咨詢的,幾乎每周都有;需要到現場處理、指導的,幾乎每月都有。只要有需要,他都會親自帶領仲裁員下基層實地了解情況,及時調處。
探索創新,普法有道
在長期的工作中,翁大鋼體會到,只有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才能規避矛盾或糾紛的產生。他說,現在農民對于保護土地權益的愿望是迫切的,但是最大的問題是農民在這方面的意識還不到位,為此,就需要把農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宣傳到每一個村落、每一個農戶家庭。
對于面向農民的法制宣傳工作,翁大鋼認為,既要做到內容上簡單、通俗、易懂,又要做到形式上喜聞樂見。2011年,當時正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實施三周年,為了讓本地區的廣大農民了解這些政策法律,翁大鋼親自策劃,以奉賢區農民最關心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為切入點,挑選了兩個真實的農村土地承包糾紛的典型案例,親自編劇、親自主演,分別編成《蝦塘風波》和《協議到期之后》兩個小品節目。2011年6月上旬,首場“模擬仲裁庭進農村”法制宣傳活動在奉賢區青村鎮北塘村文化活動中心正式拉開帷幕,300多名農民群眾觀看了小品演出。有聲有色的案例演示,以事喻法、以案釋法、以藝示范,讓農民群眾在文化形式的感染下潛移默化地接受法制教育、政策講解。之后,“模擬仲裁庭進農村”在各鎮、開發區巡回演出,僅僅一個月的時間,連續巡演9場,觀看群眾達2000多人次。不少現場群眾在觀看了小品演出后感慨萬分:“演示的案例就像發生在我們村里,發生在我們身邊,現在我們知道了應當如何處理此類糾紛,如何來保護我們的土地權益。”奉賢區農村工作辦公室副主任何偉對記者說:“翁大鋼參演制作的仲裁案例宣傳小品,被建議發放到上海市全郊區范圍內的鎮村播放,更是為兄弟省市和同行所接受并播放使用。”
不但小品演出中有翁大鋼的身影,而且“村民學校”、“宅基地課堂”、“三下鄉”活動中他也同樣身先士卒,“法律政策宣傳是每一位土地仲裁員的責任和義務,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也是必須做好的工作。”面對所取得的工作成績,翁大鋼語氣中帶著謙虛。
作為奉賢區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翁大鋼深知仲裁工作任重而道遠 。“敬業、認真、負責;依法、公正、公平。”這是他的仲裁員格言,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而且還會一直做下去。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