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鐮刀彎”里調結構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許雪亞 字號:【

2015年11月,農業部正式出臺《關于“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鐮刀彎”是個什么彎?這是我國從東北到華北—西南—西北的一大片區域,包括了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干旱區、太行山沿線區及西南石漠化區,從地形版圖上看,這一區域恰成鐮刀彎狀分布,被形象地稱為“鐮刀彎”。

“鐮刀彎”是我國玉米結構調整的重點地區。這一片區域并不是玉米的優勢產區,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玉米產量低而且不穩定,但同時又是近年來玉米面積增加較快的區域。

這些年我國糧食產量連年豐收,玉米作出了突出貢獻,增產的同時,也帶來了糧食生產的結構性矛盾,造成國內玉米供大于求,庫存增加,導致國內玉米價格產生劇烈波動。國家臨時存儲玉米收購價格下調后,農民種玉米的收入較上一年有所下降, “增產不增收”讓玉米主產區農民一度迷茫。

今年國家要在“鐮刀彎”地區,調減1000萬畝以上玉米。“鐮刀彎”種點啥?咋種?怎么賣?本期為此聚焦,看看這些地區打算怎么做,期盼給玉米主產區帶來一些啟示。

去年,農業部正式出臺《關于“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力爭到2020年,該區域玉米種植面積穩定在1億畝左右,比規劃初期減少5000萬畝左右,推動農牧緊密結合、產業深度融合,促進農業效益提升和產業升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看到要“減”,大家紛紛議論起來:“鐮刀彎”指的是什么地區?為什么這些地區要少種?不種玉米了,種什么?農民該怎么辦?改種,到底是農民的“危”還是“機”?一系列疑問相繼而來。

為什么調?

回顧歷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結構調整大體經歷了四輪。第一輪,就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家庭聯產承包后,糧食連續多年豐收,出現了相對過剩,“賣糧難”矛盾突出,但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等非糧食產品較為短缺,結構調整的重點是壓糧擴經。第二輪,就是上世紀90年代初期,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普遍提高,1991年出現了以南方早秈稻為主的“賣糧難”、“打白條”現象,其他農產品也普遍銷售不暢,農產品相對過剩的面比80年代要寬,但優質農產品價格較高、銷路較好,這輪結構調整的重點是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三高”農業。第三輪,就是90年代末,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有3年產量超過1萬億斤,“賣糧難”再次出現,國家實施戰略性結構調整,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主糧面積大幅度調減。1998-2003年糧食面積從17.1億畝降至14.9億畝,減少2.2億畝,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糧食減幅最大的一次,也是影響最深的一次。第四輪,就是這一輪結構調整。“鐮刀彎”的背后,正是我國糧食生產結構調整的大命題。

鐮刀彎是什么彎?“鐮刀彎”地區主要包括黑龍江和內蒙古第四五積溫帶的冷涼地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干旱區、太行山沿線區和西南石漠化區,上述區域在我國地形版圖中呈現從東北向華北-西南-西北鐮刀彎狀分布,故稱“鐮刀彎”地區。該區域涉及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陜西、甘肅、寧夏、新疆、廣西、貴州、云南13個省(區)的大部或部分地區,它們都屬于典型的旱作農業區和畜牧業發展優勢區,生態環境脆弱。

眾所周知,這些年我國糧食產量連年豐收,玉米作出了突出貢獻。2003年以來我國糧食播種面積增加了2.09億畝,其中玉米就增加了2.1億畝。增產的同時,也帶來了糧食生產的結構性矛盾。一方面是國內消費需求增長放緩;另一方面,由于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倒掛,玉米及其替代品進口沖擊,出現“外糧入市、國產進庫”的局面。特別是“鐮刀彎”地區不同程度存在干旱缺水、低溫寒害、土地沙化、石漠化等因素制約,玉米生產成本高,加之地處邊遠區域,外運成本也高,處于競爭劣勢。目前,國外玉米配額內進口到岸價顯著低于國內,價格優勢明顯,國內企業寧愿選擇價格更低的進口玉米,庫存積壓嚴重。產量、進口量、庫存量“三增”和經濟增速、消費需求、市場價格“三降”,導致財政負擔加重、農民種糧收益減少,“增產不增收”,亟需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力求調優品種、調優效益、調優生態。

可以說,糧食結構已到了非調不可的時候且“鐮刀彎”地區優化調整玉米結構時機成熟、條件具備。一是調整有空間。糧食生產實現“十二連增”,糧食生產能力邁上新的臺階,特別是玉米市場供應充足、價格平穩,保數量的壓力有所緩解,為調整優化種植結構騰出了空間。二是發展有需要。農產品消費結構加快轉型升級,膳食結構多元化,營養健康、生態安全農產品市場廣闊,特別是畜牧業的快速發展,“鐮刀彎”地區優質專用飼料需求旺盛,可實現糧食等農作物的就地轉化和過腹轉化。三是種植有基礎。“鐮刀彎”地區屬于多元種植區,適宜多種作物生長,而且有多種作物輪作的傳統和習慣。特別是“糧改飼”和糧豆輪作試點取得初步成效,為大面積推廣積累了經驗。四是調減有意愿。目前,由于政策扶持信號減弱和市場價格下行信號增強,“鐮刀彎”地區農民有意調減玉米,發展高效種養。該區域收儲倉容緊張,露天存放多,安全隱患大,主產區支柱企業的糧食精深加工開工不足,地方政府責任大,有意調整優化種植結構。

優化“鐮刀彎”地區玉米種植結構,既是適應性的主動作為,更是戰略性的積極調整。

怎么調?

調結構不只是面積的簡單增減,更是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升級。當前我國很多地方玉米面積增長過快,種植結構卻很單一,玉米深加工跟不上。推進“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主要是適當調減非優勢區,對優勢核心產區不僅不調,還要加強產能建設,保障谷物基本自給。

怎么調?過去有好的經驗,也有深刻的教訓。歸納起來,主要有六個方面。

一是適應性地調,重點是調減高緯度、干旱區的玉米,擴種耐旱的雜糧雜豆。這幾年,玉米面積逐年擴大,種植范圍由過去的北緯48度擴展到北緯50度,從年降水量350毫米以上的半干旱區擴展到250毫米左右的干旱區,這其中有一些地方是不適宜種玉米的。比如,黑龍江的第四、第五積溫帶,無霜期僅有90多天,也將大豆、小麥改種玉米了。玉米是雨養作物,基本在雨熱同季種植,靠天收,一旦發生早霜、伏秋旱,產量損失很大。比如,前年河南西部和遼寧西部等地出現“卡脖旱”,幾乎沒有收成。這些區域,一定要考慮種植的適應性,引導農民把玉米調減下來,改種耐旱的雜糧雜豆和生育期短的青貯玉米。

二是種養結合地調,重點是糧飼兼顧,適當調減籽粒玉米、發展青貯玉米。近年來,牛羊肉需求旺盛,市場價格好。農業結構調整要適應這種需求,發展滿足牛羊等草食畜牧業需要的青貯玉米和青飼料等作物。生產青貯飼料,就是把“糧倉”變為“肉庫”和“奶瓶”。發展青貯玉米,既能減少籽粒玉米帶來的庫存壓力,又能為草食畜牧業提供優質飼料,一舉兩得。要在農牧交錯區、養殖集中區,根據牛羊的養殖規模,科學確定青貯玉米面積,以養定種。2015年,農業部啟動實施“糧改飼”試點,中央財政投入資金3億元,在河北、山西等10個省區,30個縣開展試點,取得了顯著效益。2015年,共落實“糧改飼”種植面積286萬畝,收儲優質青貯飼草料995萬噸,同比分別增加56.2%、56.7%,帶動苜蓿等優質牧草種植348萬畝,拉動秸稈飼料化利用1830萬噸。

三是生態保護地調,重點是調減石漠化地區的玉米種植,發展果茶等經濟林和飼草。現在玉米種植南北跨度很大,這其中不少地方是高寒山區和石漠化地區,土層薄、土壤易被侵蝕,加重了水土流失;而且東一窩、西一窩,不集中、不連片,難以實現現代化生產。這些區域應該把玉米調下來,改種有生態涵養功能的果茶等經濟林、牧草飼草等,既能保護生態環境,又可促進農民增收。

四是種地養地結合地調,重點是改玉米連作為糧豆輪作。2015年農業部在東北開展糧豆輪作試點。據了解,黑龍江北安市成為糧豆輪作試點后,共落實輪作面積2.7萬畝,每畝補貼150元。基層干部和農業專家表示,糧豆輪作不僅增加產量,還可以保護黑土地,減少病蟲害,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東北地區重點是恢復玉米大豆輪作種植,不僅能合理調減玉米面積,還能夠發揮豆科作物固氮養地的作用,也能夠增加效益。

五是有保有壓地調,穩定糧食產能。調整玉米種植結構,決不能放松玉米生產。玉米作為第一大糧食作物,適當調減的同時一定要保持產能穩定,特別是重點核心產區要保持基本穩定,產能要有保障。而“三北”農牧交錯帶、西北干旱區、西南石漠化區等非優勢產區,特別是黑龍江第四、第五積溫帶,應該適當多調減一些。要堅持重點論和兩點論相統一,做到有保有壓、合理適度調整。

六是圍繞市場調,尊重農民意愿。重點是發揮龍頭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引導作用。市場是農業結構調整的導航燈。要堅持市場導向。糧改飼試點要做到種養統籌,飼草料產量要和當地的畜禽養殖規模相匹配。要大力發展規模化畜牧業龍頭企業和飼草經營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示范引領帶動作用,實行訂單種養、產加銷結合。尊重農民意愿和經營自主權,搞好服務和引導示范,不搞強迫命令,不搞一刀切,充分調動各類生產經營主體積極性。

如何落?

調結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利益,需要做好頂層設計、統籌考量,還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以及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盡管調不調是農民說了算,但怎么調、種什么、如何保障收益還需要政府部門幫助做好規劃,有序推進。

一要加強統籌協調。所在省份農業部門要成立結構調整領導小組,加強協調指導,落實政策措施,發揮資源優勢,因地制宜推進結構調整。建立健全協作機制,定期開展工作進展交流,協調解決遇到的實際困難。根據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分區制定好結構調整具體實施方案,明確調整方向和重點,科學布局、合理規劃,有序推進玉米結構調整。

二要強化政策扶持。結構調整任務繁重、時間緊迫,涉及國家、農民、企業等多方面利益。加強頂層設計,強化政策扶持,鼓勵支持農民、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參與種植結構調整。協調有關部門,完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維護農民利益,保護生產積極性。支持主產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保護核心產能,保障糧食安全。穩步擴大糧改飼、糧豆輪作試點規模,并向“鐮刀彎”地區傾斜。完善農產品目標價格補助和生態補償政策,提高大豆種植效益,引導農民擴大糧豆輪作。完善糧食統計制度,合理確定玉米統計分類,明確將青貯玉米等飼料作物納入糧食統計范圍,保護主產區生產積極性。建立健全財政、稅收等政策,鼓勵引導龍頭企業參與種養、收儲、加工、銷售等環節,延伸產業鏈條,健全利益聯結機制,示范帶動農業結構調整。

三要推進創新驅動。實施科技、機制創新“雙輪驅動”。科技創新重點是推進種業創新,加快選育高產優質抗逆、適宜機械籽粒收獲的玉米品種,選育適宜飼用的高生物產量、高淀粉、高粗纖維的青貯玉米品種,選育早熟矮稈高蛋白大豆品種,加快雜糧雜豆作物品種提純復壯。選育推廣優質的飼料品種,減少進口替代,加強品種管理,防止越區種植。加快推進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機制創新重點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特別是做大做強一批牛羊規模化養殖龍頭企業,建立健全龍頭企業與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利益聯結機制,示范帶動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

四要完善金融政策。研究制定金融扶持政策,引導玉米產業結構調整。通過建立信貸擔保體系,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糧改飼、發展現代草食畜牧業,促進農牧結合。加大對龍頭企業、有實力的專業合作社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導其積極參與玉米結構調整。給予糧改飼青貯窖建設補助和生產貸款支持,鼓勵工商資本參與種養、收儲、加工、銷售等環節,延伸產業鏈條,實現增值增效。

五要促進加工轉化。完善農產品加工扶持政策,支持東北等主產區發展玉米精深加工,提高就地轉化率,實現增值增效。繼續實施陳化玉米乙醇生產補貼,促進庫存轉化。將玉米精深加工審批權下放到省,提高玉米主產區加工企業購買臨儲玉米的補貼標準。同時,對東北地區玉米出關恢復運費補助,鼓勵南方加工企業使用國產玉米。

六要加強指導服務。著力推進生產全過程服務指導。在產前,重點做好及時準確發布信息工作,供應安全對路的優良品種,引導農民主動調。在產中,重點是根據種植結構的變化,及時調整技術方案和技術模式,增強農技服務的針對性,指導農民種得好。在產后,重點是搞好流通、加工、貯藏、金融、保險等服務,延長產業鏈條,促進農民增收益。加快推進生產社會化服務,努力提高服務水平。

七要搞好市場調控。健全玉米統計監測制度,加強對玉米生產、消費、進出口、儲運等重點環節的監測,建立健全中長期玉米供求總量平衡機制、市場監測預警機制和信息會商機制,及時準確掌握玉米市場動態。加強市場調控,完善玉米儲備調控體系,優化儲備布局,建立吞吐輪換機制。加強玉米進出口調控,根據國內外市場供求情況,把握好玉米進口節奏、規模、時機。加大對糧食走私的打擊力度,保護國內玉米生產者的利益。加強輿論宣傳,引導社會公眾適當調整膳食結構,大力倡導科學用糧、節約用糧。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