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黃土高原腹地,農業發展路在何方?“十二五”期間,甘肅省深入推進“365”現代農業發展行動計劃,大力打造旱作農業、高效節水農業、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三個國家級示范區,突出發展六大特色產業,著力強化五項保障措施,初步走出了一條優質、高效、可持續發展的、具有甘肅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子。過去的五年,是甘肅省農業加快發展、農村日益繁榮、農民更加富裕的五年,跑出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加速度”。
特色優勢產業漸成燎原之勢
甘肅省地形狹長,地理過渡性強,生態和氣候類型多樣,“十二五”期間,甘肅省在保持傳統主導產業基礎上,鼓勵各個地區根據各個區域的自然條件和氣候,隨山就水,尋找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甘肅省按照戰略性主導產業、區域性特色優勢產業和地方特色產品三個層面,把草食畜、設施蔬菜、優質林果、馬鈴薯、中藥材、現代制種和釀酒原料確立為六大特色優勢產業,將發展特色產業作為精準扶貧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大舉措,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整合專項資金,強龍頭、建基地、抓加工、興流通,出臺了一系列特色產業發展扶持辦法。“十二五”期間,糧經飼比例由70:27:3調整為65:32:3,夏秋比例由38:62調整為32:68,特色優勢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種植面積達到3060萬畝,占到全省農作物播種面積50.1%。
草食畜牧業以50個牛羊產業大縣和3個市州全產業鏈試點建設為重點,從牧區資源約束型逐步走上了農牧互補的循環發展路子,草牧業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截至目前,人工種草面積達到2410萬畝,全省牛、羊存欄分別居全國第10位和第4位,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50%以上,五年提升了10個百分點,畜牧業大省的地位初步確立,已成為全國重要優質牛羊肉生產基地。
“十二五”末,全省蘋果種植面積550萬畝,產量達到400萬噸,分別比“十一五”末增長33.4%、98.4%,蘋果面積居全國第2位。蔬菜種植面積達到812萬畝,產量達到1930萬噸,分別比“十一五”末增長37.1%、56.2%,面積居全國第18位;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388萬畝,產量達到99.37萬噸,分別比“十一五”末增長56.4%、88.7%,人工藥材種植面積居全國首位。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1023萬畝,生產鮮薯1197.5萬噸,分別比“十一五”末增長5.7%、24.5%,產量和面積居全國前列。雜交玉米種植面積149萬畝,產種量5.3億公斤,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國玉米制種總面積和總產量的43.5%和48.3%,產量和面積均位居全國第一。
臨洮縣花卉產業蓬勃興起,蝴蝶蘭、百合花、一品紅等品種遠銷深圳、廣州等地,該產業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之一。天水市大力發展以花牛蘋果為主的果品產業,2015年,全市干鮮果基地面積發展到348萬畝,總產量230萬噸,總產值80億元,全市農民人均果品收入3000多元。
科學的結構調整和因地制宜的特色產業發展,全省形成了以定西為主的馬鈴薯種薯及商品薯生產基地,河西走廊的雜交玉米、瓜菜制種基地,定西、隴南的中藥材生產基地,隴東、隴南的優質蘋果生產基地,臨夏、甘南的畜牧養殖基地。
新型經營主體生機勃勃
近年來,甘肅省隴南市農牧部門充分運用2900多個政務微博、377個政務微信公眾平臺、385家政務網站和眾多個人微博微信組成微媒體矩陣,重點推介貧困鄉村特色農產品和網店,助推全市電子商務發展。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市網店達到6988家,開展電商培訓18萬人次,實現農產品網絡銷售11.62億元。隴南電子產業孵化園和物流園、阿里巴巴隴南產業帶正在抓緊建設當中。隴南市的經驗表明,以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協會、電子商務網店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煥發出勃勃生機,他們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
“十二五”期間,甘肅省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達到7585個,龍頭企業達到2534個。重點扶持了15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有 2家龍頭企業成功上市;各類家庭農場達到4839個;50畝以上規模經營主體達23828個;依法注冊登記的農民合作社發展到5.25萬個;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50.5%;全省龍頭企業銷售收入800億元以上;中國種業50強骨干企業中,有40多家企業在甘肅建立了生產基地或加工中心;全省外向型農業加快發展,中藥材、馬鈴薯、果汁、洋蔥等特色產品暢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額年均超過3億美元。政府財政和社會金融資本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不斷增強,現代生產要素正加速注入農業領域,生產方式主要依靠現代設施和機械作業,物質裝備條件加快改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加快創新,農業經營方式已初步實現專業化、合作化、網絡化,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和可持續發展機制加速構建。
農業基礎投資不斷加大
如今,78歲的隴西縣文峰鎮火焰村村民張如珍再也不會用農渠的水熬“罐罐茶”了,隨著引洮一期工程供水,定西、白銀、蘭州3市7縣區的150多萬人再也不會在“十年九旱”中煎熬。“十二五”期間,一項項以引洮工程為代表的重點工程不斷發力,促使甘肅省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日益改善。
截至“十二五”末,全省各類水利工程供水能力達到148億立方米,“十二五”期間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55萬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410萬畝,新修標準化梯田666.38萬畝。過去的五年,甘肅省農業基本建設項目總的投資規模達到60.5億元,是“十一五”期間的1.6倍;農業節水灌溉面積由280.3萬畝增加到1014萬畝;五年建設農村沼氣20.4萬戶,建設大中型沼氣工程68處;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面積達到191萬畝,五年增加了74萬畝;標準果園面積達到200多萬畝,五年增加了80多萬畝;規模養殖場(合作社、小區)達到9315個,五年增加了4811個;興建圍欄草場2560萬畝,超載過牧現象得到遏制;全省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幅提升,農機總動力達到2640萬千瓦,比“十一五”末增長33.5%,連續5年以100萬千瓦以上的速度遞增,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47%,增長12.3個百分點,實現了由初級階段邁入中級階段的歷史性跨越。
農村綜合改革不斷深化
“十二五”期間,甘肅省不斷深化以土地制度、林權、水權改革為重點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探索賦予農民對承包地、林權、水權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引導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推動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方面的試點。
“十二五”期間,甘肅省在35個縣整縣推進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全省流轉耕地達到1093.42萬畝,流轉率達22.5%。同時,啟動了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試點工作,在金川區開展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試點工作,在甘谷縣開展了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在隴西縣開展了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工作,在甘州區開展了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改革與建設試點工作,探索出一大批可復制、能推廣的典型經驗。在探索符合甘肅實際的水權流轉方式方面,疏勒河流域水權和民勤縣等5個縣(區)全國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有序開展,農業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在石羊河流域已經建立。甘肅省土地、林權、水權體制的深化改革為“十三五”期間進一步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積累了豐富經驗。
綠色生態循環農業結碩果
不斷探索產出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旱作農業發展之路,糧食總產實現“十二連豐”。旱作技術的推廣,使糧食平均畝產大大提高,畝收入也從原來的不到200元增加到現在的1000多元。2015年全省糧食產量1171.1億斤,旱作農業以36%的面積、貢獻了70%的產量。旱作農業緩解了糧經爭地矛盾,緩解了干旱對農業生產的威脅,同時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循環農業水平和社會生態效益。
農業科技已經成為推動全省現代農業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5.2%,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47%,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5,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牛、羊、豬、雞良種化程度分別達到76%、76%、88%、95%,五年累計完成農民科技培訓406.3萬人(次),累計培育職業農民41.4萬人,引進推廣新品種新技術800項(次)。利用科技創新積極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認真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農業高效節水技術實施面積達到1014萬畝,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實施面積達到5245萬畝,保護性耕作技術實施面積達到301萬畝;積極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達78%以上,尾菜資源化處理利用率達31%以上;扎實開展草原生態保護工作,全面落實了草原生態補獎政策,劃定基本草原2.67億畝,草原承包2.4億畝,改良草原面積3225萬畝,五年增加了976萬畝;落實草原圍欄面積1.14億畝,五年增加了1935萬畝;人工種草面積2410萬畝,五年增加了198萬畝。
“一帶一路”在隴上春風化雨
2015年8月,甘肅省一舉簽下了出口73萬余噸鮮活農產品到東盟市場的“超級大單”,產自甘肅的黃皮洋蔥、荷蘭系列馬鈴薯、蘋果、大蒜、胡蘿卜、哈密瓜等鮮活農產品將源源不斷地越過崇山峻嶺,從黃土高原走向大洋彼岸。位于古絲綢之路上的張掖市近年來已逐步成為農產品出口的前沿陣地。張掖市瑞真種業有限公司從2004年成立以來,就將目光瞄準了國際制種市場,雖然公司規模不大,卻已與歐美、亞洲近10個國家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隴上江南”的富饒和美麗隨著“一路一帶”國家戰略的實施正在快速被世界認知和接納。
“一帶一路”拓寬了甘肅眾多優勢產業向西出口的大門,甘肅農業以此為契機瞄準中亞和歐洲市場,交流合作空間廣闊,必將為甘肅農業的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展望“十三五”,甘肅省提出將努力實現三大目標:一是糧食總產穩定在1000萬噸以上;二是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0000元左右,年均增長10%左右;三是農業增加值達到140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5%左右。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