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邑縣在“兩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發展上循序漸進、梯次推進,努力實現“兩新”的穩健發展,并逐步推進“兩新”融合向“多新”延伸。即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的融合發展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社會化服務組織、新型社會化服務站、新型(淘寶)專業村等“多新”的延伸。
“兩新”發展的現狀
(一)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管理機制建設
一是培育模式。臨邑縣2011年提出了培育“知識型農民”的發展思路,通過對農村黨員、村干部、退伍軍人、返鄉農民工等思想活躍人群的培訓引導,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奠定良好基礎。首先,強化能人效應。把農村種田“老把式”、種養大戶、農資銷售和農產品運銷戶等優勢資源作為新型職業農民的首選培養對象,通過培訓引導和考核評估,首批認定新型職業農民640名。其次,建立梯隊推進機制。通過建立縣農技專家團隊、鄉鎮農技推廣技術員隊伍和村農業科技示范戶“三級梯隊”推進機制,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的篩選與培育,逐步探索建立“農業科技示范戶→生產經營能手→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模式。2013年,臨邑縣按照10%~15%的農戶比例,在全縣856個村篩選出1.4萬個科技示范戶作為農業生產經營能手的重點培養對象,按照農技指導、農機服務、農資購銷、農產品加工銷售等行業分類結對幫扶、跟蹤考察,強化從農業科技示范戶到生產經營能手的轉變,再考察認定為新型職業農民。截至2015年6月,全縣認定新型職業農民5400多人。第三,注重提檔升級。充分利用“互聯網+”,探索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升級版。2014年8月,臨邑縣以大學生村官和“三支一扶”人員為試點,通過參觀學習和專題培訓,引導開展各具特色的支農服務和經營活動,鼓勵參與“互聯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實踐探索。至2015年6月底,全縣已有17名大學生成功創業,并帶動周邊近200戶農民實現家門口創業和網上開店夢想。
二是教育管理。臨邑縣立足現代農業發展實際,積極整合縣實用人才培訓基地、縣委黨校、華億職業學校和農廣校等教育資源,開設了合作社經營管理、農產品營銷、網店經營、小麥寬幅精播技術、玉米“三位一體”集約化種植管理、玉米花生間套作栽培技術、農機使用與維護等36個培訓科目,把培訓基地逐步設在合作社或家庭農場,把課堂設到田間地頭和生產一線。每年組織農技培訓600多期,對2萬多個科技示范戶和1萬多名新型職業農民輪訓一遍。
三是扶持引導。臨邑縣沒有單獨制定新型職業農民的扶持政策,而是把涉及“三農”的扶持優惠政策進行有效整合,采取部門聯動、協調發展的方式,強化措施落實,講求實際效果。結合婦聯和人社局制定的婦女創業小額貼息貸款政策,每年舉辦6~8期農村婦女實用技術培訓班,鼓勵引導發展種養殖、農業技術服務、手工藝品加工等創業項目;結合團縣委“農村青年回鄉創業行動”,精心制定了《臨邑縣農村青年回鄉創業項目指導目錄》,鼓勵外出務工青年、農村大中專畢業生回鄉創業,爭做新時代的職業農民,勇當農業新技術的傳播者,現代農業發展的領航者;與民政、武裝等部門聯動,開設農村復員退伍軍人實用技術培訓班,并由人社局給予職業資格認定,使他們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領頭軍。
(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情況
一是抓好黨組織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植中的引導作用。臨邑縣積極探索實施農村黨組織牽頭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新模式,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快速健康發展。強化引領作用。明確農村黨組織在合作社發展中的核心引領地位和“組織保證、協調服務、教育管理、引領帶動”四大作用。強化人員優勢,實行農村“兩委”班子成員與合作社管理人員“雙向交流、交叉任職”,充分發揮村干部政治素質高、帶頭能力強、協調能力強的優勢,指導合作社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和監事會的成立與運行,完善民主決策、財務管理和利益分配等工作機制。強化職能服務。農村黨組織協調做好土地、機械、信息等各方面資源,引導農民以農機具、土地、技術或資金等多種形式入股,發揮好農村黨組織的職責職能作用,積極爭取各級政府扶持、有關廠家讓利和銀行貼息貸款,促進合作社做大做強。強化典型帶動。2014年初,由縣委組織部牽頭,12個鄉鎮黨委結合實際篩選出39個首批試點村,著力培植了一批運行規范、規模適度、帶動和服務能力強的合作社。試點合作社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為入社群眾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服務,取得“農民得實惠、合作社有收益、黨組織固根基”的蝶變效應。
二是做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優化培植。臨邑縣采取以獎代補、直接補貼、貸款貼息等多種方式,依托龍頭拉動、產業推動、大戶帶動,積極優化農民合作社培植機制,形成了以種植和農機為主體,涵蓋種植、養殖、農機、農技、加工、銷售、運輸等多個行業領域的合作社發展格局。截至2015年6月,全縣登記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896家、入社會員57000多戶,占全縣農村總戶數的56.1%;培植家庭農場260多家,全縣流轉土地面積達28.8萬畝,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52.8%。其中,臨邑富民小麥種植專業合作社被評為全國首批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臨邑億豐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等12家合作社成為省級示范合作社,臨邑攀科農民專業合作社等10家合作社被評為德州市百強示范合作社,臨邑秋華土地托管合作社開啟全縣土地托管新模式。
“兩新”協同融合發展的階段成效
(一)新型職業農民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助推動力
新型職業農民越來越受到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青睞,正在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經營的骨干力量,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起到了助推作用。臨邑億豐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承包耕地2100多畝,長期聘請19名職業農民從事機械作業、農技指導、農產品和生產資料購銷等工作,已經建成一個完善的生產經營團隊。通過調研統計,全縣1800多名職業農民專職或兼職于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占到了總人數的33%以上。
(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奮斗目標
新型職業農民的思想普遍活躍,接受新事物、參與新探索的能力較強,他們也有爭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熱情。可以說,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給職業農民樹立了標桿,指明了方向,確定了目標。新型職業農民紛紛以合作社或家庭農場負責人為榜樣,積極創辦自己的合作社或家庭農場。全縣152名新型職業農民不斷解放思想、汲取知識、總結經驗,創辦了自己的家庭農場,實現了從職業農民到農場主的轉變。
(三)從“兩新”到“多新”的融合延伸
臨邑縣在農業“兩新”實踐探索過程中,不斷推進“兩新”到“多新”的融合與延伸發展。“多新”是指在“兩新”的基礎上,擴展增加了“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新型社會化農業技術指導服務站”、“新型專業村”等新型農業單元。
一是在社會化農業服務組織創建上,結合實施的全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示范項目,整合全縣農技推廣、畜禽防疫等七大農業服務體系,因地制宜開展新型社會化服務組織創建工作。在全縣申報的50余家社會化服務單位中,確定首批29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其中有15家由合作社、家庭農場或種植大戶負責人牽頭組建或整合,有11家是新型職業農民創辦,另有3家是農機經銷商或者租賃企業牽頭成立。臨邑光海汽貿有限公司是一家經營多年的農業機械銷售企業,2015年斥資60多萬元購置一架植保專用飛機,在當年全縣80多萬畝小麥“一噴三防”實施集中飛防作業,比農民分散防治提前5天完成,并且成本降低15%。家庭農場主段希林成立全縣首家土地托管專業合作社——臨邑秋華土地托管專業合作社,組建起集耕種、澆灌、種肥采購、病蟲害防治、機械收割、農產品銷售于一體的農業服務組織,實現了從家庭農場到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功能延伸和融合發展。
二是在社會化農業技術指導服務站創建上,充分利用各級退休農業技術人員和鎮村農資經銷商等現有資源,按照鎮村區劃,建立完善全縣農業社會化服務網絡。翟家鎮原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齊保平3年前已到退休年齡,作為受到國務院表彰的“全國農業科技突出貢獻先進個人”,他繼續留在農業技術服務一線,并設立“翟家鎮農業技術為民服務站”,免費為周邊群眾提供農業技術服務。全縣12個鄉鎮設立農業社會化技術指導服務站320多個。
三是新型(淘寶)專業村異軍突起,全縣涌現出休閑采摘、白蓮藕、永聯蜜桃、有機甜瓜與水晶葡萄種植及工業品加工等60多個新型(淘寶)專業村。臨邑縣正在構建起以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為主體,新型職業農民為基礎,以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鎮村農業技術服務站和新型(淘寶)專業村等為支撐的“多新”發展模式。
“兩新”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界定問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注冊門檻有些低,存在盲從現象。筆者在調研中發現,為積極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國家逐步簡政放權,在工商注冊的條件和程序上進一步放寬標準,例如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不再要求驗資,對注冊成員的身份等條件沒有限制,甚至不需要實地查看經營場地。有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法人和成員都不是農民身份,合作社注冊成立了很多年都沒有開展過農業經營活動。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監管問題。各級政府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的力度逐年加大,但監管部門職能不明確,疏于對這一新興業態的監督管理,導致少數合作社、家庭農場在經營范圍、投融資、財務監管、生產經營等方面暴露出很多違規、違法問題。比如,個別合作社非法集資,有的合作社在種肥等生產資料上以次充好,合作社財務管理混亂。同時,通過工商注冊查詢系統和實地調研發現,各地都存在沒有實質性經營活動的合作社,有的注冊5年以上的還只是一個空殼,更有極少數空殼合作社,拿著一張執照和一枚公章等著國家的扶持政策。
新型職業農民的管理問題。在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上存在著重數量輕質量的現象,各地沒有統一的認定標準,有的地方舉辦一次農技培訓,登記上幾個人名就算培育成新型職業農民了,更是缺少長效性培訓管理和考核,最終沒有取得實質性效果,偏離了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意圖。在新型職業農民的認定與培訓管理上存在著職能不清問題,究竟由人事勞動部門管還是農業部門負責,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職責分工,存在職能交叉和空缺。
“多新”的政策扶持問題。目前有些地方對合作社、家庭農場的扶持政策在落實上存在把關不嚴、監督不到位的現象,有的扶持政策不能夠“一竿子插到底”,“空殼”經營主體和部門套取、截留或挪用扶持資金現象依然存在。同時,對合作社經營活動的業務指導服務存在著缺失,這也是出現違規、違法行為的原因之一。
對“兩新”發展的對策建議
強化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認定管理。一是明確部門職責。做好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的前提是明晰部門職責,明確哪個部門認定、管理的問題。二是明確認定標準。建議借鑒各種職業資格認定與管理辦法,結合各地實際細化制定全國統一的新型職業農民認定標準,頒發統一的認定證書。三是體現職業價值。讓新型職業農民真正成為一種新職業,充分發揮職業優勢,體現職業價值。
強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退出機制建設。建議強化合作社、家庭農場的考核評估管理,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退出機制,對沒有實質經營活動的、弄虛作假的給予限期整改或注銷。
強化政策扶持的落實機制建設。對各項扶持政策要切實做好上下貫通,及時落實到位。建議建立專項扶持資金“點對點”對接機制,減少資金中轉環節,避免截留或挪用。
強化職能部門協同合作機制建設。建議農業、經管、人事勞動、工商等部門進一步明確職能職責,建立協同合作聯動機制,統一做好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的管理服務。切實加強對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管理業務指導,及時發現整改存在的問題,幫促建立科學合法的生產經營制度。
(作者單位: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