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內蒙古玉米種植面積持續快速增加,2015年,全區玉米播種面積和產量已達5110萬畝和450億斤,分別占內蒙古糧食作物比重的60%和80%,分別占全國玉米播種面積和總產量的9%左右,種植面積較2003年翻了一番多,是自治區的第一大作物。農區和半農半牧區整株青貯玉米面積為500萬畝左右,年均青貯量約2000萬噸。玉米產業的快速發展為自治區糧食生產“十二連豐”做出了重要貢獻,青貯玉米面積增加,為自治區發揮農牧結合優勢,有效保障草食家畜飼草料供給,為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創造了條件。但是糧食種植結構“一糧獨大”的局面,造成結構趨于單一,生產銷售時間集中,收儲加工壓力加大,輪作倒茬空間有限,病蟲害有所加重。由于面積快速擴張,東部北部高寒區適宜品種短缺,籽粒成熟不好,含水量偏高,商品品質較差,容易發生霉變。農區、半農半牧區用于種植優質飼草料的土地有限,畜禽養殖飼草料資源不足,種植業和養殖業配套銜接不緊密,一定程度影響了種養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玉米結構調整的思路及做法
自治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和國務院“全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現場會”、農業部“東北四省區農業結構調整座談會”及《農業部關于促進草食畜牧業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的意見》精神,確定了玉米結構調整的發展思路:樹立為養而種、為加而種發展理念,提高過腹轉化、加工轉化比例,有保有壓推進優勢區域布局,扶持基地建設發展訂單生產,推廣綠色生態節本增效技術,推進玉米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構建農牧結合、種養循環、糧草兼顧、產加融合的新型農牧業結構,實現種養加一體化。
養殖拉動,過腹轉化。自治區是糧食主產省區,同時也是畜牧業大省,2014年全區羊存欄跨越1億只大關,牛存欄連續3年在1000萬頭以上,成為我國草食畜牧業第一大省區。農區和半農半牧區草食家畜存欄超過50%以上,其中優質奶牛和羊存欄主要來自農區和半農半牧區,今后發展的潛力也在農區和半農半牧區。今年我們將繼續圍繞“為養而種,以種促養,以養增收”的目標,在農區養殖聚集區和農牧交錯帶,大力發展青貯玉米種植,鼓勵養殖大戶、規模化養殖企業采取土地流轉等方式進行規模化青貯玉米種植,積極推進與種植大戶、合作社等玉米規模化種植主體的對接合作,擴大青貯玉米訂單生產。
產業帶動,加工轉化。通過連續幾年的扶持,目前自治區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玉米深加工企業達115家,年加工轉化能力1300萬噸左右,飼料加工200萬噸,已經形成了以呼和浩特市和通遼市為中心的2個玉米加工區,擁有淀粉系列、酒精類、醫藥化工、玉米食品等八條相對成型的產業鏈條。今年要繼續在玉米生產優勢區,重點圍繞玉米深加工企業,加大基地建設,推廣種植加工專用玉米品種,通過優質優價提高種植效益。充分發揮玉米加工企業產能,減少玉米原糧外運。
優化布局,調整結構。利用好國家牛羊調出大縣獎勵、草牧業發展試驗試點、“糧改飼”試點等新增項目,扶持農區標準化規模養殖,推動養殖增量由牧區向農區轉移。堅持有保有壓的原則,進一步推進中東部和西部沿黃灌區玉米優勢區域布局,提高優勢區域集中度和規模化種植水平,重點加大玉米功能區建設,提高玉米單產水平和產品質量。調減東北高寒區玉米種植,大力推廣糧豆輪作種植模式,發揮東北地區種植大豆的傳統優勢,促進結構調整與用地養地相結合;調減中西部旱作區玉米種植,發展谷子、蕎麥、莜麥、綠豆等雜糧雜豆,重點抓好品牌創建和精深加工,把自治區純天然、無污染的資源優勢轉變為品質優勢和經濟效益;西部河套灌區大力推廣玉米套種小麥,通過套種減一部分玉米、恢復一部分小麥。
配套研發,創新驅動。繼續大力扶持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重點選育優質專用、高產抗逆、適宜機收的玉米新品種,還要選育高生物產量、高蛋白質含量、活稈成熟、適于青貯的玉米新品種。加快牛羊專用飼料的研發,降低飼喂成本,提高飼料轉化效率。加大農機研發和引進力度,篩選成熟的青貯收獲和加工機械,為自治區的玉米結構調整提供基礎支撐。
強化服務,技術支撐。我們要重點圍繞“轉方式、調結構”開展技術培訓、技術指導和技術示范,把玉米種植技術、糧改飼種植技術、青貯技術作為“冬春科技巡回大培訓”和“三級聯創”蹲點示范服務的主要內容。充分發揮高產高效創建的示范引領作用,在創建作物分配、示范品種選擇、主推技術集成上落實“轉方式、調結構”的主要思路,引導玉米種植向優勢區集中,大力推廣節水、節肥、節地、控藥等綠色高產高效技術;非優勢區向糧改飼、糧改豆、專用青貯和間作、套種、混種轉變。
加強宣傳,政策引導。加大對農產品供需形勢的宣傳力度,引導農民積極自主開展結構調整。加快落實大豆目標價格補貼、“糧改飼”試點補貼等政策與項目,不斷完善操作程序,充分發揮政策引導作用。積極爭取各級財政支持,加大對糧改飼、糧改豆等種植補貼。
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自治區農業結構調整開始逐漸轉型,但仍然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一是農民對玉米結構調整認識程度存在差異,飼草產品銷售市場不穩定,價格波動較大,影響農牧戶種草積極性。同時,缺乏切實有效的政策扶持措施,推動結構調整的抓手較少,推進乏力;二是糧食企業加工能力較大,但精深加工研發滯后,高端產品較少,增值帶動能力有限;三是農民種植的規模化和組織化程度較低,沒有與企業形成利益聯結機制,訂單生產和基地建設較少,優質專用品種無法實現優質優價;四是青貯飼草產業尚未形成產加銷一體化鏈條,近年來乳肉等畜產品價格走低,糧改飼經濟效益不明顯,對糧草輪作帶動能力有限。
促進今年及“十三五”玉米結構調整的措施
種植業結構調整要順應自然、順應環境、順應資源稟賦,推進種植業優勢區域布局,我們將采取“因地制宜、有保有壓”的措施,不斷提高主要作物優勢區域集中度。要支持光熱水資源豐富的西遼河流域、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等優勢區域發展籽粒玉米生產,鼓勵農區養殖聚集區和農牧交錯帶發展糧飼兼用全株青貯玉米生產;壓縮高海拔、高緯度、冷涼及嚴重干旱區域玉米生產。圍繞深加工企業,推廣種植玉米加工專用品種;圍繞農區畜牧業聚集區、農牧業交錯區,推廣種植專用青貯或糧飼兼用活稈成熟品種。要推廣脫水快、抗倒伏、穗位一致、苞葉松散適合機收的新品種。按照農業部出臺的《關于“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相關要求,圍繞“提質增效轉方式,穩糧增收可持續”的工作主線,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提、壓、轉”三措并舉,調整優化玉米種植結構。根據自治區玉米供求現狀和生產實際,按照《關于“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將加快品種結構和布局調整。一“提”。加強耕地質量建設,鞏固提升玉米優勢區產能,力爭到2020年全區玉米優勢區域集中度達到90%以上。二“壓”。調減高緯度、高海拔地區和嚴重干旱地區玉米種植,壓縮產量低、水分高、品質差的玉米品種。2016年,力爭自治區東北北部及中部后山地區減少玉米面積200萬畝。三“轉”。立足“為養而種、以種促養、以養增收”,在農區畜牧業聚集區、農牧交錯帶,引導籽粒玉米向糧草輪作、糧改飼和玉米整株青貯轉變,2016年全區整株青貯玉米面積達到1000萬畝,比上年增加500萬畝。
二是“名、優、綠”三品共創,提升特色農產品競爭力。發展品牌農業,是促進農業提質增效的重要途徑。一要突出“名”。大力發展名特產品,抓好精深加工和特色品牌創建。二要突出“優”。促進設施蔬菜、露地冷涼蔬菜、加工蔬菜協調發展,推進標準化生產,提高產品質量,實現優質優價。三要突出“綠”。在高緯度、高海拔地區退出玉米種植,恢復非轉基因大豆種植;在嶺南地區推廣糧豆輪作和大比例間作,實現用地養地結合;在中部干旱地區推廣特色雜糧雜豆,發展綠色高端保健食品。
在謀劃“十三五”農業發展中,自治區把結構調整納入其中,統籌規劃,有序推進,確保取得實效。一是加大資金投入。加大對玉米結構調整引導的補貼力度,提高加工專用品種種植比例;國家安排了專項資金用于糧改飼、糧豆輪作、大比例間作等示范引導。呼和浩特市結合“十個全覆蓋”工程建設,拿出10億元專項資金,用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二是強化指導服務。圍繞“轉方式、調結構”開展技術培訓和服務指導,把糧改飼和糧豆輪作種植模式、玉米青貯技術等作為“冬春科技巡回大培訓”、“千家萬戶”科技服務和“三級聯創”蹲點示范服務的主要內容,引導農民應用節水、節肥、控藥等綠色高產高效技術。三是推進種養結合。內蒙古是草食畜牧業第一大省。農區和半農半牧區青貯玉米需求至少在1500萬畝以上。從畜牧業的需求出發,在農區養殖聚集區和農牧交錯帶,大力發展青貯玉米種植,推進養殖企業與種植大戶、農民合作社等對接,擴大訂單生產。四是搞好加工轉化。目前自治區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玉米深加工企業達115家,年加工轉化能力1300萬噸左右,飼料加工200萬噸;馬鈴薯加工企業67家,年加工能力360萬噸。我們將圍繞加工企業布局,加大玉米等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促進產加銷銜接,打通全產業鏈,促進加工轉化和增產增收。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廳種植業管理處)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