畝產1026.7公斤,創造了新紀錄的第四期中國超級稻“Y兩優900”;滅殺土壤中80%的病菌和害蟲,可使作物增產25%以上的土傳病蟲害防控體系;降低仔豬腹瀉發病率65%~80%,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健康養殖營養飼料調控技術;年產魚13噸,超過傳統網箱的40倍,可在2000米深海使用的深水抗浪網箱……近日,在北京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舉辦的“全國農業科技重大成果展”上,記者看到一個個優質新品種、植保新技術、動保新產品、農機新裝備,像千百個水滴,共同折射出農業科技為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穩定發展提供的巨大支撐。
“當前,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已經到了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新階段,必須更加依靠農業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實現創新驅動、內生增長,促進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斷提升。”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唐珂告訴記者,本次展覽是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具體舉措,不僅回顧總結了“十二五”農業科技發展成果,而且著重展望了“十三五”農業科技發展趨勢,同時首次全面系統展示了我國農業轉基因技術發展情況以及安全管理措施。
“十二五”農業科技成就舉世矚目
“攀登科學高峰,探索前沿奧秘,是科學家們的畢生追求。袁隆平院士領銜的團隊關于‘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的重大成果,獲得了2013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隨著女講解員激昂的聲音,記者了解到,“十二五”以來,我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農業科技創新步伐明顯加快,成果轉化和推廣不斷加強,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61%,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農業科技已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穩定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十二五”農業科技成就舉世矚目,涌現出一批重大成果,共有175項研究成果獲得了國家級獎項,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1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28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27項。此外,還有95項研究成果獲得了中華農業科技獎科研類一等獎。
這些對農業有重大影響的品種和技術取得突破,與近年來國家對農業科技研發的大力投入和農業科研杰出人才的選拔培養息息相關。記者了解到,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培養計劃是農業部按照國家人才規劃綱要部署,從2011年起組織實施的人才項目,計劃分兩批在全國選拔培養300名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建立300個農業科研創新團隊,大力加強高層次農業科技領軍人才隊伍建設。據統計,“十二五”期間,首批150名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共主持了2954項國家級課題、2286項省級課題以及274項國際合作課題;其中6人當選為“兩院”院士,11人獲得中華農業英才獎,17人入選“千人計劃”,24人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等。
領軍人才的培養和創新團隊的建設壯大了我國農業科研力量,也為“十三五”農業科技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參觀展覽后指出,“十三五”是我國農業高點強攻、高位護盤的關鍵期,各級農業部門要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號召,貫徹落實十八屆五中全會要求,創新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催生發展動力,圍繞優質農產品生產、農業節本技術和環境友好等進行創新,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投入,依靠科技、依靠人才、運用裝備,不斷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強化現代種業、農機裝備、智慧農業、生產設施、生態環保等關鍵性技術研發攻關,突破一批重大品種和技術,力爭到2020年使農業創新進入創新國家行列。
先進典型引領未來發展方向
來自山西省稷山縣的參觀團一行人在“堅持種養結合,推進畜禽糞污治理”展板前駐足良久。
“我們那里養雞的多,這種畜禽糞便沼氣發電模式挺先進的,所以很感興趣。”稷山縣副縣長激動地告訴記者,他們早就想在轉變發展方式上有所突破,卻一直苦于沒有好的樣板。“這個好,這個叫德青源的單位,回頭我們得去參觀學習一下。”
本次成果展不僅全面呈現了我國農業科技發展水平,更以點面結合、圖文并茂的形式,向公眾推薦了農業各領域的先進典型。北京德青源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是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的典型代表,其承擔的“大型養雞場循環經濟關鍵技術集成與產業化示范”項目,于2011年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今天看到‘以蟲治蟲’的捕食螨技術這么好,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來自中國農業出版社參觀團的同志說。薊馬、葉螨、粉虱等害蟲對蔬菜、果樹危害很大,但有些螨蟲卻是他們的克星。以智利小植綏螨為例,成螨每天可獵食葉螨5~20頭(包括卵)。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所開展的“捕食螨繁育與大田應用技術研究”為我國農業綠色防控、減少農藥使用量提供了科技支撐。目前,能夠達到規模化生產的捕食螨品種已有9個,建立了10條生產線,年產能超8000億頭,獲得國家專利11項,在全國建立了100個示范區,累計獲得經濟效益7.25億元。
作為實體展示的一部分,先進農機成為展覽現場的一大亮點。由中國農業大學研發的“氣吹式玉米免耕精量播種機”能一次性完成側深施肥、精量播種、覆土填壓等工序,適用于黃淮海一年兩熟區夏玉米免耕播種。其采用的主動式拋物線型滾筒結構,能實現有效防堵,新式開溝器又可實現麥茬地無障礙作業,并且能保證播深一致性。
山東省農機研究院的焦偉副院長告訴記者:“通過展覽從大農業視角了解到我國農業科技的重大進展,受益良多,對今后我們農業裝備科研工作非常有幫助。”可以說,本次展覽成為了有心人的農業科技成果“大黃頁”,他們按圖索驥,尋找自己需要的先進技術,進一步了解和學習。
農業轉基因技術加速發展
“棉鈴蟲是棉花生產的主要害蟲,上世紀90年代的棉鈴蟲大爆發,曾使我國棉花每年減產40%以上。我國啟動農業轉基因重大專項后,育成不同類型抗蟲轉基因棉花新品種124個,累計推廣3.7億畝,有效控制了棉鈴蟲危害,減少農藥使用37萬噸,為農民增收節支420億元,國產抗蟲棉市場份額達96%以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十分顯著。”講解員指著展覽現場陳列的轉基因棉花植株對記者說。
記者了解到,自2008年國家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以來,我國轉基因核心技術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形成了一批原創性重大成果。培育出的優質高產抗蟲水稻、抗蟲玉米、抗病毒小麥、優質高產抗蟲棉、轉植酸酶基因玉米、抗除草劑玉米、抗除草劑大豆、轉人血清白蛋白基因水稻、功能型乳鐵蛋白轉基因奶牛等重大成果,可為未來十五年甚至更長時期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儲備。
在展覽現場特設的轉基因試驗體驗區,記者手持檢測試紙進行了農作物轉基因成分快速檢測試驗。身邊農業部相關司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轉基因重大專項支持下,我國已建立較為完善的轉基因生物環境、食用飼用安全評價和檢測監測技術平臺。專項研制出的技術和標準已被應用到國家行政執法和生物安全管理,提升了我國生物安全監管能力和水平。
轉基因食品的安全營養評價與人民健康密切相關,是消費者廣泛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轉基因專項建立了一系列食用和飼用安全評價技術和標準,完成了多項長期毒性實驗,為我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隨著大量轉基因作物及其加工產品投入商業化生產,必須建立相應的轉基因生物檢測監測技術體系,為執法檢測、監控、安全評價和風險預警提供技術支撐。轉基因專項研制出的抽制樣技術、檢測技術和標準,已應用于我國口岸檢驗檢疫部門轉基因生物成分檢測,多次禁止未經批準的轉基因玉米入境,防止我國混雜轉基因水稻、玉米產品出境,有效保障了農產品貿易安全。
融合二維碼技術
體現布展“心意”
以往,農機因其體積大、運輸難、現場演示難的特點,讓很多農業策展人撓頭,而本次成果展結合最新移動技術,創新了展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現場展示的局限性。
“在每一個展示項目的介紹文字末尾,或實體旁的展示牌上,我們都印上了二維碼。”本次展覽的協辦單位大北農集團的李軍民主任說。記者拿出手機掃描二維碼后,即出現更詳細的介紹頁面,有文字、圖片,還有視頻。“這就讓參觀者對自己感興趣的項目能夠進行深入了解,而且不受限于展示面積和時間,回家后依然可以查看。”
“為了讓觀眾對農業科技成果有更直觀的感受,本次展覽我們盡量多展出實物,有從全國各地收集來的數百個種子樣品,有活鱘魚、雛雞,有疫苗、藥品、轉基因植物樣品等等。”
展覽主辦單位負責人向記者介紹,本次展覽從策劃到組織工作量巨大。“首先要梳理全國‘十二五’期間的重大農業科技成果,其次要突出重點形成展板,還要創新形式,直觀易懂,為了辦好這個展覽大家真是絞盡腦汁。但從一個多月來的展覽反饋情況看,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本次成果展迎來了全國農業院校、科研院所,各級政府部門和社會團體的近萬名觀眾,既是對我國農業科技工作的一次大總結,也是對廣大農業科技戰線工作者的一次致敬,有觀眾發自肺腑地說:“這么好的展覽應該以某種形式永久性地保存下來,只展示一個多月太可惜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