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找準“貧根子” 摘掉“窮帽子”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牛震 字號:【

息烽縣位于貴州省中部,地處國務院確定的黔中經濟區與貴陽生態保護發展區、北部高新技術產業實體經濟帶上。改革開放以來,息烽縣以實現貧困村“減貧摘帽”、貧困戶脫貧為目標,全力推進扶貧開發各項工作,利用自身獨特的人文歷史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推進工業、農業、旅游業發展,在貴州全省貧困縣中實現“三個率先”目標,即率先越過溫飽線、率先摘掉貧困縣帽子、率先邁進全省建設經濟強縣行列。

強化幫扶:

“扶持誰”要“精準識別”

息烽縣流長鄉四坪村地處偏遠,周永生一家是這個貧困村有名的貧困戶。提起貧困戶的識別工作,他說,首先自己寫申請,村委會初審,村民代表大會民主評議,然后張榜公示。接下來,鄉里審核公示,縣級審批,最后在縣人民政府網上公示。“公開、公正、透明了,老百姓就沒意見。”周永生說。“這樣一來,保證了貧困戶識別的精準,找準了貧窮的根子,為下一步制定扶貧計劃打下好基礎。”息烽農業局局長盧天倫解釋道。

“這些年要不是有幫扶干部的幫忙,真不知道該怎么活下來。”61歲的青山苗族鄉馬路巖村村民鄭前碧告訴記者。早些年,雖然兒子和女兒長期定居外省照顧不到老兩口生活,但是勉強還能生活下去。因為是貧困戶,在村支書謝忠明的介紹下,鄭前碧與丈夫一起到貴陽一家餐館打工,那時洗碗每個月有1000多元收入,加上每個月的200多元的低保,鄭前碧家也算是脫了貧。但是好景不長,2015年7月份,丈夫因病去世,鄭前碧又檢查出了白內障……這些讓鄭前碧頓時失去了生活的重心和勇氣,給丈夫看病陸陸續續花盡了老兩口多年來省吃儉用攢下來的積蓄。“那時,好像天塌下來了,不知道怎么過了,說實話,想死的心都有了……”

“像鄭前碧這樣的家庭,屬于因病返貧的典型。我們作為幫扶干部,知道了不能不管。”謝忠明說。后來,在謝忠明等鄉親們的開導和鼓勵下,鄭前碧慢慢走出陰影,再次鼓起了生活的勇氣。在幫扶干部的指導和幫助下,鄭前碧家的20多畝地流轉給了別人去種;2015年下半年,鄭前碧也吃上了每個月150元的農村養老保險。因為屬于山地,所以流轉價格比較便宜,這樣鄭前碧家每年也有個1000多元的額外收入。“除了這些,每年還有農資綜合補貼808.8元。”

近年來,為切實理清“扶持誰”,息烽縣制定了《息烽縣全面推進精準扶貧建檔立卡工作方案》,縣、鎮、村三級上下聯動,層層分解落實責任。由聯系村領導牽頭,組織小康駐村工作組、第一書記及村干部做好貧困戶登記表、扶貧手冊、幫扶計劃等資料的核實、調查及歸檔工作,對貧困人口和貧困村進行精準識別。

產業扶貧:

“怎么扶”須“照方抓藥”

2013年1月,息烽召開縣委十二屆二次全會,制定了“一年打基礎、兩年攻短板、三年保達標”的扶貧路線圖和時間表,提出人均GDP、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0%以上的“三個高于”標準,同時,還成立了以縣委書記、縣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統籌謀劃,動員社會各界積極參與,齊心共創同步小康。

針對“怎么扶”的難題,息烽縣圍繞規劃“照方抓藥”。在老工業園區強鏈補鏈延鏈的基礎上,跨區域合作共建新園區,啟動永靖高新技術工業園建設,做優存量做大增量;扶持葡萄、蔬菜、肉雞三大農業園區擴容增效,全部進入省級示范園區行列。息烽縣創新扶貧開發模式,變扶貧項目資金到戶為扶貧資本、收益到戶的扶貧開發模式,強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通過產業扶貧帶動貧困農戶持續穩定增收。

小寨壩鎮田興村就是“合作股份”激活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典型例子。2014年10月,村支書王世凱與村里幾名返鄉農民工籌集資金,以“村委會+自然人”的模式注冊成立了息烽南山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村委會以集體資產估價入股,參與組建基層經濟實體。2015年1月,該公司利用流轉的200畝土地種植起高山二號葡萄。“目前,葡萄成活率在95%以上,葡萄成熟后將直接由紅巖葡萄酒廠收購,解除大家的后顧之憂。”據王世凱介紹,該公司計劃3年發展葡萄種植5000畝以上。“村集體經濟占公司21.5%的股份,直接從公司利潤抽成,屆時,村里‘無錢辦事’、‘無能力辦事’的局面將不復存在。”田興村的發展模式只是息烽產業扶貧的一個縮影。按照工業化、生態化、市場化理念,息烽結合園區建設,以企業為依托,配套完善蔬菜、果樹和肉雞三大產業核心區配套設施建設,拓展產業功能,延長產業鏈,發揮一產“接二連三”的作用,帶動農戶脫貧致富。目前,息烽縣實施了石硐鎮核桃育苗基地建設、永靖鎮核桃采穗圃基地、養龍司生態豬養殖等項目建設,基本形成了基地化、園區化和產業帶的格局。

走進養龍司鎮堡子村,眼前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該村正在打造的生態、農業、旅游協同發展的美麗鄉村工程進入收尾階段。“以前田間秸稈亂堆亂放,雜亂不堪。”村民袁夙康說:“現在衛生環境好了,鄉村變漂亮了,生活質量也提高了。”作為息烽縣美麗鄉村“提高型”示范點進行打造的堡子村,圍繞“產業美、精神美、環境美、生態美”的建設標準,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工作。2015年,堡子村結合“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470余萬元,完成村道硬化、生態污水池改造、停車場建設、庭院改造和休閑長廊、人行步道的修建等19個項目。堡子村支書吳敬賢說:“要想把美麗鄉村經營好,不能沒有產業的支撐。我們發揮農業園區和‘半邊天文化’的帶動作用,打造以都市現代農業、鄉村旅游業為核心的‘農旅一體化產業’模式。”據了解,堡子村依托息烽縣蔬菜現代生態高效農業(扶貧)示范園區,通過土地流轉,培養種植大戶、模范經營戶,積極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廣泛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該村已成立3個農業合作社,園區與合作社流轉農民土地近200畝,占該村耕地面積近一半,涉及80余戶農戶。

科技扶貧:

“大扶貧”須依靠“大數據”

息烽當地農民有種植葡萄的習俗。近年來各級地方政府緊緊圍繞發展特色經濟,積極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生產的產業結構,現已形成規模化種植基地。貴州紅巖生態葡萄酒業有限責任公司是息烽縣葡萄種植示范園區內唯一一家大型龍頭企業,目前擁有核心優質葡萄種植基地3000畝,帶動農戶種植10000畝,公司廠房位于貴州聞名的優質葡萄之——紅巖葡萄溝。

日前,息烽縣紅巖葡萄示范園“高效節水灌溉系統”建成投用。系統運用“大數據”理念構建“物聯網”,使葡萄種植從繁瑣的“地上操作”變為簡單的“線上遙控”。

打開電腦、登錄系統、移動鼠標,顯示屏畫面立即跳轉:從小寨壩紅巖村文化廣場綿延至大寨村的千畝葡萄盡收眼底。再切換鏡頭,選擇“焦距”、“光圈”、“變倍”操作,遠在2公里開外的園區田間管道、葡萄、土壤一覽無余。工作人員李健一邊嫻熟操作一邊介紹:“設立在田間的太陽能探頭360度旋轉,可遠程時刻監看土壤墑情、作物長勢、病蟲害發生等情況。”剛看到的是“千里眼”,而另一邊則是“田管家”。在李健右對面的顯示屏上,“綠色粗狀線條”把白底屏幕劃分成15個板塊。點擊“總開關”,橫貫其中的U型綠色線條不停滾動,“這表示主水管道通水。”李健介紹,從紅巖村村委會大樓前至大寨村的650畝葡萄園被劃分成15個區域,建設在田間的15個太陽能自動水閥、4個太陽能探頭、1套施肥機以及各種大小供水管道、感性器等物件組建成“物聯網”。通過“物聯網”,坐在紅巖村文化廣場附近臨時搭建的“總控室”內,足不出戶便可實時監測田間氣象、土壤墑情等信息。系統通過各種信息匯總分析,還會發出有關田間管護建議。“當土壤濕度低于40%的時候,說明田土比較干燥該澆水了。”李健說:“農戶即是遠在千里之外,打開平板電腦也能遠程給果園澆水、施肥。”

背靠“大數據”做扶貧,不但為當地扶貧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地科技支撐,而且為地方干部掌握第一手扶貧資料提供了便利。

“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貴州通過扶貧摸底“四看法”入戶調查、登記,掌握第一手資料。2015年,息烽縣通過開展全面校核工作,完成了“大數據精準扶貧平臺”數據錄入工作,目前全縣30個貧困村已達到國定退出標準,實現“減貧摘帽”,占計劃任務100%,全縣941戶2720個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或超過3028元國家貧困標準實現脫貧,占計劃任務的100%。

30年扶貧:

從“賣血為生”到“減貧摘帽”

“從解決溫飽到摘掉貧困帽子,從跨入經濟強縣行列到開啟全面小康新征程,息烽可是用了幾代人的努力。你別看現在的息烽處處一派生機盎然,幾十年前這里的人們曾經出現過以賣血為生。”貴州省政策研究室農改試驗辦主任趙雪峰對記者說。

近年,息烽縣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加快“減貧摘帽”的步伐。據統計,“十二五”期間息烽縣共有貧困鄉鎮5個,有貧困村84個(其中:一類貧困村37個,二類貧困村41個,三類貧困村6個)。2010年息烽縣有貧困人口2.98萬人,貧困發生率11.53%;2011年有貧困人口5.14萬人,貧困發生率22.87%;2012年有貧困人口4.32萬人,貧困發生率19.1%;2013年有貧困人口0.78萬人,貧困發生率3.51%;2014年有貧困人口6920人,貧困發生率在3%以下。截至2015年11月,息烽縣30個貧困村已達到退出標準,實現“減貧摘帽”;按照3028元的貧困標準,全縣2720個貧困開發對象全部實現脫貧,2015年底全面消除絕對貧困現象。

讓數萬人5年間脫貧,息烽縣究竟是如何做到的?用息烽縣委副書記、縣群工委書記何發兵的話來講就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想從根本上幫扶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僅靠‘輸血’式扶貧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搞好開發式扶貧、產業扶貧,增強‘造血’功能才行。”據何發兵介紹,息烽縣在推進精準扶貧過程中還采取了多元化扶貧模式,并取得顯著成效。一是抓教育扶貧,教育事業不斷發展。二是抓創業就業,扶貧成效得到鞏固提高。三是抓扶貧生態移民搬遷,人居環境不斷改善。四是抓醫療救助體系建設,醫療水平邁上新臺階。五是抓文化扶貧,精神文明建設水平不斷提升。

在一系列組合拳的出擊下,息烽縣2013年度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達到93.8%,比2012年度提升了4.7個百分點,2014年度達到95.2%,人均GDP、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環境質量三項核心指標全部達到或超過標準值;2014年全縣經濟發展綜合測評在全省排名第16位,經濟發展滿意度、固定資產投資、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等9個指標排名貴陽市第一,全縣人均GDP達58515元,突破9000美元大關,高出貴陽市平均水平3497元。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