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進一步加強農技推廣隊伍建設,激勵廣大農技推廣人員扎根基層、服務“三農”,在全社會匯聚和傳遞關愛農技推廣人員的正能量,農業部今年啟動了“全國十佳農技推廣標兵”資助項目,經過近半年的層層推選,天津市薊縣農業局蔬菜技術服務站副站長李春生等10名基層農技員入選。本期特開設全國十佳農技推廣標兵欄目,帶你領略他們的精彩故事。
本刊記者 王翔
31年,工工整整地記下60多本工作筆記,見證了一個人的毅力之堅。31年,掌握了20多種蔬菜栽培技術,研究創新了日光溫室建造等30多項新技術,見證了一個人的頭腦之聰。31年,1萬公里路程,6個鄉鎮28個村630戶農戶,見證了一個人的為民之誠。
31年,從一個中專畢業的普通農技推廣員成為了農民倚重的大棚專家,天津市薊縣蔬菜服務站副站長李春生,用他樸素的人生經歷,演繹了當代農技推廣員的不凡歷程。
“山東農民都能干,我一個搞技術的為什么不行?”
李春生與大棚的緣分始于1993年,當時薊縣從山東引進了高效節能日光溫室技術,結束了本地冬季不能生產喜溫蔬菜的歷史。“我當時聽說這個技術是幾個山東農民發明的,很不服氣,山東農民都能干,我一個搞技術的為什么不行?”李春生回憶道,“我就自己暗暗下決心,一定要在思想上趕超山東人,在技術上勝過山東人。”
隨后,他不顧親人和同事的勸阻,主動要求下基層搞技術承包。“同事勸我,這個項目風險太大,如果搞砸了,你以后在農業局都沒法立足了。”李春生說,“當時孩子還小,老婆工作也忙。但是我就是想把這個大棚建出來,我也相信憑借自己的能力還是有把握的。”
李春生遠離了舒適的工作環境和溫暖的家庭,一個人背著行李來到薊縣侯家營鄉林莊戶村,開始了大棚蔬菜技術承包工作。起初由于年輕和缺乏基層工作經驗,農民不大信任,“我就一家一戶跟他們聊,從聊家常開始到大棚建造的技術,再到溫室蔬菜的種植,從打水泥柱、上鋼絲到黃瓜嫁接、農藥噴灑……每個環節每項技術我都認真講解,慢慢地,他們也就相信我了。”經過3個多月耐心、細致的工作,他用真情和知識漸漸贏得了農民的信任、支持和配合。
“那時候建一個大棚要一兩萬塊錢,錢都是農民自己出的,大部分都是借來的錢。所以我當時壓力也比較大,萬一搞砸了那農民損失就大了。”李春生回憶道,“那個時候晚上12點之前都沒睡過覺,必須得想好第二天該干什么,每家每戶每個環節下一步做什么都得在紙上畫好。”
就這樣,李春生沒日沒夜地守在建棚場地,3個月下來,溫室終于建起來了。接著是蔬菜的種植管理,這對于技術員出身的李春生來說當然不怵,他每天一個棚一個棚轉,指導農民打藥管理。
從1993年到2000年的8年時間,李春生每天穿梭在村與村、棚與棚之間,一個月只回家一兩天,不管刮風下雨、中午晚上,哪里需要他就會在哪里出現。他手把手教會1500多名農民蔬菜種植技術,幫助農民增收3000多萬元,農戶年均收入突破4.7萬元。
“農業發展的難題還得靠科技創新來解決”
作為一個農技推廣人員,農業技術的學習與創新毫無疑問貫穿著李春生工作的始終。
“我原來的專業是農學,學的是小麥、玉米的種植,工作以后接觸的都是蔬菜種植方面的技術,明顯感覺自己的知識不夠用。”為了盡快彌補理論知識的先天不足,他自費購買了200多本專業書刊,每天擠出兩三個小時自學專業技術。逐漸地,他成了當地蔬菜生產技術的權威,農民碰到解決不了的問題都會給他打電話請教。
李春生是一個細心的人,也是一個聰明的人。8年的大棚建造讓他收獲豐富經驗的同時也帶給他很多有益的思考,“我當時就覺得單層保溫的大棚還是有問題,一到下雪天,保溫被裸露在外,極易被雪浸濕,從而降低了保溫性能;再一個,下雪后必須進行人工清掃,給農民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勞動。”于是他就思考是不是能把保溫被放在棚內,而積雪可以自動滑落?經過認真思考,他決定建一棟內保溫的日光溫室。
2001年,他正式開始了自己的研制工作。“當時中國還沒有內保溫的技術,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按照自己的想法一點點往前走。”李春生說道。為了彌補自己日光溫室基礎知識的缺乏,他多次前往遼寧和山東兩個日光溫室的發源地去學習大棚建造的各個環節知識,最重要的是了解建造的原理。
經過四年的學習和實驗,2005年,李春生建成了我國第一棟內保溫日光溫室。但是很快他就發現,這座日光溫室沒法正常使用。“保溫被能卷上去,但是放不下來。”李春生告訴記者。為了找到問題的根源,他連續十幾個晝夜守候試驗溫室,白天經常爬到45度以上高溫的雙層棚架間查找問題,“那上面太熱了,多待一會兒就覺得頭發昏,好在當時年輕,硬是抗過來了。”辛勤的汗水終于澆灌出豐碩果實,2006年他重新對卷簾機做了改進,并提高了保溫被的硬度,解決了實驗溫室中存在的主要缺陷。
“終于算是給農民實實在在地解決了一個問題,農業發展的難題還得靠科技創新來解決。”當記者問到他當時建成內保溫日光溫室時的感受時,他說道。
2006年至2010年,李春生相繼研發了“保溫被內置式日光溫室結構”、“保溫被雙置新型溫室結構”、“一拖二無線遙控卷簾機結構”、“雙12cm磚結構中空填充物墻體結構”等多項自主創新技術,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4項。溫室內最低溫度比普通二代節能溫室提高6℃~10℃,蔬菜產量增加30%以上,節省勞動力資源20%以上。
“為農民解決困難,有種滿足感”
“哎呦,是小李來啦,快來進屋坐,我去叫他們。”記者跟隨李春生來到了他第一次指導建造大棚的候家營鄉林莊戶村陳澤敬家。很快,陳澤敬家不大的客廳里擠滿了村民。“現在是花多少錢也找不著這樣的人了,那時候根本是啥都不懂,全靠小李手把手地幫我們建起了大棚。”陳澤敬說道。“我家50畝地,2個大棚,小李每天都得走上兩遍,比自己家的還上心。”陳澤印告訴記者。“20多年了,我到現在都還感激他,量地、燙膜、架卷簾機都是他手把手教會我的。”韓士康語含激動。從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話里,從他們對于李春生親切夾雜著感激的眼神里,記者讀懂了李春生的話:“這么多年真的是跟農民有感情了,跟他們相處就跟家人一樣,每次幫他們解決困難我就有一種滿足感。”
幫助農民致富是李春生的理想,也是支撐他這么多年心甘奉獻的人生信條。據記者了解,李春生結合自己主持實施的38項部市級科技項目,為農民引進新品種169個、新技術31項,開展技術培訓120多場次,培訓農民6000余人次,建立示范基地35000多畝,幫助本縣及周邊地區1500多戶農民創效益3.1億元以上。
2009年,李春生將雙保溫溫室結構技術推廣到長春地區,當年經受住了零下40℃極端低溫考驗,棚內蔬菜在沒有加溫設備的情況下喜獲豐收,創造了長春地區冬季蔬菜生產的新歷史。近幾年來,他將自主創新技術推廣到北京、吉林、遼寧、寧夏等9個省區市,累計推廣12萬畝,帶動各地農民增收6億元以上。
隨著李春生的名氣日益響亮,越來越多的農民都來找李春生指導建造大棚,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薊縣流傳了這么一句話:“要建棚,就找李大棚。”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