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雙鴨山市把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打好脫貧攻堅戰、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同樹立選人用人正確導向、一線錘煉干部隊伍結合起來,深入落實中央和省委關于選派干部到村任職的相關要求,在“全”上做文章,在“變”上求實效,打造了一支暢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助推全面振興的生力軍。此舉激發了群眾創業創新的新熱潮,點燃了全市轉型發展的新引擎。
2015年底,雙鴨山選派了415名優秀干部到村任職第一書記。2016年5月,又選派151名干部到街道社區任職第一書記,就此實現了全市415個行政村、28個街道123個社區第一書記全覆蓋。
不是“鍍金”,不走過場,一心幫百姓創業
市區的機關,離鄉村有多遠?市里的干部,離農民又有多遠?
如果放在一年多前,孫琳或許還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這位來自雙鴨山日報社《安邦河晚刊》的采訪部主任,打小就在城里長大,對農村幾乎一無所知,被選派到四方臺區太保鎮中華村當起了第一書記。如今再見孫琳,言談舉止間感覺她已成了正兒八經的“村里人”。與她一樣被選派的565名第一書記,也在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的一年多時間里,經歷著人生中的一次蛻變。
參加完入村前的培訓,孫琳豪情滿懷。但沒想到,駐村后上任的第一天,她就吃了一個“下馬威”。那天上午,在離村一里多遠的太保鎮滿源合作社的辦公室里,中華村“兩委”班子成員迎接了孫琳:辦公室里寒氣逼人、吐氣成霜,村里的干部們都很小心地與她保持著距離。“村里也沒錢買煤呀!要不第一書記贊助點?”觀望了半天的村委會主任說。
“帶著熱情來到這里,遇到的不是掌聲和笑臉。”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來自村民的冷嘲熱諷:“第一書記是個啥書記呀?來管啥事?”“還第一書記,到村里能是個啥官?沒準是在市里犯了啥錯誤發配到這兒的呢……”
既然來了,就沒有退路。有的村,沒條像樣的路,辦公室簡陋不堪;有的村,村民對村干部“放心”,竟是因為誰都知道村集體壓根兒就沒存過一分錢;有的村,“兩委”成員常年在外打工。在親身體驗中感受農民的艱辛,在群眾的質疑聲中反思自身。孫琳在日志中寫道:市委派我們第一書記到村任職,并不是“施恩”,也不是什么“救星”,而是實實在在帶著鄉親們調整結構、移風易俗、增收致富!
感情體現立場。大半個冬天,孫琳每天就在村民各種流言蜚語中挨家挨戶走訪,帶著真誠,帶著不服輸的勁頭,帶著自己親手包的餃子,直面各種猜忌、疑惑。她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孫琳的駐村日記里寫道:“今天到村民呂百玉家走訪,受到了駐村以來的第一次熱情接待,喝上了滾燙的茶水,真暖心呀!我把包里的奶糖全都留給了他家的孩子,聊了很多心里話,知道了村里很多事兒,走出來時孩子一直送我到大門口,感覺身上充滿了力量。我好像看到了曙光!加油干吧,明天繼續!”
一年多來,全市第一書記走訪黨員、致富帶頭人、貧困戶達到100%,走訪群眾達到80%,解決群眾難題1500余件,取得了群眾的信任,群眾把他們當成了朋友、親人,成為群眾的“主心骨”。
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想干實干苦干
第一書記該怎么干,才能贏得群眾的信任?
沒有人知道孫琳為了村民付出了多少,但村民都知道,在2016年5月14日的那場大風災中,她奮不顧身撲向被大風吹起的大棚塑料薄膜,揚起的棚膜把孫琳卷起,發現險情的村支部書記一把抱住了她,大喊著讓她撒手……
如果不撒手會是什么后果?孫琳不知道,但她知道,這一撲撲沒了村民對她的戒心,打開了村民心上的鎖。“為咱們的東西連命都能不顧,還能惦記咱家里這仨瓜倆棗?跟她干準沒錯。”村民們樸實的話透露出對她的認可。從那以后,只要她發出號召,村民都會在第一時間響應。村民們放下了手中的麻將,在她的組織下參加農村電子商務培訓、尚農電子商務培訓;因為架電占地,十幾戶村民反復上訪。不到半個月,村民的要求得到合理滿足,上訪戶全部息訪。
放下架子,撲下身子,身入心入情入,想干實干苦干。來自市委辦公室機要局綜合業務科的王海軍,到寶清縣尖山子鄉頭道林子村任第一書記。“珍惜這次鍛煉的機會,把工作當事業干,把農民當親人看,克服困難,努力工作,全身心引領農民兄弟致富奔小康,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決心干出個樣子的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一年多來,通過不懈努力,各項工作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爭取項目5個,項目總投資達2800萬元;成功引進了湖北恩施知名企業,共同成立了“黑龍江黑土頭稻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注冊了“黑土頭稻”商標。當地的綠色富硒優質稻米將借助知名企業的銷售平臺以更高的價格銷往全國各地;建立了1000畝富硒水稻基地,帶動農民簽訂水稻訂單3000畝;爭取縣新農村辦、林業、衛生、農行、殘聯等部門扶持政策,累計為農民辦好事實事10余件。
短短一年多時間,566名第一書記在創新產業發展方面,涌現了開心農場“私家稻田”、旅游觀光攝影基地、體驗式農家飯莊等新興致富項目20余個;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全市實現“旱改水”15.7萬畝,新建合作社47個,簽訂訂單65個;在項目建設上,引入項目87項;在品牌創建上,創新成立了第一書記聯合會,牽頭啟動了“農商對接”項目,創建了農特產品展廳,開設了網上電商平臺,用第一書記信譽擔保,銷售農特產品,月銷售額近4萬元。
與以往的幫包工作不同,雙鴨山市委此次明確思路:送錢送物,不如建個好支部,第一書記要做堅強基層組織堡壘的放心人。他們結合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嚴格組織生活、豐富黨員活動,把“規范”帶進了班子,完善管理監督機制、推行黨務政務公開;把“公道”帶進了班子,親力親為做事,以身作則干事;把“干勁”帶進了班子,夯實了基層基礎,建強了紅色堡壘。年初以來,規范開展“三會一課”、黨組織生活1100余次,完善村級自治、管理、監督機制380余項,開展民事代辦、便民服務等7400余人次,幫助改造村級活動場所266個,培養基層后備干部580余人。
農村社區要發展,必須移風易俗。第一書記們用科技武裝頭腦,用文化充實生活,引導廣大群眾建立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開展“三下鄉”活動110余次,培訓群眾18900余人,組建文娛團體200余個,組織義診60余次。舉辦鄰居節、社區文化節等活動36次,組建黨員志愿者服務隊89個,開展志愿服務900余次。
基層鍛煉,群眾認可干部受益匪淺
“今天上午回到村委會,辦公室門口不知道是誰給我送了一籃子蘸醬菜,翠綠翠綠的。還有幾個笨雞蛋,有兩個上面帶著血,大爺說是‘開襠蛋’。我蹲在辦公室門口失聲痛哭。不過這眼淚是開心的眼淚,和前幾次的不一樣。村民多好啊!一旦認可了你,就會把你當成親人看。加油!不能辜負村民們的期盼!”這是孫琳在駐村半年后日記里記載的一篇。
群眾的認可是對第一書記最高的褒獎。第一書記在工作中,用真心付出換群眾理解,用真摯情感換群眾支持,用真抓實干換群眾滿意,贏得了民心,激發了活力,推動了發展。“看起來是我們出人幫扶農村社區,其實受益最大的是我們的干部。”一位第一書記感慨地說,在基層1年經受的鍛煉,比機關3年還要多、還要強。
據介紹,雙鴨山在選派第一書記時,一是著眼全局“選”。既考慮為基層黨組織注入新活力,夯實基層基礎,幫助落后地區扶貧攻堅,又兼顧培育鍛煉機關企事業干部,解決干部隊伍后備力量薄弱問題,市、縣(區)聯動,采取個人報名、組織推薦與組織部門審查確定相結合的方式,在全市機關、企事業單位擇優選定處級干部和處、科級后備干部到基層擔任第一書記,確保人選素質高、能力強、敢擔當、善攻堅;二是聚焦重點“育”。組織崗前培訓班7期,分別針對扶貧攻堅、移風易俗和優化發展環境,舉辦了到村任職第一書記“轉思路、調結構、促增收”專題培訓和到社區任職第一書記“社區建設和社會治理”專題培訓。先后召開座談會16次,查找不足,交流經驗,完善措施,確保第一書記發力有方向、扶貧有辦法、工作有成效;三是因地制宜“用”。打破思維定式,堅持“五湖四海”培養干部,多元集合、多項助力,破解基層難題,優化崗位設置,確保第一書記展現自身特長,發揮積極作用。突出邊疆地市特殊性,選派了43名軍警干部到農村任第一書記;針對農村、社區在教育、醫療方面需求,選派了12名一線教師和3名醫護人員到基層任職;為加強創新社會管理,選派了28名副處級干部到街道任職。
為鍛造一支扶貧攻堅鐵軍,雙鴨山市委要求駐村第一書記吃住在村,全天在崗,與群眾朝夕相處、打成一片,提高信任,逐漸成為他們的家里人。嚴肅工作紀律,出臺了《雙鴨山市第一書記工作規則》,對工作目標、工作任務、工作紀律提出剛性要求,對日常檢查、半年考核、年終獎懲做出具體規定,縣(區)每月記錄第一書記工作情況;鄉鎮(街道)黨委負責第一書記的工作考勤;村(社區)定期組織村(居)民評議第一書記工作。對工作表現優秀的第一書記則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提拔使用。目前,已有21名表現突出的第一書記得到提拔重用。
“實踐充分證明,群眾需要干部,但干部更需要群眾。誰能吃苦、誰不怕困難、誰能和群眾打成一片,誰就能學到在書本里學不到的東西,掌握在機關練不成的本領。”雙鴨山市委組織部負責同志說,通過第一書記的工作實踐,我們充分認識到,基層黨組織帶頭人是推動經濟發展的“第一人才資源”,抓好這支隊伍的建設、培養和使用,將是雙鴨山市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強大助力。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