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1938年出生在鄂西山區的小村莊里,18歲結婚,共生下了6個兒子,我的父親排行老五。現已79歲的奶奶本該享受兒孫滿堂的幸福晚年生活,可是今年過年前夕,奶奶在家里不小心摔倒了,摔得臥在床上,但她卻不愿意去醫院住著,父母和伯父伯母們都勸說了好幾回,但她還是堅持不去,自己用草藥和民間偏方敷在受傷的腰背上,也不要后輩長時間照料她,在床上躺了幾天就硬撐著下來忙干活。
我感到很納悶,因為并不是兒子兒媳不愿送她去醫院或不愿照顧她,而是奶奶自己不愿去檢查住院。過年回家我去探望奶奶,我詢問奶奶為什么不去醫院檢查呢,奶奶直說去醫院又得花不少錢,人老了不用花那么多錢,這是小病小痛,自己在家里敷敷藥就可以了,但實際上奶奶依舊行動不便,腰背還是疼得直不起來。
奶奶不愿去看病其實是不愿意給兒子兒媳徒增負擔。在我的記憶中,爺爺奶奶確實也沒有生病住院的經歷,這并不是他們平時沒有生病,父親說爺爺血壓有時能到200,奶奶平時也總是身上疼痛,但是他們多是能忍則忍,很少在后輩面前提起。爺爺奶奶不愿依靠任何一個兒子,主要靠爺爺每月1000多元的退休金,他們平時也很節儉,家中除了電視、冰箱就沒有別的家電了,電視冰箱也都是后輩們買來的,十幾年從未增添什么值錢的物品。雖然因搬遷早已沒有了田地,但為了不給兒子兒媳們添負擔,甚至有時還能給兒子兒媳們一些新鮮的菜肉,奶奶在以前有精力的時候還在后院里養雞鴨,種菜。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也逐漸干不動農活了。因為沒有什么積蓄,奶奶一旦住院,這看病的費用就自然需要兒子們補貼,而且更需要后輩們來照顧,這么多兒子如何分配自然就會成為問題。奶奶深知兒子兒媳都有自己的小家庭要照顧,各個家庭都有不同的壓力,寧愿自己忍著病痛,也不愿耽誤兒子兒媳的工作。
奶奶對于兒子兒媳始終帶有深深的愧疚感。愧疚感從何而來呢?父親小時候家里很窮,兄弟又多,全家上下就靠爺爺每月幾十元的工資和奶奶種的三四畝田地生活,每頓從沒吃飽過,一條褲子幾個兒子都要輪著穿,因此伯父們和父親結婚,家里沒有足夠的積蓄準備彩禮,所有的兒子成家之后,都和爺爺奶奶分了家,而且很多都去了外地生活,奶奶也深知自己對兒子兒媳的新家庭沒有做出什么“貢獻”,自然養老照料的任務也就從不要求兒媳來完成,能夠自己完成的也絕不愿意讓兒子兒媳操心。父母每次買來東西和給的零花錢她總是舍不得吃用,而她每次卻總說我在外面上學現在是需要花錢的時候而大方地給我幾百元的零用錢,這可能也是這種愧疚感所引起的“后補行為”吧。
像奶奶這樣的老人在農村還有很多很多,他們一方面盼望著兒女們多陪陪自己,盼望著享受如他們上一輩人一樣兒孫滿堂的幸福晚年,另一方面又明白兒女們在外打拼的不易、辛苦和迫不得已,因此不愿給兒女們添負擔,只是默默忍受著身體的病痛,精神的孤獨。
傳統社會中,“養兒防老”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而奶奶卻對兒子兒媳的照顧有著深深的愧疚感。在情感的需求和新的代際關系下,老人選擇了委屈自己,選擇了不依賴后輩。在從前艱苦的日子里,奶奶盡力也沒辦法為兒子兒媳提供更優越的生活條件,現在兒子兒媳們都能自食其力,她所能做的就只是減少兒子兒媳的負擔。
奶奶一直都是勤勞能干的農村婦女,也一直過著艱苦樸素的生活,沒有上過學,沒有知識和文化,恐怕也就不懂得也不曉得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奉獻精神,她只是一直默默堅守著、行動著,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去維持著自己和后輩人家庭的幸福和安穩。在遭受現代化城市化浪潮沖擊的鄉村,許多幸福安康、積極向上的小家庭背后還存在許許多多奶奶這樣“奉獻”著的老人吧。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