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宣恩縣地處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國家級貧困縣。2014年以來,省農業廳在宣恩縣椒園鎮石馬村開展產業精準扶貧,變“輸血”為“造血”,全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產業現狀及制約因素
石馬村地處宣恩縣椒園鎮中部,距縣城17公里。全村轄12個村民小組,總戶數349戶,總人口1225人,勞動力1009人。全村國土面積7.5平方公里,耕地2432畝、林地9978畝。2015年,全村農村經濟總收入2587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24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032元。全村現有貧困戶99戶,貧困人口319人,貧困戶和貧困人口占總戶數和總人口的27.8%和25.6%。
石馬村產業結構相對穩定,形成了煙葉、茶葉、核桃、養殖四大基礎產業。煙葉是傳統產業,2015年全村種植面積917畝,畝均效益2500元左右。近兩年,全村通過租賃、轉包等內部流轉方式,產生了一批種煙大戶,其中煙農經營規模在10~20畝的18戶、20~30畝的14戶、30畝以上的9戶。從2006年起,石馬村致力發展茶產業,2015年茶園面積達1500畝,茶葉種植戶達240余戶。在茶葉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茶葉效益看好,畝產效益最高達到5000元以上,也成為全村主導產業。由于煙葉生產勞動強度較大、發展勢頭不足,石馬村在部分煙葉種植區域逐步發展核桃替代產業,2015年全村核桃面積達328畝。畜牧養殖主要以家庭散養為主,養殖規模小、品種分散。2015年,全村養殖業總數量13173(頭、只、羽),養殖專業戶共計16戶。從調研情況看,石馬村產業發展相對緩慢,主要是受五大因素制約:
生產組織化程度低。石馬村長期以來沿襲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種植停留在“小、散、弱”的階段,難以開展統一管理和規模化生產,很大程度上限制機械化作業。茶葉、煙葉種植缺乏精細化的配套技術和高效生產模式。在農業勞力日趨減少的大環境下,急需為農戶服務的種養專業合作社和農機專業化服務隊伍。
主導產業比較效益差。雖然,茶葉畝均收入最高達到4000元甚至5000元以上,但綜合全村看,茶葉畝均收益不到3000元;煙葉畝均收益僅2500元,大大低于其他經濟作物,而且煙葉種植投入多,生產周期長,勞動強度大,農民種植積極性受到較大影響。
農產品加工能力不強。全村只有一個年茶葉加工能力不到40噸的小型加工作坊,機械設備老化落后,工藝設計不合理。缺少龍頭企業的帶動,茶農的鮮葉收購價格不理想。煙葉基本上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的初加工模式,缺乏規模化的標準晾房和烘房,質量難以保證。
產業基礎設施不完善。石馬村的煙葉、茶葉等產業帶沒有公路,村民生產條件差,農業生產運輸難,勞動效率低,大多數耕地坡度大,不利于機械化作業。部分土壤貧瘠,對旱、澇的抵御能力差。
貧困戶自身發展能力較弱。相當一部分貧困戶只會傳統的種植模式,在發展產業過程存在焦慮的心理,往往是“怕”字當頭,“難”字擋路,雖然有發展產業的愿望和信心,但擔心新產業有風險,學不會、不賺錢,跟風現象較為普遍。
產業扶貧精準施策
對癥開方,推進茶葉主導產業提檔升級。一是組建農機專業服務隊。指導石馬村成立了金土地茶葉農機服務隊,配備了微耕機、采茶機、修剪機、割灌機、機動噴霧器等茶園生產機械,培訓了一批熟練機手。建立了“合作社+服務隊+茶農”的利益鏈接管理機制,由合作社統一機耕標準、采摘標準、修剪標準、病蟲害統防統治標準。貧困戶按市場價格購買農機服務,年底通過以獎代補方式按照服務費30%~50%的比例,返給貧困戶。二是幫助茶葉加工廠改造升級。適度擴建茶廠規模,新增廠房面積150平方米;將燒火間與主體加工車間隔離開來,滿足加工車間清潔化生產的要求;增設專門鮮葉收購區,建設鮮葉攤放平臺,保證鮮葉攤放不落地;引進滾筒殺青機、揉捻機、冷卻風選輸送裝置、名優茶理條機、烘青平臺、烘焙箱等一批先進設備,重新安裝配置生產線。目前,茶葉加工產能達到60噸以上,產品與上游出口企業伍家臺茶業有限公司形成市場對接,有效保障了茶農的鮮葉按照標準應收盡收。三是推進茶產業綠色發展。示范推廣“豬—沼—茶”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建成240立方米的沼液調配池,配套管道及運輸設施,對石馬村大壩集中連片的茶園實施無動力沼液噴灌施肥,覆蓋茶園面積近200畝。實施茶園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項目。在近千畝茶園中依靠測報燈、性誘劑等建立起了病蟲害預測預報體系;配置吸入式太陽能殺蟲燈20臺、黏蟲色板2萬張,建立茶葉生物農藥專柜。為茶葉加工廠專門配套一臺茶葉農殘速效檢測儀,在車間收購區建設茶農鮮葉小樣留樣專柜,實現茶葉質量可追溯。
因戶施策,多元化發展養殖門路。引導“走出去”。介紹有發展產業愿望的貧困戶到恩施市屯堡鄉田鳳坪村的生態養殖基地學習取經,吸收先進的致富經驗。技術“請進來”。農業部門的行業專家與貧困戶結成了對子,定期進行技術指導,使貧困戶的能力得到轉化和提高,90%以上貧困戶有一個技術明白人。企業“扶上馬”。聯系恩施市巴硒客餐飲服務有限責任公司,提供產前、產中服務外,還實行訂單收購,每個月為石馬村提供1萬只肉雞的訂單。能人“帶起來”。充分發揮能人的帶動作用,把村里的養雞、養豬、養牛、養蜂等致富能人發動起來,成立了宣恩縣農友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貧困戶入社學習種養技能。啟動“拉一把”。今年,生豬養殖行情看好,但仔豬價格上漲過快。利用扶貧資金,采購了一批仔豬,及時發放到養殖戶手上,解決了貧困戶燃眉之急。
幾點啟示
加強引導,突出特色產業發展。進一步完善對產業的扶持引導,因地制宜出臺區域產業扶持政策,選擇扶持市場前景好、投資效益高、發展潛力大的產業。要結合地方特色和優勢,完善引導產業發展的措施,特別要利用貧困山區的生態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開發高附加值農產品。
著眼自身,精細化發展產業。科學選擇扶貧產業,不搞“一刀切”,不盲目追求產業規模,推進產業扶貧在地域上不同分布、在農戶中適應不同要求、在產品上適應多樣化需求、在項目實施上差別對待。摸清農民產業發展需求,加強產業扶貧的針對性,促進產業扶貧精細化發展。
整合資金,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建立“省統籌,縣為主”的大扶貧格局,加大吸引社會資金投入產業扶貧,財政部門通過貸款貼息等方式對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發展進行補貼;建立健全部門項目資金整合機制,把財政、扶貧、發改、農業、人社等部門和社會各方面力量整合起來,合力推進產業扶貧進程。
培植龍頭,帶動農戶增收致富。著力推進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的培育,增強農業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強化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的扶貧責任。建立企業與農戶利益共享機制,支持企業實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讓農戶在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各環節都能獲利。
(作者單位:湖北省農業廳)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