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村周邊的劉莊、鄭莊等幾個村,原本將土地流轉給了一家企業,可今年這個企業拿不出地租,想退地,群眾又不同意,現在鎮領導正發愁呢。”前不久,河北省南和縣西三關村種糧大戶王密枝告訴記者,這家外地的企業,當時拿著流轉土地合同去找資金,但沒成功,導致支付不起下季地租。而拿不到地租的農民反過來不讓這家企業收上季的作物,鎮里多次協調,目前還沒有結果。
記得還在去年,邢臺市柏鄉曾發生一起合作社退地現象,引發社會強烈關注。記者曾以“步子太大閃了腰”作過報道。這在規模種植風頭正勁的當時仿佛是一個不和諧的音符。然而,過了一年的時間,此類現象不消反長。一些合作社或種糧大戶迫于市場的壓力難以承受,使得毀約退地現象開始漫延。
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對不少糧食生產合作社和種糧大戶來說,經歷著或主動或被動的調結構、轉方式,從當初豪情萬丈地肆意擴張,到現在受市場行情影響逐步縮減,單從經濟規律角度看,也許是回歸理性的表現。
利潤縮減讓退地成為無奈的選擇
王密枝是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他流轉了周邊鄉親的4300畝土地。就在兩個月前,他按每畝500元的價格支付了下一季度的地租。相比2014年每畝600元的租金,每畝減少了100元,總共少支付了40多萬元。然而,他卻沒有絲毫輕松的感覺,相反,算算成本和收入,心頭的壓力更大了。
其實王密枝也有退地的打算,只是當時簽了13年的合同,而他又是當地人,鄉里鄉親的,想退不好退。鎮領導也跟他談過,讓他要堅持下去。
說句堅持容易,真正經營起來卻有著很多現實的問題。前年秋收,王密枝收獲了2000噸玉米,這么多的玉米沒處存放,趕上當時連續多日陰天,最后只好降價賣掉,帶軸每斤只賣到了5毛錢,算起來損失高達150萬以上。“前年這個時候,根本沒時間接受采訪,正發愁呢。”
“掙不到錢,負擔不起地租,周邊村很多流轉的土地都退了。”南和縣農飛農作物種植合作社負責人李獻輝告訴記者,大部分是因為規模過大造成綜合成本過高以致難以盈利。
李獻輝分析,規模種植有利于使用大型機械、推廣新技術、節省農資成本等,但這些都難以化解管理粗放和市場行情帶來的風險。“規模大了,風險就上來了。”保定市徐水區忠惠種植合作社理事長馬海濤也有著同樣的看法,“小農戶的經營方式,‘船小好掉頭’。而我們這么大的規模,農業生產面臨自然和市場的雙重風險就更大,尤其是市場風險。”
忠惠合作社流轉土地最高時達到上萬畝,并組建公司在新三板上了市。整個徐水區在“忠惠”的帶動下,土地開始大規模流轉,地租從剛開始每畝600元漲到現在1000元。社員土地本金日益成為“忠惠”一項沉重的負擔。
去年玉米價格下調,忠惠合作社虧損高達400多萬元。這對投入大、資金回籠周期長的種植企業來說,無疑是一次重創。加上自然干旱導致成本上漲及部分管理問題,使得“忠惠”的經營運轉雪上加霜,合作社已是步履維艱。
就像前年柏鄉的退地事件一樣,明明是可以傳為美談的一次土地流轉典范,到最后卻失敗了,對投資合作社以及這個項目的投資企業——河北九道食品科技集團而言,不啻是一次深刻的教訓。
總部位于石家莊市的九道集團公司主打水果片系列,近年來取得了快速發展。2013年6月開始在柏鄉縣建設生產基地,至今已投入近5億元。之所以成立智農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7000畝土地,很大程度上正是作為這個生產基地的原料供應鏈條。
對于以蔬菜水果為主要原料的九道集團來說,初衷是很美好的——自己租地、自己管理,既節約了成本,又保證了品質。然而,原本按期完工的3000平方米的生產線,卻因為天然氣未能按時接通,不能正常生產,而適逢鮮菜市場價格偏低,加上其他原因,導致了收獲的蘿卜、菠菜入不敷出,造成了虧損。據智農合作社理事長高月安介紹,“在不計算回報、既得利益的情況下,企業總投資達4000余萬元。至于具體的虧損數額還沒有得出,但肯定是虧損。”
流轉大戶各具特色的“自我救贖”
盡管面臨著巨大壓力,王密枝流轉的4300畝土地并沒有像其他人一樣縮減。實際上,并不是王密枝有高超的種植技術或管理能力,而是他有自己的化解之道。
除了流轉土地當“地主”,王密枝另一個主產業是面粉廠。他的面粉廠敞開生產的話一天可消耗小麥200噸,一年就是7萬多噸,也就是可消化掉14萬畝的小麥。自己種自己用,左口袋出右口袋進,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
而談到玉米行情,因為有了前年的遭遇,他去年下定決心上馬一套烘干塔設備,配套下來花了將近300萬。“這錢花得值,否則的話還是沒法弄,不烘干還得壞。”王密枝說,去年不但不用降價賣,而且還對外加工掙了一筆加工費。
不僅如此,王密枝去年還拿出1000畝土地以套作形式種植了儲備林,包括法桐、國槐、白蠟等品種。“樹苗10元/株,5年后60元/株,每畝70株,保守計算每畝效益可達7萬元。”王密枝告訴記者。減少糧食作物面積,增加經濟作物面積,王密枝的設想在保定市容城縣得到了印證。“這是我們綠碩合作社5500多畝的薄皮核桃種植園區,今年就能掛果,從明年起將逐漸進入豐產期,預計會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順著容城縣綠碩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王經理所指方向望去,南張鎮沿京石高鐵兩側,一株株優化高產核桃樹枝干粗壯,蔚為壯觀。
近兩年玉米價格出現較大回落,為了確保合作社取得經營效益,綠碩農業合作社管理團隊積極調整了種植品種,除了大力發展薄皮核桃外,還與唐山鼎輝食品有限公司合作,種植訂單甜玉米,獲得了每畝毛收入1300元的效益。
與這兩家合作社不同,保定市清苑區永聯農民合作社充分利用周邊牛場較多的情況,盡管種的是玉米,卻不賣玉米賣秸稈。“我們去年的玉米主要是走了青貯,都賣給了附近的一家大牛場。”永聯農民合作社理事長邢保福告訴記者。
玉米作為糧食賣,按640元/畝計算,扣除掉秸稈還田、收割等費用外,所剩無幾。而按青貯飼料賣,一畝地賣到了670元,合作社總收入達到200余萬元,費用要少得多,而且地里干干凈凈、省工省時。不僅如此,與往年忙忙碌碌的秋收時節不同,去年秋天對他們來說,錢多賣了,還顯得異常清閑。
相比起上述幾家,南和縣農飛合作社負責人李獻輝的產業鏈更是合理。他依托多年經營的農哥樂種子公司,走的是一條育種繁種產加銷訂單生產之路。
“現在我的主要種子包括郯麥98、煙農836等,每畝產量可達到1200斤,價格比普通小麥高1毛錢。”李獻輝的小算盤打得是相當精明。他現在自有土地1500畝,主要用來育種繁種,銷售對象包括合作社社員的4000畝土地以及種子公司客戶。為進一步提高效益,去年又跟山東一家合作社簽訂了協議,分出600畝地為其生產淀粉玉米,每斤售價比普通玉米高0.15元。
“引導種糧大戶適當縮減規模,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這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長期研究“三農”問題的河北省委黨校教授張宏升,目前在南和縣掛職常委。他介紹說,受市場不利行情的嚴重沖擊,近兩年,南和縣糧食種植大戶連續遭遇虧損,出現增產減效的現象。為此,政府組織種糧大戶到山東、河南等地參觀學習,引導種糧大戶選定優良品種,提高管理水平素質,拓寬下一步的發展思路和舉措。
“適度規模”才是種糧效益保障
土地規模經營是吸引新農民的關鍵要素。對于許多種植大戶來說,選擇種地,就是看好規模效益。不過,規模經營究竟多大規模合適?是多多益善,還是量力而行?
“如果管理和銷售跟不上,規模大了肯定賠錢。管理好了200畝比1000畝效益還要好。”沙河市萬安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召科如是說。他最初也是計劃快速擴張,但經過深思熟慮后還是放慢了腳步,至今也只流轉了600畝土地,由于管理精細發展穩健,這兩年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有良種還要有良方。多年經營種子的李獻輝對此深有體會。他告訴記者,種糧食跟其他行業不同,時間節點很關鍵。比如澆地,播種時要幾天內全部澆完,否則就影響出苗效果。而規模過大時往往會出現機井、水泵等配套設施跟不上,最終會反映到產量上。他介紹說,鄰村有家合作社,流轉了幾千畝地,根本管不過來,有時候草比苗還要高,去年產量每斤只有300~600元,加上行情的下行,怎么能不賠錢?
李獻輝的農飛合作社有個叫李臺翔的農民,只流轉了90畝地,一年兩季,自己干活,從不雇工,每年收入穩定。他認為這一規模比較好,多了風險大;小了收入不劃算。還記得柏鄉縣智農蔬菜種植合作社,因為有強大的資金支持,一開始便迅猛發展壯大,流轉土地遍及約49個村、7000余畝地。其中一村一個分社長,每村至少有100余畝地。“全縣所有的合作社屬他最大!”柏鄉縣農工委負責人如是說。
而發生了退地事件后,合作社由原來的7000多畝急劇縮小到1500畝,有的分社解散了,社員的地又回到村民手中,只不過交出去的時候是等待種植的肥沃良田,還回來的時候卻是荒草叢生。在柏鄉縣農工委提供的一份相關處理報告中顯示:柏鄉縣智農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大部分土地已歸還農戶自行耕種,流轉土地已縮小至12個分社1500畝。其余分社已經協商處理完畢,并簽訂了退社協議。關于退社地租、工費等問題已與分社長和農民達成一致意見,陸續返還。
種種對策應該還算是及時有效,對此,當地政府也做了反思,并出臺了《柏鄉縣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其中明確提出以后將嚴格規范全縣范圍內的土地流轉行為,重點加強對工商企業流轉土地的監督和風險防范,要求先付租金后用地,建立風險保障金制度,引導全縣土地經營權健康有序流轉。“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就是步子邁得太大了!”高月安說道,“土地流轉基數太大,卻沒有足夠多的勞動力和管理能力,導致前年有一部分胡蘿卜直接爛在地里。”
當時在柏鄉縣農工委的處理報告中,有這樣一段表述:合作社牽頭人為回鄉創業人士,成立之初,一心想為全縣老百姓多創造一些收入,把所得利潤盡可能返還于民,所以流轉模式是合作社承擔所有投入及全部風險。但由于管理團隊是新籌建,經驗不足,導致管理不到位,同時缺乏種植經驗,種植技術上的不足,選種不優良,致使種植的胡蘿卜質量不達標且產量低,出現虧損。
高月安說,本以為是件大膽創新的好事,卻因為在經營管理和風險預測上的失誤,造成嚴重損失。“有多大力氣,就挑多重的擔。”否則就會陷入訂完合同又毀合同,賠償費甚至退款至今未還清的尷尬境地。企業不僅要考慮到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還要為合作方利益、長遠利益做打算。維持合作雙方的共同利益,實事求是、抓住商機,才可獲得更大更長遠的利益。
“土地經營規模不是越大越好,適度是關鍵。”張宏升告訴記者,土地經營規模過大會影響土地產出率和農民就業,不利于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因此,無論是農民自身還是企業,要充分考慮自然經濟條件、生產費用成本、農業機械化水平等因素,綜合確定流轉土地規模。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