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是供給側改革深化之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出部署,第一項任務就是要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狠抓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品牌創建、質量安全監管。近年來,廣東省茂名市堅持“市場帶動、政府推動”雙輪發展策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了現代農業發展步伐。
調結構 保障好農產品有效供給
茂名市是農業大市,農產品年總產量超900萬噸,農業“大而不強、多而不優”供給側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近年來,茂名圍繞市場進行生產,大力調整優化產品和產業結構,切實改變現階段農業供給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需求不匹配的結構性失衡局面。一是調整優化農產品結構,生產適銷對路農產品。立足于區域資源優勢,積極鼓勵和支持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經營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合理開發各類農業資源,大力推廣和普及新品種,增加市場緊缺農產品生產,為消費者提供品種多樣的產品供給。目前,全市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6%。二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促進農業集聚發展。大力發展糧食、蔬菜、水果、竹木、畜牧、水產六大優勢主導產業,積極發展蠶桑、南藥、油料、糖蔗四個區域特色產業,將分散的小規模產區向跨區域集中連片發展轉變,促進農業板塊基地專業化。依托特色主導產業和地區資源優勢,積極推進優勢農產品向優勢農業企業集中,優勢農業企業向優勢產業和優勢區域集聚,培育壯大區域主導產業,推動企業集群集聚。目前,茂名已逐步形成了沿海以水產、海產品加工為主,中部以水果加工為主,山區以竹木加工為主的農產品加工業聚集發展區域。
創品牌 解決好農產品結構性過剩問題
當前,農產品存在的結構性過剩問題并不是絕對的過剩,只是相對的過剩。說到底就是品牌建設問題。品牌是現代農業的一個顯著標志,也是一個產業得以生存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近年來,茂名在品牌創建方面,不僅把好生產關,而且更加注重品牌的管理塑造和營銷模式的創新。一是構建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推動農業綠色發展。質量是品牌創建生命線。近年來,茂名著力強化農業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加快畜禽清潔生產技術和裝備應用,開展秸稈綜合利用試點,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大力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通過大力推廣“肥藥雙控”“肥水一體化”和標準化生產等方式,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二是健全從田頭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茂名依托區域資源優勢,選擇一批基礎較好、具有一定規模的農產品生產基地作為“放心食品名牌工程”生產示范基地,通過政策扶持和技術支持等措施,建立健全了投入品管理、基地環境管理、倉庫管理、產品管理等制度,按A級綠色食品標準,對生產示范基地嚴格按照無公害等優質農產品標準化要求進行全面改造,并以點帶面,把千家萬戶的農產品生產聯結起來,擴大農業標準化生產的覆蓋面。同時,以“信譽通”食品備案信息系統為依托,推進農產品生產經營者采用電子化臺賬管理,建立食品安全全程可追溯電子信息系統,實現從“田頭到餐桌”的無縫全程監控,扣緊舌尖上的安全閥。三是構建以市場調節為主、政府宏觀調控為輔的新型農產品營銷體系,打造著名品牌。農產品市場營銷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啟動點和聯結點,抓住了這個關鍵,就掌握了主動權。根據茂名農產品品牌現狀,將有實力、有商標、有一定發展基礎的企業整合為統一品牌,進行統一宣傳、統一規劃、統一營銷,成功打造了化州橘紅、水東芥菜、信宜三華李等一大批區域品牌。大力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在農產品產地或大中城市建設農產品批發市場,在城市開設超市專賣區、連鎖店、直營店、配送中心等,推進農超對接、直營直供。目前,全市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在全國設立農產品銷售網點3000多個,參與經營的流通企業、合作組織260家,其中購銷企業84家,產銷一條龍的農民專業合作社176家,年總銷售額135.5億元經濟促進農產品銷售。積極組織農業龍頭企業參加各種展示、展銷、推介、博覽會等活動,借力會展,擴大品牌的市場影響力。面對不同的消費群體和用途,在產品的分揀、包裝、銷售等環節上進行差異化銷售,以滿足各類消費的個性需求。
促轉型 提升農業生產效率
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環節。而提高生產效率,就必須轉變傳統的生產和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產業化和社會化程度。一是積極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提高規?;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主體。茂名在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基礎上,加快現代農業組織制度創新,加快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目前,全市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總數達10060個,帶動50多萬農戶增收致富。二是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高農業產業化程度。農產品加工業是農業產業體系中承上啟下的樞紐。近年來,茂名以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為載體和抓手,不斷拉長產業鏈條,把農業的各個環節相互連接在一起,提高農業的產業體系效應。目前,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突破350億元,市級以上加工型農業龍頭企業53家,實現銷售收入136億元。三是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立足現有社會化服務基礎,圍繞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要求,圍繞現代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等環節,加快培育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探索開展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托管、統防統治等專業化規模服務,有力推動了農業生產方式向規?;?、科技化、管理科學化轉變,實現節本增效,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238.00萬千瓦,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46.70%。四是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積極引導企業增加科技開發投入,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新產品、新技術,提高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科技含量。鼓勵和促進企業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合作,走產學研、農科教相結合的發展路子,加大高新技術的引進和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力度,研究開發一批附加值高、特色明顯的高新產品。
建機制 解決好農業生產投資運營問題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解決好“去杠桿化”問題。而所謂的“杠桿化”指的就是借債進行投資運營,以較少的本金獲取高收益。這表面上看起來是防范區域性和系統性金融風險,而本質上是行業的資金、資源、生產率等要素重新調整和優化。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其實就是體制機制的改革。一是積極推進農業農村體制機制改革。當前,主要抓好農村土地確權頒證、農村集體產權、“三資平臺”建設等農業農村經營體制的改革,修繕和創新農業農村生產經營關系,促進生產要素向效益高的部門集聚,推動行業的良性發展。目前,全市家庭承包耕地流轉總面積163091畝,流轉入農戶的面積98748畝,流轉入專業合作社的面積32093畝,流轉入企業的面積7449畝,流轉入其他主體面積26601畝。二是加強農業農村的金融體制改革。創新金融服務形式,努力擴大各類金融機構對農業產業化的貸款規模。探索開展了“政銀保”農業發展貸款貼息,加強了金融支持和財政扶持力度,既要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也要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為農業的發展提供健康優質投融資渠道的同時,積極構建健全的金融市場風險定價機制。
(作者系廣東省茂名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局局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