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常年在不同城市之間漂泊,有人曾將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比作“城市里的候鳥”。據相關統計,截至2015年底,我國農民工總數約為2.8億,其中在當地鄉鎮企業就業有1.1億左右,在城市就業的有1.7億左右。
每年春節前后,當農民工們像候鳥一樣從城市返鄉,幾乎所有的城市都陷入了“半癱瘓狀態”,出現不同程度的“用工荒”現象。不論給出的工資有多高,企業都無法在勞動力市場上招到合適的工人。很多人把春節期間出現的“用工荒”歸結于傳統習俗,而忽視了城市對農民工豎起的種種屏障,不能與城市居民享受同樣的養老、教育、醫保、住房等基本保障制約著農民工長期穩定就業。
如何讓這兩億多“候鳥”停下腳步,實現長期穩定就業,真正安居樂業?筆者以為,應從三方面著力。
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讓在城市實現穩定就業和居住的農民變成市民。在就業、醫療、教育、養老等方面給予農民工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實現城鄉社會保障制度有效對接,特別是實現新農合與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新農保與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的對接,盡快完善城鄉居民統一的醫療保險制度和養老保險制度。
創造更多就近就業機會,讓農民工實現就地就近就業。農忙時務農、農閑時務工,有利于均衡區域經濟,縮小城鄉差距,也可以有效緩解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社會問題,有利于社會和諧穩定。各地應為農民工就近就業創業創造更多機會,引導農民工依托地方優勢產業發展,參加種植、養殖等特色農村實用技術等技能培訓,實現轉移就業一批。同時,鼓勵農民工自主創業,對有創業意愿并具備創業條件的農民工給予一定創業幫扶。
好的舉措要落實,當然也需要政府出臺系列政策的支持。2015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推動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緊接著,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體現了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發展理念。實現這一目標,要求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讓農民工不再成為在城市和農村之間遷徙的“候鳥”。2016年7月,人社部聯合五部門下發《關于實施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培訓五年行動計劃(2016—2020年)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力爭使有創業要求和培訓愿望、具備一定創業條件或已創業的農民工等人員都能參加一次創業培訓,有效提升創業能力。2016年11月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對農民工、中高等院校畢業生等返鄉下鄉人員到農村開展創業創新給予政策支持……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和不斷完善,讓農民工就業創業迎來了一個又一個春天。
從“能人引路”到“政府引導”,再到“全面開花”,近年來,農民工返鄉創業大軍逐漸壯大,返鄉農民工成為農民工創業主體。據統計,截至2015年底,創業的農民工累計注冊個體工商戶2505 萬個、農產品加工企業40多萬家、休閑農業經營主體180萬家、農民合作社147.9萬家。這其中,有70%是由返鄉農民工創辦的。這一波創業大軍通過5年以上的打工經歷,積累了一定的資金、經驗和人脈資源,這些為他們創業道路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