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貧困山村,一個世界500強企業,一次公益之行,衍生出一種接地氣的扶貧模式。蔚縣小米產業扶貧模式給我們三點啟示。
一是產業扶貧需政府、企業、社會等多方參與。從益海嘉里最初的公益之行,到后來的政府主導,外企、地方企業、農戶等多方參與的聯營之路,可以看出,發展產業扶貧的著力點不應只放在政府單獨幫扶上,還應鼓勵民企、社會等層面多發揮作用。政府在產業扶貧過程中的作用不可或缺,但要找準定位,要尊重企業的發展意愿,盡量給企業發展信心,把優惠政策用在關鍵處。蔚縣在與益海嘉里的合作中,多次與公司領導溝通洽談,充分尊重企業發展意向,在組織領導、發展規劃、基地整合、宣傳造勢等方面表現出足夠誠意,提供了積極到位的服務,贏得了企業的信任,使扶貧之路越走越寬。
二是產業扶貧須因地制宜,遵循市場規律。蔚縣將小米作為特色產業推動,是著眼于當地資源稟賦和國內外市場需求,培育差異化比較優勢、生產適銷對路農產品的重要舉措。產業扶貧要結合實際,把當地的資源稟賦充分挖掘和發揮出來,最大限度地盤活當地區位優勢、生產資料、特色資源、人力資本等各種資源。同時要充分考慮貧困人口現狀、接受能力和產業適應性,把立足點放在脫貧效果上,讓扶貧產業可操作、易推廣、能受益,真正扶到百姓的心坎上,扶到當地資源優勢的發揮利用上,扶到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上。
三是產業扶貧要善于創新。產業扶貧的深入推進需要創新因素支撐。蔚縣小米產業扶貧模式跳出了過去僅局限于給錢給物、養牛養羊、種菜種樹等常規做法,把“給一戶一村一把米”放眼到“全縣農民都種米”,更多地增加了市場要素,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維去提升扶貧精準度和實效性,著力做強貢米產業,做大貢米市場,打造了扶貧模式升級版。此模式的最大優勢即通過精準剖析當地資源優勢和發展趨勢,整合資源,化零為整,激發“造血”功能,帶動了一個地方的脫貧攻堅,為當今各地產業扶貧起到了示范作用。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