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除農田“白色”污染 迎農業“綠色”時代——甘肅省農膜回收情況調查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農業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調研組 字號:【

  為了解農膜回收和資源化利用情況,助力農業部“農膜回收行動”,調研組近期赴甘肅會寧縣、榆中縣開展了專題調研。通過聽取關于全省農膜使用、回收和資源化利用情況的介紹,與省農技推廣總站和農業環保站、會寧縣農牧局、榆中縣農業局進行座談,走訪部分生產回收企業、回收網點、農戶和合作社,總的看,經過多年努力,甘肅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廢舊地膜回收為重點的農膜回收機制,農膜污染得到較好控制,對保護生態環境發揮了較大作用。但存在著回收成本高難度大、回收加工企業能力弱、資源化利用水平低等問題,需要針對農膜回收和資源化利用的關鍵環節及突出矛盾,研究出臺有效的政策措施。

  農膜有增無減的根源何在

  2016年,甘肅地膜覆蓋耕地面積達到2870萬畝,是1994年覆蓋面積的8倍,達到了全省總耕地面積的35.4%。地膜使用總量達到18萬噸,比上年增加了20%。覆蓋作物也由過去單一的玉米、小麥擴展到蔬菜、馬鈴薯等30多個品種。在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當下,甘肅農膜使用為何有增無減?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甘肅糧食產量的三次跨越式增長都伴隨著地膜覆蓋技術的進步更新。一是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糧食產量躍上60億公斤,達到1949年的3倍,這個時期正是地膜覆蓋技術在甘肅的起步階段。二是1994年甘肅糧食產量邁上80億公斤大關,這一年地膜覆蓋技術進入穩步發展階段。三是2003年至今的糧食“十二連豐”,這也是地膜覆蓋技術的創新發展階段。據統計,隨著地膜技術應用,甘肅糧食增產幅度保持在20%~30%以上,玉米增產51.8%,小麥增產106.4%,全省再未出現過絕收現象。

  吃到甜頭的甘肅人,不斷加大對地膜覆蓋技術的研發,目前已擁有膜側溝播、平膜穴播和雙壟溝播等十多種技術,尤其是玉米、馬鈴薯使用的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小麥采用的全膜覆土穴播技術等創新集成技術得到較快推廣使用。

  農技推廣人員說:“多虧了地膜,為我們保住了農業的‘三大命門’,沒有地膜就沒有甘肅農業的今天。”

  地膜為甘肅農業保住了水。甘肅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平均降水量為300毫米,不足全國平均降水的1/3,而年均蒸發量又在1300毫米,部分地區0~25厘米深的土層中含水量不足以支撐作物生長。地膜栽培技術引入以前,旱區30%的耕地常年顆粒無收。技術引入之后,0~25厘米深的土層中含水量提高了50%以上,蒸發抑制率在30%以上,水分含量達到作物生長需求。在灌溉區,隨著寬膜、全膜壟膜溝灌等技術的應用,畝均節水達到100立方米以上。

  地膜為甘肅農業保住了地。甘肅因缺水,每年都有部分耕地荒漠化,自從地膜技術的應用,不僅耕地保住了,而且還有所增加。海拔在1800米以上的土地氣溫常年低于8℃,不宜作物生長,而地膜栽培技術可以讓膜下溫度提高4~5℃,讓作物生長海拔提高到2300米,由此,全省增加有效耕地700萬畝,相當于全省耕地總面積的10%。

  地膜為甘肅農業保住了肥。據測定,覆蓋地膜后速效性氮可增加30%~50%,鉀增加10%~20%,磷增加20%~30%。同時,地膜覆蓋后,中午可使植株中、下部葉片多得到12%~14%的反射光,增加3~4倍的光量。

  農膜回收機制效果如何

  隨著地膜應用范圍的擴大,其負面環境影響也隨之顯現出來。人們反映強烈的不僅是“視覺污染”問題,更重要的是土壤中殘膜的不斷累積對土壤環境造成的潛在威脅。研究發現,地膜殘留量達到15公斤時,土壤水分下滲速度不足正常土壤的2/3,導致土壤次生鹽堿化,影響出苗導致減產。目前以聚乙烯為主的地膜降解需要上百年,在替代技術沒有全面鋪開的前提下,建立科學的回收機制勢在必行。作為地膜使用大省,甘肅近年來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形成了一整套的農膜回收機制。

  以群眾廣泛參與為基礎。組織開展宣傳培訓,每年春秋兩季集中覆膜時期,在全省范圍內舉辦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宣傳月活動,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調研中發現,農戶不僅能認識到地膜殘留會降低出苗率、影響農機作業質量等問題,還能認識到殘膜對周圍環境、土壤質量的危害。另外,搭建起農膜回收市場,農戶撿拾廢舊地膜,可交售給收購商販或者收購點,獲得一定經濟報酬,或者換新膜。結合“新網工程”建設,在部分縣區探索建立“廢舊農膜兌換超市”引入“以物易物”兌換機制。同時,加快研制出五種農膜撿拾機械納入中央和省級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范圍,在群眾中推廣機械撿拾。近兩年,全省共生產銷售農膜撿拾機械1000多臺,年機械撿拾面積達到20~30萬畝。廢舊地膜的回收利用率已由2011年的57.1%提高到2016年的78.6%。

  以政策激勵為動力。政府在采購“省補地膜”時充分考慮回收因素,優先采購開展農膜回收企業生產的地膜,引導建立“誰生產、誰回收”的良性機制。同時出臺鄉鎮和村級回收站點扶持政策,對農膜回收量大的站點,發放運輸車輛獎勵,并根據回收量每年給予部分站點一次性補助0.2~2萬元。對負責回收廢舊地膜的流動商販,部分地區也根據其回收量給予一定的補助。如廣河縣給予每立方廢舊農膜100元的回收補貼,并每次補助100元油費。2016年,全省建成鄉、村回收站點2100個。

  以試驗示范為引導。有相關部門實驗結果顯示,如果地膜厚度在0.008毫米以上,其他相關性能指標也較好,無論采用機械或人工方式,農田殘膜回收率可達到80%以上,如果地膜厚度提升到0.01毫米,回收率可達90%以上。為此,以旱作農業項目為示范,通過公開招標,政府統一采購厚度在0.008毫米及以上的高標準地膜,對于到鄉鎮、村或地方農技站購買高標準地膜的農戶,國家和省級財政每畝補助2公斤地膜,部分縣(區)政府還另外配套補助2公斤地膜。此外,以會寧縣為例,組織開展“一手交舊膜、一手領新膜”的“以舊換新”工作試點,要求農戶到鄉鎮、村委會或地方農技推廣站購買1公斤財政補貼的高標準農膜時,上交2公斤廢舊農膜,交不上廢膜,就不能享受補貼,這樣有效引導厚膜推廣和回收機制的良性運轉。

  以立法監督為保障。2013年11月,甘肅省人大常委會通過全國首部關于廢舊地膜回收利用的地方性法規《甘肅省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條例》,從法規層面明確農膜回收中各主體的權責。2014年起,甘肅省委、省政府將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工作列入省委1號文件和省政府重點工作,實行目標責任制,省農牧廳也將該項工作納入與各市州農牧部門簽訂的目標責任書之中,進一步加大了行政推動力度。另外,在《關于集中治理廢舊農膜的通知》中,明確提出各級政府要將廢舊地膜回收利用工作納入生態保護考核指標體系實行目標管理,將廢舊地膜回收利用與地膜覆蓋技術推廣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同部署、同檢查、同考核。

  以資源化利用為支撐。目前,甘肅省廢舊農膜資源化利用主要是生產加工井蓋、塑料管、樹篦子等終端產品,也有加工再生顆粒和碎片。有銷路才有回收動力,為發揮企業資源化利用對整個回收機制的支撐作用,2010年始,省級財政針對廢舊地膜回收加工企業設立專項扶持資金,實行以獎代補,根據企業廢舊農膜回收加工量,每噸給予100元的獎勵補助。對生產再生顆粒200噸以上廢舊農膜回收初加工企業,以先建后補的方式給予一次性設備投資補助5萬元。對年回收加工能力在2000噸以上的廢舊農膜回收深加工企業,在技術改造、產能擴充方面需要貸款時可以獲得50%的貼息扶持。并配套實施稅收、用地等激勵政策,輔以包片回收責任監管措施。六年間,累計投入專項資金1.1億元、爭取到中央補助資金2.34億元,在全省范圍內建立回收加工企業285家。

  甘肅農膜回收機制為什么會成功

  2012年甘肅0~20厘米耕地層地膜殘留量每畝5.23~17.55公斤,2015年大幅度降至0~10.12公斤。農膜回收機制為什么能從白色污染中拯救這片土地?

  首先是運用法治手段,降低了回收難度。國際上要求地膜厚度為0.012毫米,而我國要求合格的地膜產品平均厚度應不低于0.0068毫米。因缺乏嚴格的監管機制,又具備節約農資成本的誘惑,厚度為0.005~0.006毫米的超薄地膜擁有巨大的市場空間。甘肅省出臺規范性文件,明確提出禁止使用厚度小于0.008毫米的超薄地膜,并輔以嚴格的監管機制。運用以舊換新、政府補貼采購高標準農膜等方式,擠壓去除超薄地膜市場。2014年,甘肅發布地方標準《聚乙烯吹塑農用地面覆蓋薄膜》,對厚度和拉伸強度進行了具體和細化,相關指標均嚴于現行國家標準,從源頭上降低了回收難度。

  其次是抓住了撿拾的關鍵,突出群眾主體地位。近幾年,甘肅大力推動機械撿拾,但因機具可靠性較差、效率低等問題,每年機械撿拾面積僅占甘肅地膜覆蓋面積的1%左右。所以,甘肅大部分地區地膜主要依靠人工撿拾清理。據統計,人工撿拾比殘膜機耕撿拾率要高4~5個百分點,而且含根茬、土塊等雜物少,尤其適合地塊分散、不宜機械的小塊農地。甘肅通過“以舊換新”“引導企業回收”“以廢膜易物”等方式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同時采用立體式宣傳,實現電視上有圖,報紙上有文,網絡上有聲,營造了全社會關注廢舊農膜回收利用,促進農業清潔生產的濃厚氛圍,促使回收農膜成為農民群眾的自覺行動。

  再次是運用市場手段,建立起完整的產業鏈條。甘肅的廢舊農膜回收機制能夠良性運轉,得益于市場化手段的運用,以需求拉動供給,賦予回收機制供需動力。政府采用“財政貼息、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等方式,先后扶持建設起一批地膜回收加工企業,以需求為導向,初步建立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的市場化機制。形成了企業自主回收—加工型、商販收購—加工型、農民交售—商販和企業混合收購加工型三種產業鏈條。

  最后是未雨綢繆,探索減量替代方式。對于可降解地膜的試驗示范,甘肅從2012年著手試驗,2015年開始大面積示范。在8個市(州)15個縣(區)實行每縣100畝的秋覆膜降解膜示范,在5個市(州)5個縣實行每縣1000畝的頂凌覆膜降解膜示范,在榆中縣石頭溝國家旱作農業示范點進行降解膜埋設試驗。對于秸稈帶狀覆蓋栽培技術,甘肅利用玉米秸稈在等帶間作旱地馬鈴薯栽培區進行帶狀覆蓋,確定該技術適宜區域為年降水量300~550毫米的旱作農業區。2017年省財政設立專項資金200萬元用于該項技術的推廣,計劃面積6000畝。

  農膜回收還存在什么問題

  源頭標準滯后,回收難度依然很大。甘肅省出臺各種法規和標準,限制超薄農膜的使用,效果不錯。但當前國家正在對地方標準進行逐項清理評估,如果甘肅省出臺的農膜地方標準被清理掉,在國家新標準不出臺的前提下,超薄農膜很可能會出現反彈,畢竟每畝節省13元左右的農資成本對農民比較有吸引力。另外,雖然《農用薄膜行業準入條件》,對各有關部門在農用地膜新建、改擴建項目進行投資管理、生產能力、環境評估等方面進行了明確規定,然而現實中并沒有得到嚴格的執行。據統計,中國農膜市場中,高檔農膜僅占2%,中檔農膜占20%,低檔農膜高達78%,農膜回收的難度可見一斑。

  人工撿拾成本高,回收模式難以持續。目前所有的回收模式,都以人工撿拾為基礎,根據調查農戶反映,即使采用加厚地膜,每人每天也只能撿拾5~7畝廢舊農膜,而之前的超薄地膜撿拾效率更低,每人每天只能撿拾2~3畝,考慮到勞動力成本,當前每畝殘膜的回收成本在20~50元左右,已經接近投入成本,撿拾殘膜就不劃算了,撿拾動力自然下降。未來,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不斷推進,人工成本將不斷增加,人工撿拾具有不可持續性。

  回收加工企業生存發展能力弱,回收動力不足。調研發現,回收加工企業由于市場不景氣、稅收重等問題經營困難,導致廢舊農膜需求下降,影響整個回收機制的運轉。2015年,再生顆粒的市場銷售價格是7500元/噸,而目前是4200~4800元/噸,下降了近一半,生產成本卻高達4000多元/噸,廢舊農膜加工企業的市場利潤率不足2%。《甘肅省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條例》明確規定,從事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的企業可以享受農用電價格優惠政策,但在實際操作中,加工企業往往難以享受該項政策。一家年生產再生顆粒1000噸的廢舊地膜初加工企業,每噸電費成本高達1000元。而且企業稅收負擔重,農膜回收中,農戶及流動商販都沒有出具發票的資格,導致企業沒有原材料進項發票,難以合理抵扣銷項稅額。因加工企業經營困難,導致地膜回收價格下跌50%,導致整個回收機制動力不足。

  減量替代技術還不成熟,難以擺脫對現有傳統農膜使用的依賴。對于農膜的減量替代,甘肅非常擁護,認為對節本增效和減少污染意義重大。但部分基層同志講,就目前甘肅現實情況看,要增產增效,農膜減量難度很大,并且還要推廣增加。因為500毫米以上的降雨區地膜才具有減量的可能性,但是減量不經濟,況且甘肅多半地區降雨小于500毫米。對于推廣使用可降解地膜,有些老百姓講,暫時不會主動用,因為使用可降解地膜每畝要多掏20多元不說,使用完全生物降解地膜,不能使用機械覆膜,還費時費力。如果使用光降解地膜,更要命!土埋部分沒法降解,要人工撿拾,都不如覆普通膜。

  完善農膜回收機制的努力方向

  首先是加強超薄農膜的管控,從源頭治理上降低回收難度。借鑒化肥農藥等農資產品的相關法律法規,盡快制定關于農膜管理的法律法規條例。大力整頓農膜生產行業,嚴格執行行業準入標準,以環保先行為準則,嚴厲打擊技術、環保不達標的家庭作坊式小企業,扶持農膜生產龍頭企業。盡快出臺國家對農膜的指導性標準,提高地膜厚度、抗拉伸強度、耐候期等關鍵性指標。同時,鑒于各省氣候、地理條件以及種植作物的差異性,允許各省根據省內情況,在滿足國家指導性標準的前提下,制定地方強制標準。

  其次是從科技、體制環節尋求突破,節約成本提高撿拾效率。一方面,繼續營造濃郁的氛圍,鞏固現有農民自覺撿拾農膜的習慣,進一步提高廣大農民的責任意識。另一方面,整合科研部門和企業的研發力量,研究開發適用性強、收集效果明顯、經濟實惠的撿拾機械,促進機械撿拾、機械整地、機械收割等農技相融合,實現生產全程機械化。此外,培育專業化機械撿拾隊伍,推廣社會化專業服務。

  再次是創造促進回收企業良性發展的政策環境,注入回收機制終端動力。盡快與工商、稅務等部門溝通協調地膜回收加工企業的增值稅減免政策,可以參照垃圾等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以降低企業負擔。具體操作上可以采用國家稅務總局廢舊物資回收專用發票管理辦法。落實農用電價優惠政策。加大對部分鄉鎮和村級回收站點的補貼力度,科學合理布局回收站點,對回收量大的站點給予更多獎勵和扶持。

  最后是從易回收和可替代兩方面入手,加強農膜新產品的研發。從多年用膜、加厚膜研制入手,攻克膜上機械化作業難題,實現全膜回收和整膜回收。攻克農膜減量技術和全生物可降解農膜研發的技術難題,盡快開發出降解時點可控、生產成本較低、機械鋪膜可行、全降解、無污染的農膜產品。最后,加強對新產品、新技術的監管,防止一些生產商,以“厚農膜”或者“可降解農膜”的名義,添加某些物質,生產出售質量更差的農膜,對土地和環境造成更為隱秘和嚴重的危害。

  (調研組成員:劉建水 王莉 楊潔梅 白永剛 張斌 胡鈺 李竣)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