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新農民引領農業新時代——福建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綜述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鄭景順 字號:【

  今年27歲的葉芬家在福建省光澤縣一個不起眼的小山村,耳濡目染父輩當農民的辛苦,她立志要改變現狀。憑借家鄉優越的種植條件,在當地農業等部門組織的農業知識培訓幫助下,她開始發展現代農業。跳出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耕作方式,如今她經營著300畝的綠色蔬菜種植基地,基地采用保溫大棚、溫控大棚的方式,四季都可為縣城提供蔬菜。“同樣是種菜當農民,但有文化的農民和沒文化的農民,所發揮的作用卻有天壤之別。”葉芬說道。

  在福建,像葉芬這樣的新型職業農民有37萬之多。如今在他們的引領下,新時代農民的面貌煥然一新,推動著農業發展登上一個新臺階。

  2012年,這是農業史上里程碑的一年,這一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從此“農民”不再只是身份,而是成為一種職業,成為助推農業走向現代化的重要力量。

  這五年來,福建省一直抓住“人”本身來做文章,不斷發展壯大這股新興力量。“靠天吃飯”的老農民經過培訓變成了“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農人;高素質的青年農民成長為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和農民合作社領辦人;遠在他鄉的大學生聽說家鄉政策好,義無反顧回鄉創業,推動家鄉脫貧攻堅……經過五年的努力,福建形成了37萬人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不斷帶動著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帶動著農業農村欣欣向榮。

  從少數試點到全面開展,聚焦數字背后

  2013年,農業部將福建省的長汀、永定、漳平3個縣(市、區)納入全國首批100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試點縣;2014年試點縣增加到14個;2015年增加到20個。到2016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擴展到福建省70個主要農業縣,基本覆蓋全省。五年的時間,新型職業農民人數增到37萬。

  福建省各級農業部門始終把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放在日常工作的突出位置,每年都制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實施方案,統籌指導全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形成了黨委政府領導,農業部門牽頭,教育、財政、共青團和婦聯等相關部門以及中國電信等單位密切配合的工作機制,形成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合力。

  在長期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中,福建省發揮合力建立了教育培訓、規范管理、扶持政策“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特別是龍巖市及所轄的各縣(市、區)緊緊圍繞以提高農民素質和農業技能為核心,以資格認定管理為手段,以政策扶持為動力,探索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六個一模式”。即出臺一套管用的政府文件、制定一套可行的培育目標、健全一套有效的工作機制、完善一套多層次的教育培訓體系、執行一套嚴格的認定管理制度、兌現一套區別普惠制的扶持政策,被農業部確定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十大模式”,并在全國宣傳推廣。

  福建省出臺《福建省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和扶持辦法》等政策,明確認定條件和認定程序,不斷加大包括政府部門主導、社會力量助推和農民群眾參與的“三方協同”推進合力。

  資金投入上也顯示出了福建強勁的推動力度。以2016年為例,在中央下達培育資金2754萬元基礎上,福建省加大投入力度,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6200萬元,在全省各區市、70個主要農業縣全面開展培育工作。

  把需求融進教學,將課堂開進田間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是基礎。”福建省農業廳副廳長李岱一表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要牢牢抓住產業、市場和農民“三個需求”導向,培訓內容不僅要緊貼市場需要,還要方便農民、貼近生產。

  “農民需要什么,我們就提供什么。”承擔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任務的龍巖市永定區裕農人才培訓中心副主任熊宣忠的話代表著所有培訓工作者的心聲。

  一切從農民需求出發,福建省各級農業主管部門根據當地農村實際和產業布局來辦班,農民想學什么就開什么課、農民需要學什么就開什么課。在教學方式上,按照“分段式、重實訓、參與式”的培訓要求,根據農時季節和農民需求,開展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教育培訓活動,實現培訓、指導、實踐、服務一體化。

  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工作,認定是重要一環。2014年福建省有19個縣以縣政府的名義出臺了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辦法,在培訓環節結束后,即啟動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程序。2013年至2015年,全省共認定新型職業農民7318人;2016年4263人。福建省農業廳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于2015年9月份,聯合省林業廳、海洋與漁業廳、國土廳、農業銀行、農信社、郵儲銀行等部門制定印發了《福建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認定管理和扶持辦法》。

  與此同時,福建還從金融信貸、土地流轉、農業補貼、三農保險、教育培訓、技術指導方面對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給予傾斜扶持。例如,龍巖市新羅區農業局積極協調龍錦生豬專業合作社與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新羅支行合作設立“農業規模生產經營擔保基金”,對符合條件的新型職業農民予以貸款擔保及貼息,2014-2016年共貼息40多萬元。

  老農人蛻變為新農人,新農人引領新時代

  “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關系‘三農’工作全局和長遠目標。”福建省農業廳副廳長李岱一說,五年來的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提升工程和培育工程,不僅讓廣大農民掌握了新知識,開闊了新眼界,增強了新本領,而且也堅定了他們從事農業生產的信念和信心。

  初中畢業后就跟著父親靠種田為生的農民吳世新,曾面對黃土地面展愁容,辛辛苦苦耕種六七年,根本沒有積蓄。抱著改變的心態,他積極報名參加了永定縣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正是這一次培訓,吳世新從一名傳統的普通農民成長為一名“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按照他的說法,“當農民,靠一把傻力氣是不可以的,農民也需要學習。”從培訓課堂上學到的技術,挽救了他手上正遭受農藥危害的3畝百香果。如今,他的年收入已突破20萬元,百香果銷售供不應求。

  在福建像吳世新一樣的新農人有很多,他們積極參加培訓,依靠技術改革、走生態道路、轉型休閑農業等方式實現發家致富。不僅如此,他們還熱心社會公益事業、心系家鄉百姓,帶領著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

  在漳州市云霄縣,新型職業農民陳啟明將知識化為實踐,通過引進綠蘆筍抗病蟲新品種,創新大棚綠蘆筍種植模式,實行水肥一體化滴灌等技術,實行綠蘆筍綠色栽培。2016年他的公司被認定為福建省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年產值達2000多萬元。每到綠蘆筍的種植季節,陳啟明還為種植綠蘆筍的貧困戶進行技術指導,同時提供生產資料、技術信息服務。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與認定工作的開展,使得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吸引了大學生、農民工返鄉創業。這對解決“誰來種田,怎樣種好田”,扭轉目前農村老齡村、空殼村現象,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起到有力的促進作用。一批技術水平高、服務意識強的新時代農民成為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強勁推動力。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