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西省南部、太岳山東南麓的安澤縣,是中華“千年古縣”、全國“綠色名縣”、太岳革命老區,同時也是省級貧困縣。該縣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全縣約8萬人口,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村40個,貧困人口3472戶8508人。近年來,按照中央、省、市關于精準扶貧的部署要求,安澤縣將精準脫貧作為頭號政治任務,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戰。2016年減貧4400人,18個貧困村出列,貧困發生率2016年下降到6.13%。
抓牢“最小單元”黨支部
基層是黨的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幫錢幫物,不如幫建一個好支部”,脫貧攻堅,就要抓牢黨支部這個“最小單元”,建好用好管好黨支部,讓黨支部在脫貧攻堅中發揮更大作用。
安澤縣以“三基建設”為牽引,全面推行“亮、述、曬、評、轉”工作法,提升基層黨支部戰斗力;深入開展“雙引領”“雙服務”活動,增強基層黨支部服務發展能力;積極推進“三級中心一格一網”體系建設,搭建基層黨支部綜合服務平臺;構建“三聯兩報到”的工作機制,完善黨組織密切聯系群眾的常態機制。先后整頓轉化了10個軟弱渙散的基層黨組織;縣管黨費支持貧困村黨支部脫貧攻堅、黨日活動、黨員教育、場所建設10萬元;縣級1852萬元村集體經濟發展配套資金撥付到16個試點村,鼓勵鄉村旅游、農產品加工等產業發展,夯實基層基礎,增強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
和川鎮孔旺黨支部帶動成立孔旺山泉純凈水有限公司,種植向日葵200畝、油用牡丹78畝,光伏發電200千瓦,發展多項產業共同帶動全村貧困戶脫貧增收;杜村鄉小李黨支部著眼紅色旅游,帶動18戶貧困戶通過務工方式,實現增收3萬余元;馬壁鄉馬壁村“兩委”干部租賃土地建設黨員示范田,發展油用牡丹31畝,帶動22戶貧困戶脫貧致富,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帶動35戶貧困戶增收10萬余元。
一個支部一個堡壘,一個支部一盞明燈。一個個堅強的“紅色堡壘”,使鮮艷的黨旗飄揚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最前線。
旅游跑出“加速度”
脫貧攻堅,缺了產業支撐不行。沒有產業支撐,脫貧致富就難以持續。安澤縣地處太行懷抱,生態環境良好、自然條件優越,該縣立足綠色生態優勢,用活資源稟賦,全力推進“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致富轉變。
安澤縣委、縣政府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依托“荀鄉古色、太岳紅色、生態綠色”三色金字招牌,積極創建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濕地公園,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全力擦亮“山水太行,休閑安澤”旅游品牌,打造“三晉綠心”,成為安澤歷史上旅游經濟發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兩年。
旅游扶貧是一個新生事物,在縣里剛剛提出發展旅游促脫貧的思路時,部分干部認為旅游投資周期長、風險大,旅游管理、運營過程復雜、維護費用高,存在畏難發愁情緒,大部分群眾也持觀望的態度,對發展旅游不是特別熱心。為破除發展旅游無經驗、沒模板的難題,安澤以農旅融合、資源整合為路徑,把鄉村民俗、田園風光、農家體驗等要素創意融合衍生成旅游產品,創新思路打造“村委會+公司+貧困戶”的鏈條保障,推進幫扶政策措施精準落地,實現捆綁發展、抱團取暖、共同致富。
杜村鄉小李村的村支書說,隨著旅游的發展,村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村“兩委”當時想立足紅色文化,圍繞革命舊址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發展紅色旅游。開始時,大多村民熱情都不太高,認為我們這兒路太遠,沒什么人來。后來,我們成立起旅游發展公司,把貧困戶吸納進來,公司運作全程接受“四議兩公開”監督,一筆筆收入支出全部公開給村民看,逐漸探索出以一條包括走一次抗戰路、聆聽一場黨課等“十個一”黨性實踐活動為載體的紅色旅游道路,接待了來自周邊縣市的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60多批次、2000余人來這里開展黨性教育,帶動了20余貧困戶脫貧致富,村民嘗到了開農家樂的甜頭,漸漸積極地參與到發展上來,現在的小李村人人都是“解說員”“宣傳員”,對景點的人文歷史、亮點特色了如指掌。據了解,目前,該縣所有村委會都成立了公司,構建起“村委會+公司+貧困戶”共同體,通過大數據對貧困人口精準施策,讓貧困戶當起老板,參與分紅,多種形式促進穩定增收。
旅游發展上也書寫出一個個“安澤速度”“安澤記錄”,府城鎮飛嶺村,投資192.5萬元,不到20天建設起集休閑觀光、文化娛樂、特色農業、農家樂、水上樂園、采摘觀賞等系列項目為一體的飛龍老莊俱樂部;冀氏鎮將旅游與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緊密結合,打出綠色牌,旅游節首日接待游客4000人次,帶動旅游收入超過50萬元;荀子公園循環路僅用15天時間完成工程的主體建設,紅葉嶺至麻衣寺旅游公路歷時20天路基全面貫通,“黃飛洪”步道將分屬府城、和川兩個鄉鎮的小黃、飛嶺、東洪驛三個村聯結起來,實現了抱團發展,旅游節期間,三個旅游景區以務工扶貧為平臺,共計吸納貧困戶數近百戶,增收10余萬元。
安澤旅游跑出了“加速度”,呈現井噴態勢,成為脫貧攻堅脫貧致富新的支撐極。今年國慶黃金周8天,全縣旅游總人數達到41.6萬余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30.2%,旅游總收入達1.25億元,全縣旅游以“零門票”模式撬動旅游模式升級,實現“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景區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
“3+X”幫扶隊伍,包聯貧困戶
扶貧攻堅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構建全民參與的大扶貧格局勢在必行。據了解,安澤縣在充分發揮原有包村領導、駐村工作隊和第一書記“三支隊伍”作用的基礎上,組建脫貧攻堅“3+X”幫扶隊伍,“每個隊的隊員身份不一”,幾支隊伍分別是:本村在外工作的中層干部和股級以上領導干部實行回村幫扶;本村優秀青年、入黨積極分子、預備黨員組成村級組織員隊伍實行常態幫扶;文明理事會實行就地幫扶;各類志愿者隊伍主動參與幫扶;其他各類幫扶隊伍進行愛心幫扶。
回村幫扶。縣委拉出全縣原籍在村的股級以上干部清單,發揮他們與村里人員相熟、地域相熟、情況相熟的優勢,鼓勵他們反哺鄉情、親情、友情,在做好原有包聯幫扶貧困戶的基礎上,積極回村開展包聯幫扶,幫助本村發展特色產業,開展改善基礎設施、“一對一”精準幫扶特困戶等工作。全縣293名股級以上干部“回家鄉、幫老鄉”,做到了包聯貧困戶“全覆蓋”。
常態幫扶。各村在優秀青年、入黨積極分子、預備黨員中選出了1~3名村級組織員,享受村級副職待遇,組成村級組織員幫扶隊伍。充分發揮他們思想有激情、懂扶貧政策、鄰近居住、方便交流的優勢,做到經常性聯系貧困群眾,經常性開展政策宣傳,及時上門了解所在村(組)貧困群眾日常生活、房屋安全、身體健康狀況等情況,及時把貧困群眾的訴求反映給村“兩委”,妥善處理和解決日常事務。
就地幫扶。全縣充分發揮文明理事會作用,讓這支由村里德高望重、有責任心的老黨員和村民組成的幫扶隊伍,教育引導村民傳承勤勞致富、艱苦奮斗、孝敬父母等優良傳統,積極宣傳健康衛生、生活新理念,引導群眾特別是貧困戶在婚喪嫁娶方面,堅持喜事新辦、喪事儉辦,抵制不良陋習,反對鋪張浪費,積極倡導和諧文明、健康向上的村風民風,在實現物質扶貧的同時加強精神扶貧。
主動參與幫扶。廣泛動員全縣廣大干部職工,非公有制企業、社會組織和各類經濟組織的員工,外出務工成功人士,“感動安澤”人物等參與扶貧幫扶,開展扶貧調研、支教支醫、文化下鄉、科技推廣、環境整治等服務,幫扶村級開展文化體育活動,扶助貧困學生,幫助畢業生就業創業。安澤縣婦聯聯合臨汾愛爾眼科醫院,開展以“健康扶貧、與愛瞳行”為主題的光明公益活動,幫助廣大貧困患者減輕生活壓力,早日重見光明。良馬鄉志愿服務隊深入到轄區內各村慰問困難老人,為他們送去了面粉和月餅,幫助村民將豐收的辣椒挑選、分類、裝箱,為村民免費理發,為學生發放宣傳手冊,切實為群眾帶去看得見、摸得著的服務。杜村鄉與縣中醫院一起深入郭莊村進行脫貧攻堅健康扶貧關愛行動,在活動現場,志愿者為群眾講解健康知識,普及惠農政策,協助填寫表格,介紹體檢流程。
愛心幫扶。在全縣大力倡導“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全民公益理念,充分挖掘社會資源,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扶貧,引導廣大干部群眾通過愛心捐贈、社會公益等多種形式參與扶貧,解決了貧困戶的一些基本生活所需。
通過組建“3+X”幫扶隊伍,每支隊伍由牽頭單位負責組織管理,每支隊伍帶著資金經費去扶貧,做到了人員到位、責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全縣的扶貧幫扶力量進一步加強,因戶施策更加精準有力,全面提高了貧困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增強了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
固強補弱,緊盯重點助脫貧
易地搬遷扶貧是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根本舉措,是幫助貧困群眾挪窮窩、斬窮根的關鍵舉措。
“安置點的樓房真是太安逸了!搬過來之后不但能在家門口打工賺錢,購買生活必需品方便多了,而且孩子讀書也近了。”李垣村村民吳茂發說,“黨和政府的政策真的是越來越好了,十年前我們走土路,五年前土路變水泥路,現在又讓我們搬離了窮旮旯,住上新房子,真的是做夢都沒想到。”這是安澤縣實施易地搬遷工作的一個縮影,安澤面對易地搬遷“兩年任務一年完”的目標,做到搬遷對象精準、項目實施精準、后續發展精準,“搬”出了貧困群眾的歸屬感、踏實感和幸福感,確保貧困群眾搬遷后“穩得住、能就業、有保障”。
像這樣的安置點,安澤縣一共建了23個,解決了全縣720戶1876人的住房難題。
要改變貧困落后面貌,從根本上消除絕對貧困,實現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首先必須從基礎設施扶貧抓起,基礎設施中的“水、電、路”則是脫貧的關鍵。
貧困戶老王,由于他家房屋地勢較高,自來水一直沒有通到家,平時用的水一直從井里提取,身體本就虛弱的他更加力不能支,而就在今年他家里通上了自來水,看到源源不斷的自來水劃過手心,老王激動地說:“這是水利部門免費給我裝的,以前需要擔水吃時,因為身體不好,光挑水就要半個小時,現在好了,在家里就能喝到放心的自來水。”
安澤始終以交通、水利、電力建設為重點,夯實扶貧基石,投資1194萬元實施27條鄉道的安全生命防護工程,今年率先完成40個貧困村農村飲水提質工程,全縣貧困村的安全飲水達標率達到98%。全面加強城鄉一體化電網建設,行政村和具備條件的自然村通動力電比率達到100%。
石渠村貧困戶孫健以前有一個西瓜種植大棚,但因為缺少資金,規模上不去,產量不高致使銷售渠道不暢通。在得到5萬元金融扶貧的資金扶持后,他擴大自家西瓜種植規模,產量上去了,吸引來了大批西瓜販子,他再也不用為賣不出去而發愁了,收入較上年增長了300%以上。
安澤創新出臺了“富民貸”“強農貸”“光伏貸”“便易貸”等各類信貸產品,按照“四有兩好”的標準對貧困戶進行評級授信,持續推進扶貧小額信貸工作。
“以前辦醫保報銷,要去好幾個地方,得好幾天。準備齊報銷材料,有時候還會碰到工作人員不在,那樣就得來回跑七八趟。現在有了綜合服務大廳,從填表到辦好報銷一般只要幾分鐘,可是方便多了。”正在便民服務大廳辦理報銷業務的李大姐高興地說。縣級醫院設立的“一站式”服務窗口,實現了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一站式”信息交換和即時結算,實行了定點醫院墊付、定期聯審、統一結算的方式,大大降低了貧困人口看病就醫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
為進一步織密織牢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網,安澤大力開展醫療救助幫扶工程,構建救助保障體系,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新農合參合率達到了98.2%;多次上調大病保險報銷比例,累計發放住院補償400余萬元;為1212戶2402人簽訂了健康扶貧“雙簽約”服務協議,簽約率達到100%。
脫貧攻堅,是一場輸不起的攻堅之戰;是一張必須拿高分的“答卷”;也是一項沒有任何退路的任務。走在趕考路上,安澤始終以爬坡過坎、滾石上山的攻堅精神,推進脫貧攻堅再戰再勝、連戰連捷,奮力實現安澤全面振興、綠色崛起,確保全縣8萬父老鄉親早日步入小康社會,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