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戰略以來,湖南省貧困規模逐年縮小,扶貧工作成效顯著。至2016年底,全省共減少農村貧困人口352萬,平均每年減少117萬人;武陵源區和洪江區2個省級貧困縣率先脫貧摘帽,1053個貧困村順利實現脫貧出列。
湖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2015-2017年駐村幫扶點梅子窩村隸屬于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灣井鎮,與廣東、廣西接壤,歷史上因駐地楊梅樹多且在大山中間形如漏斗狀得名。村委會駐大口巖自然村,轄嶺背、刨井石、樅樹腳、大口巖、梅子窩等5個自然村7個村民組。246戶,93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4戶,315人。由于地理位置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多地少,土層淺,可耕種面積少,產業結構單一,發展水平相對滯后,2015年人均純收入不到2000元,村集體經濟幾乎為零。
發展產業是擺脫貧困的必由之路,唯有做大做強產業,才能從根上讓貧困人口徹底摘掉“窮帽”。2016年,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扶貧工作隊與村支“兩委”選擇見效快、收益穩定的幫扶產業,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先后到湖南邵陽縣、懷化溆浦縣學習考察,并邀請專家上門指導,開闊了視野,統一了思想。投資94萬元的農光互補式光伏發電站于2016年9月26日并網發電,每年能夠帶來近13萬元的收益;投入近60萬元的黑木耳產業,每畝純收入不低于1萬元; “竹源山莊”農家樂的開業,帶動了一方經濟。光伏發電、黑木耳種植、農家樂三大扶貧產業共同發力,成效明顯。同時積極動員和鼓勵“創業能人”發展種植、養殖業,充分發揮引領和示范帶頭作用。
100千瓦光伏電站讓該村80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每人每年保證1000元收益,同時帶來5萬元的村集體經濟。黑木耳產業改變了梅子窩村傳統耕種模式,在盤活撂荒土地、提高土地效益的同時,也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就近打工的問題(男工每天100元,女工每天80元,每月一結)。招商引資120余萬元的竹源山莊農家樂于2016年9月26日開業,可以更好地配套服務于寧遠縣下灌古村的旅游開發,帶動一方經濟的同時,每年可以增加1.5萬元的村集體收入。另外工作隊引導和鼓勵村里的創業能人結合當地的特點發展養雞、養牛、養蜂、養竹鼠等特色養殖業,收益比較可觀。
湖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駐村扶貧工作隊潛下心來,想盡辦法,著眼長遠,扎扎實實為百姓做實事、好事,為百姓的脫貧致富奉獻自己的智慧和才干。近三年來,湖南省局系統先后投入近600萬元改善基礎設施;投入350萬元用于產業發展;全局系統個人、社會愛心企業等渠道累計捐贈80萬元開展“一進二訪”結對幫扶活動,各項扶貧工作接地氣,得民心,深得當地政府和村民的認可,為湖南的扶貧事業、為食藥監系統樹立了一個好榜樣。
(作者單位:湖南省縣域經濟研究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