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黑龍江,天高云淡,氣溫舒爽。行走在黑龍江墾區的大地上,滿眼都是一望無際的金色稻田,微風吹過,稻子隨風搖擺,像金黃色的海洋掀起一道道波浪,空氣中彌漫著稻谷成熟的清香。“再過半個月就要收割了,那機車收割的場面可壯觀了。”八五一一農場場長王福興奮地告訴記者。
從480萬斤到411.9億斤,北大荒成了“中華大糧倉”
從黑龍江墾區建立開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就是其中心任務。1947年,按照黨中央和毛主席“關于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培養干部,積累經驗,創造典型,示范農民”的重要指示,一批榮譽軍人來到這片冰雪極寒下的茫茫荒原,吹響了開發北大荒的號角。
1958年,王震將軍率10萬復轉官兵挺進北大荒,掀起了墾區大規模開發建設的高潮。之后,由大批支邊青年、大專院校畢業生和城市知青組成的百萬大軍相繼投身墾區開發建設。經過三代人的艱苦奮斗,黑龍江墾區已成為我國耕地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綜合生產能力最強的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和糧食戰略后備基地。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工作時稱贊黑龍江農墾為“國家關鍵時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國家隊,黑龍江農墾經受住了歷史的檢驗。20世紀60年代的大饑荒、八十年代的物價飛漲等時期,墾區積極運糧保供給,發揮了重要的“壓艙石”作用。2003年“非典”期間,北京一度出現糧食短缺,墾區迅速向北京調運1.5萬噸大米,及時緩解了糧食緊張局面。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墾區僅用三天時間緊急加工2460噸北大荒優質大米,通過專列運往四川災區,全力支援災區抗震救災。
70年來,墾區發揮自身國有屬性的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加快發展以大農機、大水利、大科技、大產業、大合作為標志的現代化大農業,通過大農機推廣、高標準農田建設等一系列手段,糧食產量不斷提升,從初期480萬斤到2016年的411.9億斤,實現了大飛躍。
友誼農場第五區第二作業站的一塊田地里,兩臺大型“凱斯”玉米收割機正在轟鳴,載重五噸的大貨車不斷進出現場,裝載著經過收割機直接脫粒的玉米粒運往倉庫。“我們現在從整地、播種到施肥撒藥再到收割脫粒,全程機械化運作。”站長郭敏告訴記者,“1000畝地,兩臺機器一個下午就干完了”。目前墾區玉米播種全部采用精量播種技術,產出率比以前提高很多,職工購置農機的熱情也隨之高漲。
近年來,墾區不斷推進大農機裝備由旱田向水田拓展,由整地、播種向種、管、收全程延伸,實現了農業生產的高標準、糧食產出的高效率。
如今的墾區,處處田成方、地平整、路相通、樹成行。這正是墾區近年來著力推進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成果展現,“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土地肥、無污染、產量高”,以高效節水灌溉為主的高標準生態農田建設,正在成為墾區糧食穩產、增收的關鍵力量。據了解,高標準農田糧食作物比非高標準農田畝均提高100公斤以上。
目前,墾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400億斤以上,商品糧調出量約占全國各省糧食調出總和的四分之一。墾區用占全省五分之一的耕地,生產出了占全省三分之一的糧食,其中商品糧占全省的二分之一,每年調出的糧食可供京、津、滬三市和解放軍三軍一年的口糧供應。
從糧食主產區到全國最大的綠色食品基地,黑土地披上了綠新裝
黑龍江墾區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的東北大平原上。這里開發晚,土壤有機質含量高,發展無污染、無公害的產品具有先天優勢。“我承包的有機米種植稻田,轉換期只需要一年半,別的地方肯定得三年,我們這邊土好。”友誼農場“十八團香稻米”的創始人趙長鋒告訴記者。
從2014年開始,趙長鋒承包了60畝地開始試種有機米,“主要采用鴨稻共生的方法,現在市場對綠色有機米很認可,一斤能賺不少錢呢”。趙長鋒嘴里的鴨稻共生,正是墾區近年來大力推廣的生態種養模式,“鴨子作為治蟲、除草、生產有機肥等田間管理的輔助,稻田完全不噴灑農藥、化肥、除草劑,‘鴨稻米’畝產在400斤左右,扣除流轉土地、收割、加工等成本,每畝水稻純效益加上秋收時鴨子的銷售收入可達5000余元”。
除了生態種養模式的推廣,化肥、農藥、除草劑減量使用也成了墾區發展綠色農業的一大方向。在八五二農場精量施藥、減藥技術示范推廣項目試驗示范基地,記者看到技術人員正在對“三減”的用量記錄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指標進行核對。“我們在國產噴藥機上加裝智能噴霧控制系統,通過GPS定位確定作業機車行駛速度,實現了單位面積噴液量一致。雖然化肥農藥的用量減少了,但是產量反而提高了。”農場生產技術部部長李建勛介紹。
近年來,墾區堅持打綠色牌,走特色路,深入實施“無公害綠色食品行動計劃”,建立了“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在全國率先推廣應用農墾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
“我們生產的商品米,在包裝袋上都有一個二維碼,只要用手機一掃,從種植到儲運到銷售的全過程都可以找到,甚至這袋米出自哪個地塊,種植戶叫什么都能查到。”八五六農場農業科副科長趙胤成告訴記者。
2016年,黑龍江墾區在現有的80個水稻種植農場實施稻米產品質量追溯全覆蓋工作,統一規范農產品質量追溯內容,全面錄入農產品產地基本情況,建立了“環境有檢測、生產有標準、操作有規程、產品有檢測、應急有預案、品牌有誠信”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
稻米質量上去了,如何賣出去成了關鍵。這幾天,江川農場火了,9月12日,在2017江川農場第一鐮北大荒“新米”上市發布會上,作為黑龍江墾區水稻加工第一磨剛剛產出的500克“頭米”,在6名來自哈爾濱、佳木斯、福建、廣州各地大米銷售商、建筑商的競相出價下,最終5號競拍嘉賓吳先生以每市斤1888元的價格,拿到了2017年北大荒的“頭米”。“頭米拍賣是我們江川大米銷售活動的開始,接下來我們還要召開大米銷售啟動會,11月左右到上海、深圳等地做推廣。”談起江川大米的銷售,場長李國峰抑制不住地激動,“我們場今年水稻肯定能銷售一空,還能賣上好價。”據記者了解,江川農場今年號召全員賣大米,等到年底的時候按業績進行獎勵,“銷售第一名的企業獎5萬,個人獎1~2萬”,副場長姜國利告訴記者。
事實上,為促進綠色、優質農產品走向全國,墾區還組建了一支專業營銷隊伍——北大荒營銷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北大荒綠色食品營銷航母。1000余家北大荒綠色食品連鎖營銷店撐起了北大荒品牌的銷售脊梁,將“北大荒”“完達山”“九三”等品牌的系列有機、綠色、無公害、地理標識及名、優、特、新優質農產品端上消費者的餐桌,讓黑龍江墾區的綠色、有機農產品享譽國內外。
截至2016年底,墾區綠色食品種植總面積達3300萬畝;綠色食品認證企業112個,292個產品獲得綠色食品證書;擁有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63個,總面積達1596.3萬畝;有機食品認證總面積達245.5萬畝;累計認證無公害農產品326個,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285個,產地認定面積達3314.51萬畝;有5個產品進入農業部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序列。
從種糧食到三產融合,寒疆變身綠色“大觀園”
不夸張地說,目前墾區生產的糧食已可供1.2億城鎮人口食用,但是未來僅僅依靠種植業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難度較大。為此,墾區各農場依托自身資源優勢,因地制宜,通過延長產業鏈條,做好農產品精深加工,發展觀光農業、采摘農業等休閑農業,拓寬了農業增效的內部空間,培育了農民增收的新動能。
地處完達山下的八五一一農場,發展畜牧業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完達山奶粉就是從這里起步走向了全國。2015年,農場圍繞奶牛飼養這個中心,與墾荒人集團合作進行牛初乳、牛胎盤等產品的深加工。“我們這個加工廠稅前利潤2500萬,產品供不應求。”在福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展示廳里,場長王福很是自豪,“今年有一萬多‘墾荒人’VIP客戶來到農場參觀旅游,他們親眼看過自己吃的產品生產的全過程,很放心。”
同樣在八五一一農場,這里的大豆經過加工以后生產的意大利面已銷往歐洲、美國等地。“我們生產的大豆面餅不含嘌呤,就是痛風患者也可以吃。”走進新友誼豆蛋白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從大豆碾成粉到加工成面再到壓縮成代餐粉,一套套標準化的生產流程在工人的操作下有序進行。2015年,八五一一農場與北京一家經營意大利面的公司合作建立了這家公司。公司借助興凱湖獨特的生態環境,大打生態有機牌,通過境內外聯動,不斷發展市場經濟,轉變思想觀念,讓品牌理念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真正讓農工有收入,農場有效益。“八五一一農場有機大豆種植歷史悠久,技術成熟,知名度和誠信度都排在全國前列,而且豆蛋白有機食品市場需求量很大,剛剛和歐洲那邊的代理商談了合作,9月份開始,每年供應20噸。”王福告訴記者。
雙鴨山農場翠博園果蔬基地,大棚連片,瓜果飄香。基地重點打造的百米長廊采摘區內,綠葉成蔭,游人如織。“這里果蔬年總產值1000萬元左右,今年園區已接待采摘游客4000多人次,大大增加了農場職工收入。”雙鴨山農場副場長翟永寶介紹。家家做采摘,戶戶辦農莊,果蔬基地成了生態采摘園。
雙鴨山農場人均耕地少,土地類型總體屬于丘陵漫崗地貌,大田播種面積不足成了這個農場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為了轉變發展方向,農場通過加強政策引導、加大公共服務、強化項目扶持、豐富發展內涵等措施,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旅游采摘產業。依托圍城、圍路、圍礦的“三圍”區位優勢和地貌特征,發展果園、菜園、樂園的“三園”經濟,重點打造了翠博園果蔬王國休閑采摘景區、巍谷山莊、花千谷歷史文化森林公園和松嶺小寨農家樂民宿旅游項目。通過蜜汁油桃、東北大櫻桃、冰糖樹莓、野山葡萄等新品種的引進,打造了集觀光和采摘于一體的游覽項目。采摘果蔬的價格是市場批發價格的3~4倍,游客總量卻高出往年一倍左右。
類似的場景正發生在墾區各地,紅旗嶺農場千島湖濕地、二道河農場“萬畝大地號”、五九七農場“寒疆果都”基地等一批三產融合的典范正在從黑龍江傳向全國,吸引八方游客來此觀良田、品佳果、賞美景。農業、加工業、旅游業相互依托融合的模式正在成為墾區發展進步的新法寶。
如今的黑龍江墾區,沃野千里,良田萬頃,樹木蔥郁,星羅棋布的湖泊點綴其間,風格多樣的美麗小鎮矗立其上。詩人郭小川這樣贊美北大荒:“這是一筆永恒的財產,千秋萬代長新;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間天上難尋!”
記者手記:
行走墾區的幾天里,一直被無處不在的北大荒精神所感動。八五一一農場場史陳列館里,一件件陳舊的工具描繪著墾荒人艱苦奮斗,向荒地要效益的生動場景;友誼農場中國農機博覽園里,一架架已退出歷史舞臺的農業機械展示著墾荒人勇于開拓,用智慧喚醒黑土地的壯舉;八五零農場北大荒開發建設紀念館里,一張張珍貴的歷史照片記錄著墾荒人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英雄事跡。
“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是北大荒精神的總結。70年的風雨歷程,墾區人在這16個字的指引下,燃篝火,戰嚴寒,驅野獸,開荒原,終于將5萬多平方公里的北大荒變成了引領中國現代農業的“北大倉”。
如今,北大荒精神有了更多內涵,她是八五六農場稻米生產加工銷售全程追溯背后的工匠精神;她是江川農場運用互聯網思維銷售大米的創新精神;她是雙鴨山農場轉變發展方向,向二、三產業要效益的務實精神。
當前,正值黑龍江農墾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如何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打造國際化大糧商、建設現代農業領域航母的重要指示精神,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繼承和弘揚北大荒精神將是成功的關鍵。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北大荒精神必將成為披荊斬棘的動力之源,帶領墾區人民闖出一番新天地。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