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國家明確了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我理解,縣是指揮部,村是基本作戰單位。只有村里的扶貧工作做好了,鄉里才能做好,縣里也就能做好。貧困人口在哪里?恰恰就集中在村里,所以村一級的脫貧至關重要。”國務院扶貧辦主任、黨組書記劉永富在“2017扶貧日鄉村發展與脫貧攻堅論壇”上講話。
2017年10月10日,在第25個世界消除貧困日、第4個中國扶貧日到來之際,由國務院扶貧辦主辦、中國扶貧志愿服務促進會承辦的“2017鄉村發展與脫貧攻堅論壇”在北京召開。此外,論壇還啟動了以“愛在基層、助力脫貧”為主題的“精準扶貧工具包”公益贈送活動。
“村幫村”行動結出碩果
去年的論壇上,中國扶貧志愿服務促進會發起了全國“先富幫后富、村幫村”牽手行動,來自全國各地的13個富裕村與14個貧困村建立幫扶關系,并當場簽下“軍令狀”。
“協議不能一簽了之,要跟蹤落實見效”。經多方征求意見,促進會迅速對幫扶工作作出詳細安排,形成了《關于落實牽手幫扶協議的工作方案》等文件,堅持跟蹤推進,幫出成效。
會后,廣東省英德市英紅鎮錦田村黨支部書記李春峰便在第一時間行動起來。“從去年11月到現在,我帶隊去過貴州雷山縣里勇村8次,先后投入資金160多萬元。”李春峰感慨一年的變化,從不知道里勇村在哪兒,到如今時時心系那里。“我們利用里勇村的山地資源優勢引進種植麻竹筍1170畝、引進茶企承包里勇村1000畝茶葉基地,并計劃建設制茶廠。幫助里勇村上叢村小組修了5公里山路、建了小水庫和鄉村幼兒園、小學。”
一年時間,“村幫村”行動遍地開花。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區口泉鄉楊家窯村黨總支書記郭占君,結對幫扶貴州省銅仁市江口縣閔孝鎮魚良溪村。魚糧溪村成立“黔馨家園”農莊,全村失去勞動能力和聾啞、肢殘的23個村民,集中食宿、集中托養、集中培訓、集中工作,專門養殖本地特色品種蘿卜豬,每月發放650~1500元務工費,年底對入股的村民還有4000~5000元的利潤分紅。湖南省懷化市麻陽苗族自治縣譚家寨鄉楠木橋村黨支部書記譚澤勇帶領本村及周邊8個村莊探索“連村聯創”抱團脫貧的攻堅模式,以星星之火,燃起了脫貧的燎原之勢,兩年來,9個村子的村民人均增收3000多元,貧困人口從6400人減少到2383人,楠木橋村榮獲“全國文明村鎮”稱號,譚澤勇個人獲得全國勞模等榮譽。
“‘村幫村’是在村莊層面探索的一種幫扶機制,為更多村莊之間的互動提供樣板參考。”中國扶貧志愿服務促進會副會長李振生認為,村與村直接對接會更精準,既省去中間環節,又降低溝通成本,因此能提升決策效率,快速體現成果。
在13個富裕村幫扶14個貧困村的結對工作中,中國扶貧志愿服務促進會還對具體做法進行了總結,形成了就業轉移、發揮黨建引領示范作用、發揮致富帶頭人作用、產業支撐促發展、掛職干部學習促進步等11種幫扶方式,為更多村莊幫扶提供經驗借鑒。
“在脫貧攻堅戰中,有責任擔當的民營企業不能當‘旁觀者’,而要積極當參與者、實踐者。”榮獲2017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的江蘇萬順機電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善紅是村莊幫扶的重要參與者。為此,集團啟動實施了“萬順扶貧開發工程”,在一些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因地制宜實施扶貧項目。在福建省級貧困村壽寧縣下黨村“愛心茶園”,村民每畝效益由過去的2400元提高到6000元,僅此一項就為當地農民每年增加純收入200萬元。在陜西省阜平縣漫町村成立滿塬紅花椒農民合作社,以“合作社+產業+農戶”的形式,推動花椒規模種植達到1000畝。
扶貧重在培育致富帶頭人
“實施致富帶頭人培育工程應高度關注致富帶頭人的帶貧方式與利益聯結機制。”華中科技大學譚詩斌教授認為,實施脫貧致富帶頭人培育工程,不是“為培育而培育”,而是“為扶貧而培育、為脫貧而培育、為共享發展而培育”。對那些承接了扶貧產業項目、使用了國家扶貧資金和財政涉農資金的龍頭企業、合作社、大戶等致富帶頭人,不僅要看他們是否創業成功,產業規模有多大;更要看他們在直接帶動貧困戶參與產業項目、穩定增加收入、提高自我發展能力方面,帶動面有多大,帶動效果如何。
2016年,廣東省河清四村結對幫扶廣西上林縣趙坐村,一年時間,河清四村幫助培育趙坐村兩委干部等12位創業致富帶頭人,為“漁耕新韻扶貧莊園”項目奠定了人才基礎。項目投產后,預計使村集體年收入增加10萬元以上,帶動100戶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就業、資本分紅等途徑脫貧致富。
脫貧致富帶頭人工程是國務院扶貧辦組織的一項人才培育工程。2015年9月啟動了“兩個帶頭人”工程——選優配強村黨組織帶頭人、培育壯大脫貧致富帶頭人。實踐證明,該項工作對帶動群眾發展經濟、脫貧致富,達到抓黨建、強產業、促脫貧的目的至關重要。
論壇上,粵桂兩省(區)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基地主任潘健章介紹了“雙培、雙帶、雙促”的精準扶貧模式。培訓基地已累計為貧困村培訓了407名創業致富帶頭人,其中60%的學員實現創業。甘肅省致富帶頭人許龍介紹了“龍頭企業+合作社+致富帶頭人+農戶”的利益連接機制,投資3180萬元在甘肅省田家河鄉元古堆村建立高原放養牧場,在上灣鄉水家窯村建設肉羊生產基地,從基礎扶貧、產業扶貧、定制扶貧、精準扶貧4個方面帶頭脫貧。
“有的村‘兩委’書記、村主任本人就是貧困戶,有的村選不出能帶領群眾脫貧的‘兩委’,這已經成為中央和各級黨委政府脫貧攻堅政策實施落地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也是實現長期穩定脫貧必須要解決好的關鍵環節。”國務院扶貧辦貧困村創業帶頭人培育工作組長劉曉山認為,當前,選好用好貧困村脫貧致富帶頭人,是各級黨委政府的責任,是穩定脫貧的治本之策,是建強基層黨組織的必由之路。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