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展區以產品新奇、品類多樣而引人注目。尤其是來自大陸多個省市的臺灣農民創業園(簡稱“臺創園”)帶著200余種產品集中亮相,展現了近年來海峽兩岸農業合作的成果。在展區開幕式上,臺創園統一標識首度亮相,點燃現場氣氛。農業部辦公廳副主任雷劉功、國臺辦經濟局副局長鄭慷、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副局長馬洪濤、CAS協會(臺灣優良農產品發展協會)董事長楊世沛等領導和嘉賓出席了農交會臺灣展區開幕儀式。此次亮相的臺創園統一標識被設計為破土而生的綠芽,既突出臺灣農民創業的主題,又象征著農業的生命力,以及臺創園生機勃勃的未來。據介紹,綠芽右側的葉子代表臺灣,左側葉子代表臺創園所在地,兩片葉子根部相連,寓意同根同源、同宗同脈,更預示在緊密合作下必將實現兩岸的農業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農交會:臺灣優質農產品的閃亮舞臺
“珍珠”芭樂、“逗咖”發芽豆漿粉、“金鉆”綠竹筍等等,臺灣展區的新奇產品讓人應接不暇,參觀及咨詢者摩肩接踵,異常熱鬧。自第三屆中國國際農交會首次設立臺灣農產品展區以來,臺灣農產品便成為每年農交會上的耀眼明星。今年,16家臺灣農企攜產品參展,展現臺灣農業新意。
“我們和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一起為兩岸農業搭建了良好的平臺,為很多優質精致臺灣產品開拓大陸市場提供了機會。”作為連續四年帶領臺灣企業參展的“帶頭人”,楊世沛對兩岸農業交流前景非??春谩Kf,此次來參展的臺灣企業都是萬里挑一選出來的優秀企業,他們希望將臺灣的優質農產品呈現在更廣大的消費者面前。“好東西要讓消費者看到,臺灣廠商很期待找到經銷商或者走進超市,相信隨著兩岸農業交流越來越頻繁,參與人群越來越廣,‘兩岸一家親、共筑中國夢’將不再是一個夢想,一定會實現。”
據農業部臺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農業是20世紀80年代末兩岸恢復交流交往的先行者,是兩岸關系發展中起步最早、基礎最好、成效最明顯的領域。近30年來,兩岸農業界始終堅持同根同源的認同,凝聚融合發展的共識,累積合作雙贏的互信,推動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發展格局。尤其是通過“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海峽兩岸(泉州)農產品采購訂貨會”“臺北食品展”等每年上百場的農產品交易會、經貿洽談會,不勝枚舉的兩岸優質農產品“閃亮登場”“同臺競技”,走入尋常百姓家,為兩岸農業交流打下堅實基礎。
臺創園:農業合作的樣板
在此次農交會的臺創園參展產品中,入選第九屆金磚五國(廈門)峰會用茶的永福高山茶成為明星。余煙裊裊的高山平臺,被漫漫櫻花裝點,成為漳平臺創園的招牌景致,吸引了大量游客參觀,創造了農業與觀光旅游結合的“六級農業”。
漳平鴻鼎農場董事長、漳平臺商聯誼會會長李志鴻向記者介紹,在大陸高度重視與支持下,臺農將臺灣精致農業的理念、先進技術與大陸優勢結合,在臺創園成功發展了事業。“入選金磚五國峰會用茶是對永福高山茶最大的認可,同時符合日本、歐盟等地的衛生品質檢測標準,具有高優精致品質是成功入選的根本原因。當然也離不開農業部臺辦和臺盟中央的鼎力推薦。”談及自己的事業發展,李志鴻表示大陸在農業貸款貼息、先進的農業設施配套、農業用電用水、道路等基礎設施配套等方面給予極大的支持和優惠,因此臺農可以安心投入生產。
據福建漳平臺創園管委會工作人員介紹,福建漳平臺創園設立于2008年2月,重點發展茶葉、花卉、蔬菜、休閑旅游等四大特色產業,在永福建成的臺灣高山茶生產基地被譽為“大陸的阿里山”;此外還種植名優花卉苗木4萬畝、高山蔬菜3萬畝,是全國最大的高山烏龍茶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盆栽杜鵑花生產基地。其烏龍茶加工示范基地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永福高山農業旅游區也被農業部、國家旅游局認定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試點。
示范推廣臺灣優良品種、先進農業科技、經營模式和管理經驗,各地創業園內臺企吸納了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有效增加當地農民收入……臺灣農民創業園的建設,不僅讓臺農和臺企得到了發展,也極大地帶動了當地現代農業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實現了合作雙贏。
據統計,2006-2016年臺農臺商在大陸投資農林牧漁業超過10.8億美元,新增臺資企業1796家。臺農臺商在大陸的涉農投資主要集中在福建、廣東、江蘇、上海、浙江等沿海省市,同時,在天津、山東、河南、黑龍江以及四川、云南等地的農業投資也持續穩定增加,呈現“北上、西進、內移”的態勢,并且企業規模、產業集聚功能和擴散效應不斷擴大。除傳統種養業外,越來越多臺農臺商利用“農業+”“旅游+”“生態+”“互聯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進入農產品精深加工、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特色民宿、農村電商等領域,促進了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相比臺灣,在大陸發展的臺農臺商的經營規模已經擴大了幾十倍,普遍獲得了較好的農業生產收益和投資收益,不少臺農臺商攜妻帶子舉家到大陸來投資創業,有些“臺二代”也開始子承父業接棒發展。
對臺合作:多平臺促進深入交流
經過30年的發展,兩岸農業交流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暗到明、由點到面,形成了人員交流、技術交流、展會交流、信息交流“四大交流”的良好態勢。大陸先后在17個省市建立了9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29個臺灣農民創業園,搭建起兩岸農業產業合作的優質平臺,有效地承接了臺灣農業產業轉移。各地臺創園突出“產業特色化、園區品牌化、服務專業化、機制長效化”,助推了農業農村發展轉型升級,成功打造了現代農業的產業園、新型農民的培訓園、美麗鄉村的展示園、臺灣農民的新家園。
此外,國務院臺辦、農業部、商務部還在浙江、吉林、海南等地批準建設“海峽兩岸漁業交流示范基地”“海峽兩岸生態農業合作先行實驗區”“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澄邁示范基地”等,積極為兩岸農業產業合作探索新模式、注入新動力。
隨著臺商投資大陸農業持續增加,產業合作平臺載體穩步拓展,兩岸農產品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大陸已對臺灣105項農產品實施了零關稅優惠措施,有力推動了兩岸農產品貿易往來,特別是擴大了臺灣農產品對大陸的出口,讓臺灣農漁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據統計,兩岸農產品貿易額從2006年的5.7億美元增長到2016年30.5億美元,增長了4.36倍,其中2011年以來臺灣對大陸農產品出口額保持15.8%的年均增長率,超過大陸對臺農產品出口額8.8%的年均增長率,且大陸對臺灣的農產品貿易順差呈現減小態勢。
除了“喝著豆漿長大”的永福高山茶、江蘇江海臺創園的“陽光玫瑰”葡萄、黑龍江西安區臺創園“菌絲取自大山深處”的秋木耳、福建漳浦臺創園“吃出綠茶味”的巧葉酥均是兩岸農業合作的成功代表。近年來,農業部把服務對臺工作大局與服務兩岸現代農業建設結合起來,充分發揮面向民間、面向基層、面向農村的特點,不斷推動政策創設、平臺創立和機制創新,有力地促進了兩岸農業交流合作領域不斷擴展、規模不斷擴大、層次不斷提升。“臺灣農民大陸行”活動邀請臺灣基層農民訪問大陸,深入了解大陸現代農業建設進展;組織大陸“十佳農民”和臺灣“十大杰出農民”互訪對口交流,建立起了兩岸優秀基層農民交流新形式。
花開兩岸,情牽一線。在廣泛而深入的兩岸基層農民交流和青年交流中,“兩岸一家親、共筑中國夢”必將實現。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