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從忻州師范學院畢業的段杰鑫,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就業道路——返鄉創業辦起了鑫磊種植專業合作社。
8年來,他創辦的合作社由原來的5戶農民入股,發展到今天的187戶農民入股;種植土地由原來的51畝發展到今天的3045畝;年產值由原來的5萬元發展到今天的700多萬元;農民每年每畝土地的分紅由原來的100元發展到今天的7000元。
更令人欣慰的是,一批未就業的大學生有了施展自己才能和知識的舞臺;所有入股農民參加了培訓,學到了理論知識。大學生和農民的有機結合,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既增加了農民的土地收入,又拓寬了大學生的就業渠道。
段杰鑫的父親是一位從農村走出來的教師。受父親的影響,段杰鑫從小就立下了志愿——當一個人民教師,為祖國培養后代。
段杰鑫在學校時就已入黨。2008年汶川地震后,段杰鑫把他打工掙下的1000元人民幣,繳納了特殊黨費。畢業時,段杰鑫決心聽從黨的召喚,用實際行動為80后尋找一條自主創業的道路——放棄從小的理想,到農村這個廣闊的天地里實現自身的價值。
2009年創辦鑫磊種植專業合作社時,段杰鑫只是想把大家的土地集中起來,種植一些沒有化肥、沒有農藥的糧食。至于合作社的出路在哪里,他根本沒有認真地思考。
2010年,他帶著合作社生產的小雜糧參加了上海世博會。展會上,南方的消費者對來自黃土高原的小雜糧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段杰鑫帶去的小雜糧,很快就被搶購一空。在展會上,經過與消費者的交流,一個大膽的企業設想在段杰鑫的腦海中產生了:將分散耕種土地的農戶與合作社對接,以此提高農民的收入;將土地與加工廠對接,以此加強對農產品質量的深度監管;將成品糧油與大城市居民對接,以此減少中間商,降低零售產品的價格。
從上海世博會一回來,段杰鑫就四處籌集資金,建起了糧食加工廠。鑫磊種植專業合作社是一個集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自產自銷企業。目前,擁有一個年產500萬穗真空鮮糯玉米的生產線,一個年儲700萬斤糧食的庫房,一條日產一萬斤的藜麥、小米生產線;七個分散在五個大城市的銷售網點,年銷售額達到700萬元。
隨著合作社的規模不斷擴大,新的問題凸顯出來。大學生光有理論知識,實際操作能力卻很薄弱;農民雖然操作能力很強,但理論知識太少,無法完成農業的轉型和質量提升。怎么辦?只有對所有人進行培訓,才能讓合作社適應現代化的發展。
從2010年開始,段杰鑫先后參加在原平農校舉辦的陽光工程創業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不管時間多么緊張,他都按時參加,刻苦學習。培訓后積極和農校培訓教師聯系,對合作社所有社員進行新的培訓,盡管合作社的資金十分緊張,但是段杰鑫仍然拿出15萬元,修建了一個培訓教室。因為他深知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與現代經營管理才能讓合作社如虎添翼。2015年,段杰鑫還被納為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對象,雖然肩上的擔子重了,但前面的路子卻更寬了。
2011年,藜麥落戶鑫磊種植專業合作社,成了合作社的主打產品。為了藜麥的生產,段杰鑫走遍了忻州市的14個縣市區,經過測土后,找出了適合藜麥生長的4個地方。段杰鑫讓利當地農民,以預付資金的辦法,從當地租賃土地。段杰鑫投資百萬元,建成了藜麥一條龍生產線,他還行走在各大城市,宣傳藜麥。如今,藜麥的產值已經占合作社總產值的一半以上,購買藜麥的人絡繹不絕。段杰鑫說:“我們不僅要提高農民的土地單產量,保障產品的質量,提升農戶與合作社的利潤,更要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整體素質,這是我作為一個新型職業農民的追求和責任。”
(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