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筆者走進江西省金溪縣有名的蔬菜專業村、冬瓜大王村——滸灣鎮下陳村,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搭建整齊的冬瓜大棚。大棚內長滿了巨型冬瓜,最小的有20多公斤,最大的超過80公斤。村民有的忙著采摘冬瓜,準備賣給進村收購的商販和食品加工企業;有的清除大棚內雜草,準備栽種秋冬蔬菜;有的在為長勢喜人的香蔥、蘿卜、甘藍等蔬菜澆水、施肥,到處是一派繁忙景象。下陳村只是金溪縣“一村一品”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金溪縣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結合各村實際情況,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的模式,因地制宜引導當地農民發展“一村一品”特色種養。目前,該縣已涌現出滸灣鎮下陳村冬瓜、對橋鎮湯家村葡萄、合市鎮鳳凰山村蜜梨、秀谷鎮楊坊村芳樟、琉璃鄉蒲塘村鵪鶉等“一村一品”特色種養村200余個,幫助1萬余戶農戶就近脫貧增收,戶均年增收3萬余元。
龍頭帶動聚產業
金溪縣秀谷鎮楊坊村千畝芳樟基地,郁郁蔥蔥的芳樟林一眼望不到邊。據金溪縣工信委工作人員介紹,目前該縣已在縣內外建起芳樟、藍桉、無患子等香料原料林基地60萬畝,其中芳樟面積達20萬畝。僅坐落于縣工業園的江西思派思香料有限公司就在縣內秀谷鎮、對橋鎮、合市鎮、陸坊鄉建成芳樟基地3萬余畝,直接帶動1000余戶貧困戶就近就業。“我們將丘陵山地租給思派思公司,既可拿租金,又可在基地工作賺工資,只要不大手大腳亂花錢,脫貧是沒有問題的。”楊坊村村民劉海健高興地說。
筆者了解到,為了加快發展“一村一品”,金溪縣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大戶、種養能手、農村經紀人創辦各種類型的專業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的產業化管理模式,因地制宜發展蔬菜、芳樟、蜜橘、蜜梨、黃梔子、無患子、山羊、鵪鶉等多種特色產業。不少產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經過幾年發展,竟變成了一些鄉(鎮)、村(組)的主導產業。如陸坊鄉橋上村以前以種植水稻為主,在農業龍頭企業——江西富新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帶動下,全村在兩年的時間內就建成現代化蔬菜鋼棚60余座、面積達1200余畝。
科技護航提檔次
在金溪縣對橋鎮農村黨員培訓基地“一村一品”培訓中心,但見各種教學設施齊全,100多名學員正在專心聽講。“這些專家不僅借助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為我們詳細講解特色種養的關鍵技術,還帶領我們深入種植、養殖基地觀摩實習。”來自該縣合市鎮鳳凰山村的學員胡晨雨說。據了解,該縣立足各村實際,圍繞優質稻、芳樟、無患子、蜜橘、蜜梨、黃梔子、山羊、鵪鶉等主導產業,以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骨干、返鄉創業農民和農科類大中專畢業生為重點,分層次、分類別、分步驟組織開展科技培訓;加快高產良種示范區建設,在優質稻、芳樟、無患子、蜜橘、蜜梨等多個產業均建立了相應的示范片區。為了提升培訓效果,該縣選聘專業教師、農技人員、鄉土專家等組成教師團隊,積極推行“田間課堂”“村頭學校”“送教下鄉”,以及“走出去”“請進來”等培訓模式,通過集中授課、跟蹤指導、典型示范、觀摩實習等形式,讓各類學員均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培訓模式。同時,該縣建立和完善了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村科技特派員駐村包點制度,幫助各村解決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鼓勵農業科技人員以技術入股、技術承包等形式,與農戶、企業結成利益共同體,促進“一村一品”提檔升級。
打響品牌謀長遠
為確保“一村一品”持續發展壯大,金溪縣每年投入1億余元,加快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農村公路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著力解決水、電、路、渠等硬件問題,基本上實現了“公路到基地、便道到田頭、能排能灌、溝渠相通”。同時,該縣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與種養大戶簽訂協議,對種養大戶實行“訂單生產+保護價收購”;選派專業技術人員上門指導種養大戶執行各項標準化操作規程,堅決杜絕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確保產品質量,打響“綠色、有機”品牌。縣政府出臺了《品牌創建獎勵管理辦法》,對企業或種養基地的產品榮獲國家、省、市名牌產品或著名商標稱號的,分別給予相應的獎勵。目前,該縣已有黃梔子、蜜梨兩大農產品榮獲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產品稱號,千佳、福浩、思派思等9大產品商標被認定為江西省著名商標。由于質量可靠、品牌響亮,目前金溪縣“一村一品”各類農產品除了源源不斷供應周邊市場外,還遠銷全國各地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