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大山里走出去的孩子,我對大山有一份獨特的感情,對大山深處那一個個永遠有蛙鳴狗叫的小村莊更有一份難舍的思戀。自從1996年考上中專離開山村已經有20多年了,看慣了城市的高樓大廈,經歷了車水馬龍的喧囂與繁華,我的心態也發生些許的變化。但對鄉村生活的向往還根植心中,總有一種有朝一日回歸鄉野山村的沖動,重拾那種寧靜、樸實的鄉村生活。
2016年12月,我有幸成為一名駐村書記,這種再感受一下農村生活的愿望成為現實。
肩負著組織的重托,我思緒萬千,心里多了一份忐忑。我在想,還能融入農村的生活嗎?在他們的印象里,我是一個高高在上的上班族還是一個回鄉的孩子?我愿意成為后者,成為他們家中的常客,成為他們促膝交談的朋友,成為他們了解外面世界、了解黨的政策的傳聲筒。為了達到自己這個目標,上任伊始,我拜訪了永祥走出去的佼佼者,咨詢了了解永祥的老領導,確立了“融入是做好幫扶的關鍵”的指導思想。
永祥村位于六戶鎮的最北端,少數民族人口比例達到70%以上。在我所做的功課中,永祥是一個偏遠的小山村,少數民族比例大、交通閉塞、土地貧瘠、貧困發生率高,做好扶貧工作任重道遠。為了不辱使命,就必須讓群眾知道,我是一個留得下、待得住,能與他們打成一片的人;是一個有思想、想干事,能把黨的政策貫徹好的人;是一個不怕累、能吃苦,能與他們同甘共苦的人。
一句話
“對著爺爺夸孫子”
俗話說:“好人在嘴上,好馬在腿上”,做好幫扶工作,溝通很重要。如何見面、怎么見面、見面說什么,這是贏得好感的第一步。
趙德生是一個五口之家,老爺子與兒子、兒媳和兩個孫女生活在一起。初到他家,老爺子把我迎進了門,可能認為我是縣里來的“大干部”,老爺子明顯與我有距離感,說話也是客客氣氣的。進入屋里,我發現墻上掛滿了孫女的獎狀,話題就圍繞孫女展開,一邊夸孫女的上進,一邊談我上學時的情況。這下子,老爺子的話匣子就打開了,先從孫女上學,家里供學生如何困難,落了多少饑荒,家里的生活打算,事無巨細地向我做了介紹,距離感一下子就消除了。離開他家時,老爺子還一個勁地要求我多到他家做客。農村有一句話說“對著爺爺夸孫子”,正是因為找到了這個切入點,才讓我與趙德生的溝通拉近了距離。
一杯酒
以后就是永祥人
俗話說:一根筷子輕輕就折斷,十根筷子緊緊抱成團。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整合班子力量,才能在脫貧攻堅這項世紀工程中發揮出個人的作用。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我走訪了村上老領導、老黨員和部分貧困戶代表。并與村班子一起對建檔立卡戶的致貧原因進行了逐一分析,制訂了幫扶規劃。然而這個過程并不順利,雖然我一心想融入大家,但大家還是把我當成了“外人”。
為了早日融入永祥村這個大家庭,我請大家吃了一頓飯。村書記在開場白時說:“張書記列在我前,大家要像支持我一樣支持張書記。”我知道這是一句半開玩笑的客套話,真正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于是端起酒杯我說了一句話:“以后我就是永祥人,我雖是縣里派出的第一書記,但更多時候,我是你們每個人的助理,我會把我的所有精力融入你們的工作中,扶貧之外的工作我也是你們的助手,希望大家把我當兄弟。”蒙古族有一個習慣,一旦大家把你當成兄弟,就不會把你當成外人。一頓飯就這樣圍繞感情展開。
我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村上懂電腦的人不多,熟悉電腦軟件的更是少之又少,于是我成了每個人的秘書,小到村里的每一個報表,大到表格的制作和匯報材料,我盡自己所能進行了幫助。村里的干部與鎮上同行調侃時常說:“張書記是我們的秘書。”一杯酒融入一個團隊,一聲兄弟表達一種情感,我的融入與第一杯酒不無關系。
一支煙
先給去去火
老百姓有一個習慣,無事不見官,見官必有事,有些時候,百姓沖進辦公室就是一頓喊。無論有理沒理,百姓的事是大事。我們做干部的,先要做到心平氣和。遞上一支煙,沏上一杯茶,這期間很多群眾的氣也消了,溝通也就順利了很多。
57歲的韓樹良是建檔立卡的邊緣戶,沒有進入貧困戶是他的一個心結。一次晚飯后,他喝過酒之后來找我,火氣很大,進屋就問我:“你是第一書記,你說我為什么不是貧困戶?”我知道這個時候不是解決問題,關鍵是先給他去去“火”。于是我遞上了一支煙,點上了火。等他火氣小了點,我說:“今天你喝酒了,明天早晨你來,我具體給你解釋。”后來,在我的解釋下他認可了我們的評選工作,現在他是我的鐵桿“粉絲”。
還有一次在建檔立卡戶動態調整過程中,因為群眾對進入條件還不是十分明確,開完票選會后,兩個姐姐就不走了,一定要我給個說法。于是又是從一支煙開始,我們嘮了兩個小時,我講了黨的政策、評選條件等。最后,姐姐們不但氣沒了,還一定要我在她們家里吃午飯。說起煙,我到永祥后,也開始吸起了便宜一點的煙。
作為農村走出去的孩子,我對農村、農民、農業有著特殊的感情。從“一句話、一杯酒、一支煙”開始,我努力融入他們,了解他們,幫助他們,盡我最大的能力,讓他們的致富路更加堅實,讓他們的自我發展意識更強,讓他們對黨的政策更加了解,讓他們對黨的感情更加深厚。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