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田”里話改革
一個時期以來,“土地細碎化”問題成為農地流轉的重要瓶頸,農民種地成本較高、效率較低。既不利于機械耕作,也不利于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更不利于開展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嚴重制約了現代農業的發展進程。
安徽省蒙城縣自2013年起,通過探索和推行零碎分散土地的互換并塊,實現戶均“一塊田”,有效解決了土地零碎化的難題,對于盤活土地資源,加快土地流轉,實現農民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經驗能為各地推進相關工作提供借鑒。
“多虧了鎮里搞的‘一塊田’,我家里人都放心地出去打工了。整地以后我家有4畝地都流轉出去了,每畝1年流轉費1000元,這些就夠生活了,打工掙的錢都是賺到手里的了。”談起“一塊田”,安徽省蒙城縣樂土鎮雙龍社區村民盧文軍笑得合不攏嘴。過去手里分到的是好幾塊零散分割的田,一直流轉不出去,自己耕種也不方便,經過整合后分到的一塊田終于把他解放出來了。
盧文軍口中的“一塊田”正是蒙城縣近年來為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破解農地流轉難題,積極探索和推行零碎分散土地的互換并塊,實現戶均“一塊田”。
田零散、地細碎,
難題逼出創新之舉
20世紀80年代,蒙城農村土地二輪承包時,由于要考慮每家每戶承包地遠近搭配及好地塊與差地塊的合理搭配,每一戶分到手的承包地變成了一塊塊的零碎地。“每戶承包地少的有5塊,多的得有10塊。”雙龍村總支書記柳向陽告訴記者,“耕作的時候,村民經常今天跑東頭,明天跑西頭,太折騰了。”零散化的土地不僅給村民帶來了困擾,更不利于機械化耕種和連片流轉,制約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推進。
恰逢2009年雙龍村新農村建設進入整村推進階段,雙龍新村規劃所占土地采取全村各莊土地滾動聚集的形式,在新村周邊統籌450畝規劃用地,為此雙龍村全村農戶承包經營的土地必須全部大動。許多村民提出,既然全村土地都要丈量大動,為何不把零散的小塊統一并成大塊,以方便土地流轉。
柳向陽聽了以后眼前一亮,當即組織“村兩委”開會,研究將雙龍村分散土地調整為“一塊田”的可行性。“并地”這個做法,聽起來容易,但是實施起來難度很大,牽涉到村民方方面面的利益,哪一塊協調不好都會影響村子的和諧穩定。“有的地肥,有的地瘦,重新分田的比例問題如何協調;還有1994年以前放棄土地耕種,現在又想要回分田的;再有,五保戶的田怎么給也是難題。”為此,柳向陽多次組織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對有疑慮的群眾認真解釋,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決定以1994年人口地畝為基礎,實行宅田合一,同時開荒地收歸集體。
2009年9月28日,雙龍新村胡橋莊“一塊田”試點工作圓滿完成。“其他村莊看到、聽到胡橋莊的變化,都紛紛要求趕緊給他們搞‘一塊田’。”柳向陽告訴記者。2010年,雙龍村又對柳橋、邵圩、西代三個自然莊實施了“一塊田”土地并塊工作。至2011年秋季,雙龍村11個自然莊的農戶全部實現了土地經營“一塊田”。
零散的地塊在經營、流轉和租賃過程中,越來越不適應現代農業的生產與發展,雙龍的經驗極大地激發了蒙城各地村民實施“一塊田”的勇氣,他們因地制宜,結合本村特點開始了試驗:2010年9月,楚村鎮李馬村9個村民組為解決新農村規劃建設置換土地;小辛集鄉李大塘村4個村民組為了便于耕種,陸續開展一塊田試點;2012年秋種時,立倉鎮炮臺溝村18個村民組“一塊田”改革試點成功……
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一塊田”用實踐證明了其在推進土地流轉,實現土地規模經營方面的巨大作用。2013年,蒙城縣委縣政府在總結各地經驗的基礎上,在全縣推行“一塊田”試點。目前,已合并農村土地165.76萬畝,占全縣農村土地總面積的76.60%。
一戶一塊田,
算出農村經濟發展大賬
“‘一塊田’改革有效盤活了農村耕地資源,既整合優化了農村土地資源,又為農村基礎設施、公益性事業建設提供了用地支持。”蒙城縣農委經管站站長馮懷宇告訴記者。“一塊田”減少了壟溝、水渠、生產道路等占地,對一些荒廢地、閑置地進行了整理,增加了土地面積。如該縣樂土鎮丁堂村“一塊田”試點前土地5200畝,并塊后達5980畝,增加土地780畝,增幅為15%。同時,“一塊田”使農戶土地變得相對集中,從原先塊均一畝地、少則幾分地,互換后塊均5~7畝,少數地塊突破30畝,為改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配套提供了良好條件,對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發揮著積極作用。
樂雙家庭農場里,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果樹種植區、糧食種植區、水產養殖區等功能區錯落有致地鑲嵌其中,成為蒙城市民郊游的必選之地。“我這個農場流轉了770畝地,多虧了‘一塊田’政策,少費了好多事。這要擱以前,這么多面積最少得跑上百戶簽協議,每戶的地塊還都不在一起,耗時耗力。我這也就跑了幾十戶就拿下來了,簡單多了。”樂雙家庭農場主楊國慶充分享受到了“一塊田”改革的紅利。“一塊田”減少了土地流轉協商談判量,加速了土地規模經營。截至目前,蒙城全縣流轉面積1000~5000畝的經營大戶23家;100畝以上的家庭農場已發展到300多個。
“一戶一塊田”的推行,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社會資金和工商企業投資農業生產經營。蒙城縣小辛集鄉李大塘村全村三分之二的土地已合并流轉,從事西蘭花、青刀豆、毛豆、蠶豆等十余種農產品冷凍加工貿易的精益誠食品有限公司入駐以來,產品出口歐美、日韓、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年生產能力5000噸,日吸納周邊留守婦女和老人就業400余人,人均日工資可達70元。“小塊并大塊后,土地流轉方便快捷,基礎配套設施完善,目前我們自營的基地已達4000多畝,僅去年一年支付給周邊農戶的務工工資就達600多萬元,目前正在申報省級龍頭企業。”董事長陳文芳自信滿滿。
說起“一塊田”帶來的變化,小辛集鄉李大塘村第一書記李洪軍說,推行“一塊田”前,每戶平均有四到五塊承包地,種植成本較高,投入勞動工時多,耕種、收割、灌溉等環節投入增大。實施“一塊田”后,兩季作物種植畝均節約成本30~50元。此外,土地互換整合后,越來越多的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紛紛進城務工經商,多渠道增加了農民收入。
尊民意,重規范,
政府引導不包辦
蒙城,這座安徽北部的小城,在繼牛群來當副縣長火了一把之后又一次站在了聚光燈下。10月15日,由中國農村雜志社與安徽農經學會聯合舉辦的“一塊田”座談會上,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蒙城經驗具有代表性和可推廣性,對于全國尤其是平原地區的土地流轉具有非常寶貴的借鑒意義。“一塊田”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蒙城縣委縣政府統籌協調、有序引導的必然。
不搞強行推進是底線。“我們在推進‘一塊田’試點工作中,政府只引導、不強求,只指導、不包辦。”蒙城縣農委主任韓健告訴記者,通過組織村組干部、黨員代表、群眾代表入戶談心,本著農民自愿的原則,整個改革從一開始,便讓廣大農戶清楚地知道為什么并地、怎樣并地、并地后有什么好處。對完成農地“一塊田”改革試點的村每畝獎勵10塊錢,并在現代農業、民生公益事業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激發了干部群眾參與并地的積極性。
科學制訂方案是核心。推行“一戶一塊田”政策,既沒有現成的國家政策,也沒有現成經驗可借鑒,因此尤其需要細致調研,科學規劃,少走彎路。據蒙城縣委書記車照啟介紹,蒙城縣以村民組為單位,對承包土地現狀進行摸底調查,核實承包人口、承包面積、地塊四至以及流轉情況等,逐戶登記造冊,張榜公示。在這其中,“四個結合”為順利推進改革夯實了基礎,即確定地塊等級與農田治理相結合;并塊互換流轉與宅田合一相結合;預留機動地與美好鄉村建設宅基用地、集中公用墓地等農村公益設施用地規劃相結合;落實農戶地塊與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相結合。
保證公平是關鍵。據記者了解,蒙城縣在推進“一塊田”改革之初,即在各試點村成立了由村民推薦產生的工作小組,該小組負責各戶承包土地面積的核查和地塊路網、渠道規劃。同時,組織專門力量對每塊土地進行實地丈量,登記造冊,摸清農戶承包土地面積、地塊分布及建房占地、墳地、林地、機井、道路、溝渠等情況,為并塊互換土地提供真實依據。另外,根據土地肥力、地塊位置、生產條件等,經過村民評議,確定土地等級和面積折算比例。最后,就是抽簽互換。第一輪抽順序簽,確定農戶抽簽順序;第二輪抽換地簽。按照第一輪抽簽順序,組織農戶抽換地簽,確定農戶“一塊田”的地塊面積和四至?;Q完成后,各農戶對新的互換地塊簽字認可。
嚴格審核是保障。組織監察、農委、土地、財政等部門分鄉鎮考核驗收,并將驗收結果書面報縣政府。鄉鎮負責對所轄村、組逐個進行檢查驗收,并將村組實施情況形成書面材料報送縣農委備案。為嚴把資料關,完善檔案材料,每個步驟都做好文字記錄,切實履行村民代表、經辦人、審核人、承包農戶簽字手續。實行“一戶一表、一村一冊”,形成完整檔案材料。通過統一上報鄉鎮集中備案存檔,實行檔案規范化管理,為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奠定堅實基礎。
1978年,小崗村包產到戶打響了農村改革的第一槍,分田到戶產生的裂變助推小崗村邁上現代農業快車道。30多年后的今天,離小崗村100多公里之遙的蒙城,正在依靠“小塊并大塊,一戶一塊田”產生的聚變,快步奔向現代農業強縣。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