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黨中央提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實現農業綠色發展的戰略部署。我國廣大西南丘陵山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基礎設施建設不足,農民貧困矛盾突出,怎樣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培育農業新的增長點、實現跨越式發展成為擺在當地政府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貴州省遵義市鳳岡縣積極探索,充分挖掘其自然資源及區位優勢,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培育新的主導產業,探索農業綠色生產方式,構建農業可持續發展機制,其經驗對于我國其他丘陵山區推動農業發展具有可借鑒意義。
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優勢
挖掘地理區位、生態環境、文化特色優勢。鳳岡縣位于貴州省東北部,其自然資源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地形以西南丘陵山地為主,不適宜發展大規模糧食種植。鳳岡地處大婁山南麓,烏江北岸,平均海拔720米,森林覆蓋面積66%。土地面積188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6.74萬畝。山地比重大,坡耕地多,土層薄,土壤有機質含量低,保水保肥能力差,加之地勢高低懸殊、耕地分散,規模小,不適宜大規模機械化作業。二是具有得天獨厚的茶葉生產自然條件和良好的基礎。鳳岡縣處于世界公認的北緯30度左右茶葉生產黃金緯度帶,年均氣溫15.2攝氏度,年均降雨量1200毫米,無霜期270天,適宜種植水稻、油菜、辣椒等作物,尤其適合種植茶葉。三是生態環境良好,土壤富含鋅硒元素。由于歷史上工業發展相對滯后,鳳岡縣環境未受到污染,享有中國有機食品生產示范基地、全國生態建設示范縣、全國綠化造林百佳縣、中國長壽之鄉、中國健康小城等多項殊榮。具有良好的水質土壤基礎條件,經檢測,鳳岡縣土壤中富含鋅和硒元素,土壤環境和質量可貴。四是屬于傳統紅色旅游區,有發展旅游的傳統和區位優勢。遵義是我國最重要的紅色旅游區,鳳岡名城距離遵義86公里,距離遵義新舟機場70公里,距離省會貴陽220公里,重慶334公里,擁有“三高一鐵一碼頭”通江達海的立體交通網絡,融入遵義、貴陽、重慶“123”小時經濟圈。鳳岡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生態優美、氣候宜人,適宜發展旅游業。
大力發展山地特色綠色有機農業。貴州省基于本省自然條件和特點,以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為目標,確定了發展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總體思路。鳳岡縣在全省發展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總體規劃下,基于本縣自然資源、地理區位、生態環境等基礎條件,以市場和消費需求為導向,本著充分發揮其已有生態環境優勢的思路,將發展山地特色綠色有機農業確定為農業發展的戰略方向,使綠水青山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新支點、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新動能。近幾年,鳳岡縣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布局優化調整,將綠色有機茶產業、生態草食畜牧業、休閑觀光農業確立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導產業,努力實現全縣域有機、全產業鏈有機的“雙有機”發展規劃和目標。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延長農業產業鏈條,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貴州省以湄潭縣、鳳岡縣等國家和省級農村產業融合試點為抓手,打造了10個總產值40億元以上的全產業鏈現代農業園區。鳳岡縣在綠色茶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大力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業規模水平,推動農產品加工、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等產業的發展,全縣茶園總面積50萬畝,有茶葉加工企業234家,省內外開設“鳳岡鋅硒茶”專賣店245家,設立產品銷售專柜2870個,在淘寶、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開設網店60個,茶區擁有茶莊68家。
充分發揮農業多功能作用,大力發展休閑農業旅游。鳳岡縣充分挖掘地方的自然、人文及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優勢,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提出“將茶區變成景區,將農區變成園區”的口號,全力打造田壩生態有機茶生產示范園區、太極生態養生園和瑪瑙山茶旅景區,建成“東有龍井,西有鳳岡”拉幕會場1座,修建茶海之心景區棧道56公里,建設集特色茶文化和茶藝術為一體的綜合展覽館1棟,積極開展春茶開采節、縣內旅游景區“五一”“十一”和中秋節品茗活動。茶旅景區集茶葉采摘、茶葉加工、茶藝表演和旅游購茶為一體的特色茶莊旅游、生態觀光游和休閑體驗游。鳳岡因茶脫貧農戶達到1.5萬戶,茶農人均收入比未種茶前平均增收1500~2000元,有效推動了產業精準扶貧目標的實現。
品牌化助推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逐步推進產業發展。鳳岡縣產業發展按照首先規模化、伴隨標準化、最后品牌化的實現路徑,從2003年開始,每年以3~5萬畝速度推進茶園基地建設,十幾年間茶園面積從最初不足3萬畝快速發展至50萬畝,茶葉面積、產量、產值排名均進入貴州省前列。隨著種植規模的擴大,逐步推進茶葉生產標準化,完善農業投入品使用、質量安全管理追溯檢測、生產技術規程等方面制度標準。
注重品牌規劃與建設,大力開展農產品營銷工作。一是積極包裝打造區域公共品牌。全方位積極打造“鳳岡鋅硒茶”區域公共品牌,將其成功申報為中國馳名商標,同時獲得“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獲得“貴州三大名茶”“貴州十大名茶”等稱號,2016年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中,“鳳岡鋅硒茶”品牌價值達11.86億元,全國排名第51位。二是積極開展活動營銷和參加展會博覽會,擴大品牌影響力。“鳳岡鋅硒茶”亮相2015年米蘭世博會,榮獲百年世博中國名茶金獎,累計獲得各種博覽會獎項76個(其中金獎57個,銀獎19個)。成功舉辦“貴州省首屆茶文化節”“鳳茶進中南海、人民大會堂”等活動,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國家宣傳展會,在北京開設鳳岡縣農產品品牌宣傳專展等。
大力推廣農業綠色高效生產方式
布局發展高山立體農業。鳳岡縣立足地理資源氣候條件,基于合理生態環境承載,促進共生耦合發展,努力挖掘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農業布局,創新生態循環高效生產模式。充分利用山區垂直氣候資源,實施“山頂戴帽子(種樹)、山間纏帶子(種茶)、山地種稻子(水稻)”。大力推廣林經間作模式,例如桂茶套種。既提高了森林覆蓋率、涵養水土,又充分挖掘了丘陵山區的農業生產潛力,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和畝均收益,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
大力推廣種養結合循環農業。鳳岡縣總結了許多環境友好、資源利用效率較高的農業清潔生產技術,包括茶(林、果、蔬)-沼-牛(豬)循環模式,以種定養、種養平衡;“稻+”工程,實行稻田養魚(蝦、蟹);“林草畜”結合模式,努力挖掘南方草地資源潛力。調研的朝陽茶業公司的“茶-草-沼-牛”生產模式,充分體現了以種定養、生態循環、充分挖掘南方草山草坡資源潛力的理念,公司創建之初以種植茶業為主,后為了發展綠色茶產業、獲得充足的有機肥料,在茶山的山頂建肉牛養殖場并興建沼氣工程,利用山地的地形優勢,將牛糞便進行沼氣發酵后的沼渣沼液引流灌溉茶園,沼渣生產有機肥,產生的沼氣對整個生產園區的生產生活進行供熱。近兩年開始,在茶樹下試驗牧草種植,牧草收割后飼養肉牛,有效節約了成本、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
構建統籌協調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機制
從上到下統一綠色發展的思想認識。政府在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過程中認識到,不能僅僅依靠制度規章約束和環保執法監管,更重要的是要發揮參與主體推動綠色發展的積極主動性,高度重視對企業、農戶等參與主體的綠色發展理念的宣傳教育。在鳳岡縣調研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觀念深深植入到種養農戶和相關企業的觀念中,群眾能夠充分認識到綠水青山對“三品一標”品牌建設、特色產業發展壯大、休閑農旅發展的重要作用,人民群眾對綠色發展的深刻認識是鳳岡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亮點。
努力夯實生態水土環境這個根本基礎。各級政府部門深刻認識到貴州已有的良好生態水土環境是保障農產品品質、發展綠色有機農業、提高農業附加值最根本、最重要的基礎條件。確立了以水土保護提升耕地質量為根本,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思路,全方位努力夯實這一基礎。認真落實農藥、化肥零增長行動計劃。強化農作物病蟲監測和應急防控體系建設,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開展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計劃,通過綠肥種植和秸稈還田來提高土壤有機質,耕地土壤地力綜合提高0.1個等級。強化規模化養殖場糞便的能源化、肥料化應用,充分利用山地丘陵地帶的糞便消納優勢,推廣適應當地氣候資源特點的“牛-沼-茶(果、蔬、林)”種養結合模式。目前正抓緊制定出臺促進有機肥使用和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2016年,鳳岡縣共創建106個新農村建設示范點,優先開展農民最急需、最迫切、制約農村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農戶“三改三治”及庭院硬化、垃圾收集處理、污水處理、便民設施和照明設施等。
構建統籌協調推進組織機制,形成各類主體共同參與局面。一是整合涉農部門構建統籌協調機制。調研的鳳岡縣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綜合執法改革,著力解決多部門執法問題,將市場管理局和農牧局執法隊伍進行整合。在永安鎮田壩村試點建設茶葉“五級防控”(茶葉企業和合作社為一級網絡,村民組為二級網絡,村委會為三級網絡,鄉鎮為四級網絡、縣直相關部門為五級網絡)網絡化管理架構。二是充分調動各類市場主體共同參與創建。注重發揮農戶、合作社、村集體、涉農企業等各類主體積極性,在綠色茶業、肉牛、休閑旅游等產業發展,農村垃圾處理,秸稈處理過程中都注重引入社會資本,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尤其注重發揮龍頭企業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作用。目前,鳳岡綠色茶產業擁有國家級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32家,市級龍頭企業44家。
多渠道整合涉農項目財政資金,創新金融信貸支農機制。一方面,整合農業生產相關、美麗鄉村、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新農村建設、水利、河道治理等相關涉農資金,對重點規劃鄉鎮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治理。另一方面,結合產業發展實際,將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和農作物良種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將其支持對象調整為開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實施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種植的經營主體。此外,創新金融信貸支農方式,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貴州省級層面成立了由政府、銀行共同出資成立的脫貧攻堅產業扶貧基金,撬動社會資本支持農業可持續發展。各區縣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農業擔保公司,為相關企業借貸資金提供擔保。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政策,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提高風險保障水平,積極協調保險機構,將地方特色的茶葉種植納入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范圍。
建立完善制度標準體系,實施綠色發展為導向的政策支持體系。一是建立包含生產、加工、銷售、品牌認證及使用全產業鏈的制度標準體系。生產方面,建立和完善園區農業投入品目錄和登記管理制度,出臺鳳岡縣“九制”農藥管理辦法(培訓上崗制、守法保證制、連鎖加盟制、執照管理制、市場準入制、購銷臺賬制、強化服務制、定期檢測制、農藥經營管理考核制)。加工方面有《鳳岡有機茶生產、管理與加工技術規程》《鳳岡有機茶生產、加工、銷售管理實施細則》;銷售方面出臺《鳳岡鋅硒茶專賣店門頭統一標準》,注重品牌形象的統一性和維護。品牌認證及使用方面,出臺《鳳岡鋅硒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五統一”管理辦法》《鳳岡縣鋅硒烏龍茶地方標準》《鳳岡縣鋅硒綠茶地方標準》等。二是政策支持向綠色主體大力傾斜。鳳岡縣政府明確了根據企業獲得的認證級別來確定項目扶持的力度,企業獲得政策支持力度由高到低是獲得“有機”認證、“綠色”認證、“無公害”認證的主體。
(作者單位:李冉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宋成軍 馮晶 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