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三農”發展的歷程中,2017年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一年。這一年,黨的十九大召開,提出了“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清晰勾勒出了民族復興的偉大藍圖,更從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的高度,歷史性地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莊嚴地寫入黨章總則。這再次向全社會傳遞出一個明確的信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農業農村現代化不可或缺。而“兩個全面”要得到人民的認可,要經得起歷史檢驗,必須優先解決好城鄉差距這個最大的不平衡,必須優先發展好農業農村這個最大的不充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中國“三農”發展也將開啟新征程。從盼溫飽到盼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態,從追求數量增長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站在歷史新起點上,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需要,對美麗家園的新渴望,對美麗經濟的新期待,將成為未來“三農”發展的主旋律。
從吃飽到致富
農村改革走向全面深化
推進鄉村振興,根本要靠深化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深化農村改革的重要文件:《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關于加快構建政策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意見》……這一系列文件作出了長遠性、戰略性的制度安排,農村改革的“四梁八柱”基本確立。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讓農民從吃飽到實現致富。
30多年前,發端于安徽鳳陽小崗村的“大包干”讓億萬農民吃飽了飯,但吃飽不等于致富。如今,面對國際化的市場競爭,一家一戶家庭經營的“小馬車”愈發顯得吃力。
60多歲的湖北沙洋縣三坪村村民肖家新說,以前他家9畝地分散在26個地塊,澆一次地,要用板車把5卷塑料管和3卷電線拖過去。“放棄吧,舍不得,但耕種起來太費神,勞力完全被拴在土地上。”如今,通過村組內部經營權流轉、承包權互換等形式,老肖實現了連片耕種。“26塊地調成一片田,抗旱再也不需要那么多電線和水管了,機械化生產威力大著呢。”老肖說,以往農忙時一個月才能干完的活兒現在半個月就忙完了。
在總結各地改革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黨中央、國務院2016年正式發文確立了農村承包地堅持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的“三權”分置政策。從頂層設計上規范了流轉行為,確定了流轉雙方的權責。“兩權”分離大大提高了農戶的積極性,解放了生產力;“三權”分置則進一步放活了經營權,優化了土地資源配置,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讓土地進一步迸發活力。
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始終是農村改革的主線。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明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這彰顯了中央堅定保護農民土地權益的決心,給農民吃了“定心丸”。
地的問題解決了,人的問題也不可忽視。當下農村,“70后不愿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后不提種地”已成為普遍現象。隨著經營權的放活,土地規模流轉加速,家庭農場、種糧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興起。
然而,面臨著抵御自然風險能力差、農業建設用地不足、貸款難等一系列難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依然舉步維艱,有規模無利潤,有投入難持續。山東嘉祥縣運韓村種糧大戶韓應科種了十多年糧,種地的煩惱依然不少。規模大了,糧食晾曬是一大難題。幾年前,玉米收獲后趕上下雨,每天請人翻糧透氣,最后還是出了芽,當年就損失十幾萬元。上馬一套烘干設備要投入近百萬,老韓又力不從心。去年,鎮上供銷社搞綜合改革試點,成立了紅運為農服務中心,提供烘干服務,老韓才不再為晾曬揪心。
正處在成長關鍵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亟需引導扶持。2017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政策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意見》,從財政稅收、基礎設施建設、金融信貸、保險、營銷市場、人才培養引進等方面進行了配套整合,加大了政策力度。
既要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也要支持引領普通農戶參與到農業現代化建設中來。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至關重要。2017年9月,農業部、財政部等聯合出臺《關于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指導意見》,對以農業生產托管為重點的社會化服務提供財政支持。“你在外打工掙錢,我在家替你種田”正逐漸從口號變成現實。
目前,全國家庭農場已超過87萬家,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188.8萬家,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38.6萬個(其中龍頭企業12.9萬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超過115萬個。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形成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為“誰來種地,怎么種好地”提供了答案。
盤活了地,有了能夠種好地的人,糧食生產沒有了問題。但農民致富還得糧食生產和增加收入齊頭并進。
近年來,玉米一直以國家收購為主,從2008年開始一路走高的臨儲價刺激了農民的生產熱情,農民不需要過多考慮市場行情,玉米成了穩賺不賠的“鐵桿莊稼”。這種主要依靠國家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的農民增收機制,也帶來了庫存高企、銷售不暢等挑戰,難以為繼。如何建立價格形成新機制,轉變增收方式,保障農民持續增收早已擺上決策者的案頭。
為了適應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新形勢,農業部2015年底提出“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促進玉米生產向優勢產區集中。為了不讓種糧農民吃虧,2016年,國家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實行市場定價,價補分離。
玉米價格的急轉直下,農民能否挺住?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雙城區是典型的玉米種植地區,家住雙城區西官鎮育仁村安立屯的馬海濤,去年夏天家里的50畝地種的都是玉米。到了收獲季節,玉米價格大幅度下降,由8毛一斤降到4毛一斤。“三斤苞米只能換一瓶礦泉水,這日子你說還咋過?”馬海濤犯愁了。背水一戰,去年11月,馬海濤借錢購買大棚加入了村里新成立的蔬菜合作社,種植油菜和茼蒿。“油菜一畝4000斤,賣到2塊錢一斤,茼蒿一畝2000斤,一斤賣到將近5塊,我家的油菜茼蒿各種了2畝,扣除收菜時候雇人的人工費,才兩個月,就掙了一萬多塊錢呢!”馬海濤2017年的春節有了起色。
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只是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的一個代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早在2014年就已開展。2017年度起,大豆目標價格補貼也調整為大豆生產者補貼,與玉米生產者補貼統籌銜接。收儲制度的改革倒逼了農民種植結構的調整,強化了農民的市場意識。優質優價,綠色優質的供給為農民帶來了增收新選項。
“三權”分置穩定了承包權,盤活了土地;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小農戶實現規模經營,保障了糧食生產;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適應了市場化、國際化的形勢,保護和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有利于營造優質優價的市場環境,保障農民持續增收。改革解決了“地、人、錢”的問題,夯實了農民致富的基礎。
改革不止于此。推動三產融合改革了傳統的農業模式,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給農民帶來了致富新業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賦予了農民財產性收入,讓農民實現了“分紅夢”;農村金融體系改革為農民提供了優質的金融服務,解決了貧困戶資金缺、貸款難的問題;“三補合一”的農業補貼政策調整有力拓展了農民增收空間……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每一個改革文件的出臺,都是農民邁向富裕的一級臺階。
我國改革是從農村起步的,鄉村振興也離不開改革。要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就要全面深化改革,把各項改革放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局中去統籌謀劃,滿足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從廚房廁所垃圾桶改起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落地開花
農村與城市不同,既是老百姓從事生產的地方,也是生活居住的地方,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充分認識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緊迫性、艱巨性,把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從亂丟亂放到垃圾分類,從又臟又臭到廁所革命,從焚燒秸稈到清潔能源,我國大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大力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垃圾桶,有兩個;垃圾多,分類裝;會爛的,扔右邊;不會爛,扔左邊……浙江省平湖市新倉鎮以友聯、三叉河兩個村為“試點村”率先開始探索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這樣既簡單又蘊含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知識的順口溜就在農戶中廣為流傳開來。
三叉河村的村民張友祥拿到了村里發來的毛巾和臉盆,這是村里上個月對他家生活垃圾分類正確的獎勵。自從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以來,經過不斷的宣傳發動,像張友祥這樣每個月拿到獎品的農戶越來越多,而了解了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后,老張也主動當起了志愿者向其他村民宣傳相關知識。如今在新倉鎮的農村,每家每戶都有一個一體雙桶的垃圾桶,綠顏色的桶放可堆肥(可腐爛)的垃圾,灰顏色的桶放不可堆肥(不可腐爛)的垃圾。垃圾分類投放后,垃圾收集員會對垃圾進行分類收運,可堆肥垃圾統一收集后經過發酵處理變成有機肥,廣泛用于葡萄、苗木、番薯等農作物的種植,實現垃圾資源再利用。這些原本需要付出巨額成本焚燒的垃圾,經過分類處置后,變成了可再生資源。通過大力開展城鄉垃圾亂排亂放集中排查整治行動,2016年全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率達到了60%,我國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改善。
廁所問題不是小事情,是城鄉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這項工作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具體工作來推進,努力補齊這塊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的短板。
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崇興鎮郭堿灘村的污水處理站,如今可集中處理農村廁改后每家每戶產生的糞污,廁所革命照亮了村里各家各戶。
“過去上廁所得去房后,農村也沒個路燈,晚上深一腳淺一腳的,老伴就是因為這摔了。”郭堿灘村77歲的姚永錄說起改廁的好處贊不絕口,“如今廁所就建在房里,方便得很,上完后隨手一沖,啥味也沒有。”改造前,郭堿灘村全村無一間衛生廁所。如今,有33戶農民像姚永錄一樣用上了室內水沖式廁所。
郭堿灘村是全國“廁所革命”的一個縮影。目前,“廁所革命”正逐步從景區擴展到全域、從城市擴展到農村、從數量增加到質量提升,受到廣大農民的普遍歡迎。2016年底,我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已提高到80.3%,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農村臟亂差的人居環境。
河北省邢臺縣前南峪村秸稈氣化站里,大量果樹枝經過處理,變成可供農戶做飯、取暖用的清潔燃氣。和前南峪一樣,有很多村莊每年產生大量的樹枝、秸稈無處堆放,成為村里難以解決的“煩惱”。通過秸稈氣化,不僅終結了焚燒秸稈的現象,改變了農村“家家點火、戶戶冒煙”的做飯取暖方式,而且其技術本身由于實行密閉缺氧燃燒,基本實現零污染、零排放。秸稈化身清潔燃氣、農戶住上太陽能采暖房、沼氣工程變廢為寶……農村新能源利用前景廣闊,一幅節能環保、循環利用的畫卷正在繪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通過對農村生態環境的整治,天藍了,水清了,農村美了,農民有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高聳挺拔的千年古楓已漸漸變紅,平靜如鏡的池水邊三兩游客邊贊嘆邊把美景在鏡頭中定格,不遠處民宿的主人坐在自家門口,臉上透出由衷的喜悅。浙江杭州臨安區太湖源鎮指南村——這個海拔只有500米的小山村,如今成了備受青睞的旅游旺地。
“2008年以前,村里可完全是另一番面貌。”對比今昔,村民朱文校充滿了感慨,“以前村民庭院雜亂、池水被污染,村里的收入主要靠村民上山砍樹。”經年累月的破壞,村子周邊生態漸漸惡化,村民人均不到萬元的收入也比周邊村差了一大截。村里這才意識到,生態環境才是最值得珍惜的財富。近年來,指南村著力恢復自然生態環境,僅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就投入600多萬元。“過去是砍樹為生,現在是看樹為生。來賞紅楓的游客最多時1天高達1萬多人,這帶動村里民宿火熱發展,去年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8000多元。”
從增產到增綠增效
大步邁向農業綠色發展之路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
“以前天天盼著村里的豬場搬走,河水黑臭、蒼蠅亂飛,沒想到,現在種地和日常生活卻離不開它了。”多年來,湖南省長沙縣上杉市村村民因養殖企業排污怨言不斷,常常去鎖住公司大門,最多的一次共鎖了10把大鎖。如今,不僅村里恢復了干凈整潔,而且這家公司的養殖糞污處理后還成了寶貝——村民地中的有機肥,家中的沼氣。
2017年,湖南全省上下一盤棋推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將保供給與保環境、保生態相結合,既守住生態又創造了新的生產力。今年以來,農業部及全國各級農業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戰略部署,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推進農業綠色發展這場深刻革命:啟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東北地區秸稈處理、農膜回收、以長江為重點的水生生物保護”的“五大行動”,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在1200萬畝耕地推行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堅持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統籌推進工程節水、品種節水、農藝節水等,農業用水總量穩定在3800億立方米左右。
農業資源過高的利用強度得到緩解,農業面源污染加劇趨勢得到扭轉,農業生態系統正在逐步修復。
“放魚養水”讓魚兒變成了“水質清潔工”。6月6日“全國放魚日”,浙江千島湖100余萬尾鰱、鳙和黃尾密鲴等重要經濟物種被放流。這些魚種可以清理水中的浮游生物,降低水中氮磷含量,不僅能優化提升水質,更能為漁民帶來實打實的收入。漁民程新民說:“增殖放流活動對我們漁民來說,放的不只是魚苗,更是豐收的希望。”
輪作休耕讓“疲憊”的農田“睡覺”。11月14日,江蘇常州王允村,種田大戶楊文忠正在承包的農田里播撒紫云英種子。明年春天,這片土地將變成紫云英花海。“紫云英固氮能力強,能讓板結的土地變松,保持農田的生態系統穩定。”楊文忠介紹,他種了100余畝地,約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將進行輪作休耕。
回收利用讓地膜不再是“地魔”。秋收時節,到甘肅省會寧縣德維塑業有限公司送廢舊地膜的車輛絡繹不絕。公司總經理陳德林說,廢舊地膜加工的再生顆粒一直銷路很好,在政府的支持下,企業規模逐漸擴大,廢舊地膜的收購量也越來越多。2017年,農業部在甘肅、新疆和內蒙古建設100個地膜治理示范縣,加厚地膜全面推廣使用,回收加工體系基本建立,示范縣當季地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率先實現地膜基本資源化利用。
農業,正大步邁向綠色發展之路。2017年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進一步提高,農藥使用量連續3年下降;南方水網地區生豬存欄調減已超過1600萬頭,畜禽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逐年提高,利用率已接近60%;全國秸稈還田面積達7億畝,牛羊粗飼料70%左右來源于秸稈,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2%。
農業轉方式從頂層設計到制度建設處處體現“綠色”印記。
2017年初,財政部、農業部聯合印發《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方案》,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綠色生態為導向、促進農業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農業補貼政策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2017年9月,農業部會同中組部、國家發改委等18個部門共同起草的《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正式印發,成為黨中央出臺的第一個關于農業綠色發展的文件,建立綠色農業標準體系、完善農業生態補貼制度、健全農業投入品減量使用制度等等都有了系統部署。
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農業生產力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生態農業新格局正在形成。《關于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指導意見》確定在3年內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9億畝、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2.38億畝。2017年12月,第一批40個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名單發布,浙江整省推進建設農業可持續發展示范區和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
脫離環境保護搞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離開經濟發展抓環境保護是“緣木求魚”。各地都更加清醒地認識環境治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掘金于綠,綠色發展正使現代農業產生更大效益。
一棟棟美觀的果蔬大棚藏身于青山綠水間,一泓碧水蕩漾在藍天白云下,遼寧撫順后鄧爾村的撫農綠色山莊里滿是村民們忙碌的身影,綠色無公害的果蔬大棚讓村民就近務工,成了富民強村的“綠色銀行”。設施蔬菜土地利用強度較大,在發展中保護好生態環境,壽光做足了文章,運用秸稈還田、深耕深松、火焰消毒等技術改良土壤,農業大數據監管平臺可實現全程追溯。
把“風景”變成“產業”,把“美麗”轉化成“生產力”。湖南郴州清泉鎮的萬畝玲瓏王茶葉觀光園除了茶園外,還建設民宿、農家樂等配套服務和休閑場所,茶葉采摘、手工制茶等體驗式休閑項目,清泉鎮鎮長郭洪波說:“過去游客來了看一下茶園,買了茶葉就走了,現在自種自銷、茶園務工、入股分紅、土地流轉等都將為村民帶來更多收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還農村一片綠水青山的過程中,更多綠色產業正在孕育,更多美麗經濟正在興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