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境內山地、丘陵占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依山傍海的特殊地貌造就了福建省沿海城市發達,而內陸多山地區封閉、落后、貧困的現狀。一直以來,福建省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全面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扶貧開發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截至2016年底,福建省貧困人口已由2010年的140萬降至20.44萬人。目前,全省20萬人脫貧任務已全部落實到戶到人,做到了工作早計劃、項目早實施、措施早落實,確保脫貧路上不讓一個貧困戶掉隊。
創新激勵性扶貧,讓貧困戶通過自身努力脫貧
“以前自己養蜂,不但蜂蜜的產量低,而且還經常‘跑蜂’,就是因為不了解蜜蜂的生活習性嘛。自從我加入了合作社,跟著大家一起學習養蜂,不但提高了養蜂的技術,而且蜂蜜的產量也提高了,效益也好了很多。”53歲的龍巖市新羅區白沙鎮產坑村村民詹天華,邊侍弄蜂箱邊告訴記者。
早些年因為給妻子治病花了不少錢,欠了親戚朋友幾萬元的債務,詹天華家成了村里的貧困戶。看到村里別人養蜜蜂賺了錢,為了盡快還清債務,詹天華去年開始學別人養蜂。但是往往不得要領,自己的蜜蜂不但產蜜少,而且經常出現“跑蜂”,到了年底算了下賬,不僅沒賺到錢,反而賠了不少,這讓詹天華有點兒“惱火”:“當時就想不通嘛,為什么人家都行我就不行?實在行不通就放棄算了,再想想有沒有其他賺錢的事情可以做。”
今年3月份,正當詹天華準備放棄的時候,白沙鎮主管扶貧的副鎮長劉宏輝和村支書張福城找到了他:“老詹,聽說你去年養蜂的效益不是很好。現在村里準備成立養蜂專業合作社,下一步要辦一個蜜蜂養殖培訓班,想讓你加入進來,跟大家一起學習如何養蜂,你愿不愿意?”
“本來都打算放棄了,不過家里還有10多箱蜜蜂,就抱著試一下的心理報了名。”詹天華說。讓詹天華想不到的是,周圍幾個村還有40多戶人家報了名,要入選培訓班加入合作社是要“過五關斬六將”的。通過幾輪篩選,憑著自己的一腔熱情和能吃苦的特點,鎮上和村里的扶貧干部最終給詹天華“開了個后門”,詹天華由此成為當地第一批28名蜜蜂養殖培訓班學員之一以及新羅區暖心蜂業專業合作社的正式社員。
“老詹雖然是‘走后門’進的,前期的培訓學習算是‘落后生’,但是后期的進步還是很明顯的。現在他不但自己養蜂的能力提高了,而且還給后來的學員講起了課,成了我們當地養蜂的‘土專家’。”劉宏輝笑著說。據介紹,白沙鎮為了鼓勵當地的貧困戶走養殖蜜蜂實現脫貧致富的路子,整合扶貧資金,按照每戶5箱蜜蜂,專門為“優中選優”的28戶貧困戶配置了140箱蜜蜂。
“在我們當地,一年內割蜜的季節主要有兩季,分為夏蜜和冬蜜,夏蜜主要是在7、8月份,冬蜜就是在10、11月份。”作為培訓班的主講老師,村支書張福城具有多年的養殖經驗,他告訴記者:“養殖蜜蜂有個好處,就是投資小、見效快,但是容易出現‘跑蜂’現象,像老詹家去年就是這樣,主要是因為巢脾的管理有問題。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在蜂箱里鋪一層干草,其次還要熟悉蜜蜂的生活習性。”為了讓貧困戶早日掌握養蜂的技能,張福城除了從網上下載視頻播放給學員們看,到區里的圖書館找來資料講給學員聽,還專門到市里請來專家給學員“開小灶”。
經過兩個多月的培訓學習和現場指導,學員們的養殖技能究竟有沒有提高?市場是檢驗成績的好途徑。據統計,截至目前,詹天華的25個蜂箱共割蜜400斤,每箱從去年的15斤左右提高到了近20斤,按照合作社每斤40元的價格回收,實現盈利16000元;新羅區暖心蜂業專業合作社共割蜜1800斤,賣出了50元一斤的好價格。說到這里,詹天華樂得合不攏嘴:“這養殖蜜蜂帶動我們貧困戶脫貧致富,還是蠻靠譜的。”
“因為冬蜜的市場行情好,我們下一步準備在合作社的養殖基地附近,選擇冬季開花的植物進行種植,增加蜜源樹種,讓這里的蜜蜂養殖戶進一步提高收益。”劉宏輝說。
精準扶貧,重在扶志,貴在“授人以漁”。促進扶貧與扶志相結合,激發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普遍性難題。2016年以來,龍巖市率先在新羅區開展激勵性扶貧項目試點,通過在扶貧項目支持中引入激勵機制,在項目實施效果考評中引入優勝劣汰機制,讓貧困戶通過競爭方式,選擇自己想做的、能做的、會做的產業。
“激勵性扶貧是采取公平、公正、公開的方式,讓貧困戶通過競爭方式獲取項目、資金、崗位等外在幫扶機會,增強貧困對象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并引領更多的貧困群眾通過自身努力實現脫貧致富夢。”龍巖市扶貧辦負責人楊洪先告訴記者:“我們在實施激勵性扶貧項目中,在申報條件上設立了一定門檻。首先是有自主發展創業意識和創新精神的貧困戶。其次是必須有新上或擴展生產性、經營性、服務型家庭增收項目等要求。”
經過一年多的摸索和實踐,龍巖市現已制定出激勵性扶貧4種模式:就業崗位激勵、項目合作激勵、實物幫扶競爭及扶貧資金激勵。目前,競爭性扶貧模式正在各鄉鎮推廣:大池鎮黃美村、大山村等地租賃農田,擇優承租給貧困戶用于種植花生;蘇坂鎮與養羊大戶合作,讓貧困戶競爭參與養羊;引入正大集團建立肉雞養殖基地,鼓勵貧困戶競爭性入股參與養殖……截至今年10月底,龍巖市有126個鄉鎮結合各自實際,共實施了219個激勵性產業扶貧項目,有2726戶、7765人次在其中受益。
探索生態扶貧,讓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有效銜接
“現在養殖鴨子的效益還不錯。前兩批鴨子已經賣出去了,差不多有個兩萬元收入,現在養殖的是第三批,等年底賣出去了也得有一萬元的收入吧。”38歲的三明市將樂縣萬安鎮坊頭村村民孫小紅告訴記者:“現在的工作地點離家近,平時能照顧老人和小孩子,除了平時辛苦點,跟以前在外地打工比起來,不但不會差,而且還能多掙點兒。”孫小紅家有6口人,家里的兩個孩子以前都是留給老人帶,自己和丈夫到外省打工。這兩年,老人因為身體原因已經不能像從前一樣照顧孩子,自己和丈夫在外打工一年算下來,刨了吃住等日常開銷,也攢不下幾個錢,考慮來考慮去,決定留在家里照顧家人。今年過完春節,聽說縣里引進了企業,搞養殖大棚對外出租,于是找到鎮里租起了一個大棚,租金為每年4萬元。
今年年初,將樂縣通過實施“飛地”設施農業助力脫貧工程,引進了廣東溫氏集團,通過“基地+貧困村+貧困戶”模式,在北部四鄉鎮建起了35座養殖大棚,優先出租給貧困戶。孫小紅租賃的大棚就屬于這個項目。除了上述項目外,將樂縣還立足本縣良好的森林生態資源,探索林地托管造林、村民企合辦營林公司、“公司+基地+貧困戶”苗木托管、林權抵押貸款、“金融+產業”合作營林共五種生態產業扶貧新模式,進而帶動13個貧困村和710多戶貧困戶實現每年增收310萬元,走出了一條生態產業扶貧的新路子。如今,生態產業扶貧的有效實施,讓將樂縣廣大貧困戶受益匪淺:通過落實生態公益林補償制度和管護制度,全縣83%的貧困人口每年可獲得轉移性生態補償金10余萬元,全縣97%的貧困村村集體每年監管費收入達42.4萬元。據了解,將樂縣只是三明市探索生態產業扶貧的一處縮影。
時間倒回15年前,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總書記在三明市調研時指出:“青山綠水長遠看是無價之寶,將來的價值更是無法估量。”多年來,三明市秉承這一精神,始終把生態保護放在發展的優先與突出位置。如何將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實現有效銜接?近年來,三明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積極探索一條復合型生態扶貧之路,著力破解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問題。
據介紹,三明市在生態產業扶貧實踐中主要采取了四方面舉措:一是加強生態保護建設。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全市劃定林業生態紅線1032萬畝;加快生態治理,2011-2016年全市造林綠化326萬畝,是福建省造林面積最大、質量最好的設區市。二是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市已流轉林地面積640萬畝,有30%的貧困戶從中受益。在全國首推15~30年期林權按揭貸款、林權流轉支貸寶、惠普制林業金融“福林貸”等林業金融新品種,累計林權抵押貸款105.6億元,余額42.7億元,有效解決千家萬戶林農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三是創新“公司+貧困戶”經營模式。三明市選擇23個鄉鎮,開展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培育試點工作,引導林農特別是貧困戶以轉包、出租、入股等方式實現適度規模經營,形成了家庭林場、股份林場、林業專業合作社、“公司+基地+林農”、林業托管經營等五種形式,為貧困村、貧困戶量身打造生態產業扶貧模式。四是開展生態公益林精準扶貧。落實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提高到每年每畝22元,全市730萬畝生態公益林全面落實了管護責任,通過自主報名和村委會推薦,有貧困戶728人走上護林員崗位。
除了上述舉措外,三明市還針對居住在條件惡劣偏遠自然村農戶、居住在生態環境惡劣、生態環境脆弱、不具備基本發展條件及自然災害頻發地區的農戶實施生態造福工程搬遷,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帶上感情駐村,強化山海協作對口幫扶
“常話家常、常辦家事、親如家人”。近年來,福州在全市推廣脫貧攻堅“家”字工作法,要求各級各部門要下繡花功夫,細化幫扶舉措,帶著感情去幫扶。全市6417名掛鉤幫扶責任人幫扶442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個幫扶責任人每半月至少電話聯系幫扶貧困戶1次,每月至少到貧困戶家中走訪幫扶1次,真正把貧困戶當親人,幫助貧困戶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
據統計,2015年以來,福建省從省、市、縣機關事業單位先后選派兩批共8381名干部,到黨組織軟弱渙散村和建檔立卡貧困村開展為期一年的駐村蹲點工作。
“我們堅持把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制度作為扶持貧困村發展的重要措施,不斷總結完善,10多年來從省、市、縣三級累計選派1.6萬名優秀年輕干部到貧困村和村級組織薄弱村擔任第一書記,每期3年,實施‘部門掛鉤、資金捆綁、干部駐村’工作機制,對建檔立卡貧困村全覆蓋,各級掛鉤部門共落實幫扶資金170多億元,扶持貧困村項目10萬多個,有力地改變了貧困村貧窮落后面貌,為我省新農村建設注入了強大的生機與活力。”福建省農業廳廳長黃華康說。
據介紹,近年來福建省為了扎實推進山海協作對口幫扶,確定了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進行重點幫扶,每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均有1~2名省領導掛鉤聯系,5~6個省直單位和省屬企業掛鉤幫扶,確定23個沿海經濟較發達縣(市、區)與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建立對口幫扶關系,沿海經濟較發達縣(市、區)每年落實對口幫扶資金不少于1200萬元,并組織引導山區和沿海發揮各自優勢互設山海協作共建產業園區,在項目招商、技術幫扶、產業鏈延伸、資金落實和用工幫困等方面實現“共建”,目前已建成27個山海協作共建產業園區。同時,省里還對23個重點縣財政轉移支付、用地保障、金融服務、科技創新、生態補償方面給予傾斜扶持。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