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參考報》報道,為推動脫貧攻堅工作,內蒙古自治區于2017年9月啟動全區交叉檢查。半年內,一旗縣除了要接受2次全區“大檢”,還要接受專項審計、巡視、盟市抽查3次“小檢”。某旗縣扶貧辦主任稱,另一旗檢查組來“交叉檢”時明顯帶著火藥味兒:“給你們打了低分別埋怨。”在信息不對稱、不透明的情況下,只有盡可能把對方旗縣的分數壓低,才能防范自己不被排在后幾名。
通過評比包括交叉互檢,發現先進,鞭策后進,本是促進扶貧攻堅工作的重要手段,何以在執行中就走了形,變了味?原因值得反思。交叉互查本身缺乏公正性。不像第三方評估,并無利益糾葛,中立的立場才會產生公允的評價。但互查雙方各為利益的一方,必然會打著利益一方的烙印。為了自己爭得好名次,在互查中就難免會有“鬧情緒”的情況發生。
當下重表格重形式的檢查方式,為“互查”變“互掐”提供了空間。有旗縣扶貧干部坦言,時下的測評體系多依托于檢查大量的表格是否填寫完整,側重于工作程序,不僅很難反映出當地扶貧工作的重點、優勢、可持續的脫貧措施,而且使扶貧變成了形式主義的比拼,變成了“虛功”的較量。
一些地方為在迎檢中得好印象分,想方設法做“虛功”。有旗縣干部透露,為迎接另一個旗縣來交叉檢查,全旗在培訓費、差旅費、接待費上一次就花費了20萬元,這些錢至少夠給20個貧困戶每家買頭牛了。
頻繁的檢查評比,也讓基層干部苦不堪言,貧困戶不堪重負。一些干部群眾呼吁,少一些形式主義扶貧,多一些走村串戶服務。建議少一些交叉檢查,多一些第三方評估;少一些表格評比,多一些實地暗訪。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