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黨中央著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解決“三農”問題提出的新要求。
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從城鄉居民生活現狀看,2016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倍差高達2.72,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僅為城鎮居民的36.8%,農村公共服務水平仍然不高。從區域發展看,整個東西部的差距主要是農村的差距,去年東部發達地區農民收入均高于1.7萬元,西部地區基礎較好的省均值也僅維持在1.1萬元。中西部貧困縣占到全國貧困縣的92.5%。從寧夏實際看,2016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全國的77.6%,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仍然較大,且山川不平衡,排名第一的川區縣比末位的山區縣高出近一倍,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十分突出。解決好農業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要推進單一的農業發展向農村產業綜合發展轉變。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根本。我國傳統農業主要是集中在耕地經營的、單一的、平面的農業,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產業效益不高、競爭力不強、農民靠產業增收空間窄的問題凸顯了出來。與此相生的是,農村社會出現了經濟結構單一化、農民兼業化和鄉村蕭條的趨勢。落實產業興旺的要求,就要跳出單一農業固有模式,推動農業向全產業鏈、多功能、綜合性轉變。一要推進產業鏈的縱向延伸和橫向拓展。縱向要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拉長鏈條,開展精深加工,滿足群眾個性需要。依托龍頭企業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集約化加工、品牌化營銷,形成“拳頭效應”和品牌經濟。橫向要引進互聯網技術,推進農業與旅游、生態、服務業等疊加融合,形成新動能。要通過訂單農業、入股分紅等形式建立龍頭企業和農戶契約關系,打造產業聯合體。二要充分挖掘和拓展農業的多種功能。農業兼具生態、休閑、體驗、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要順應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的新變化,支持和鼓勵農民參與農村“雙創”,建設田園綜合體、休閑農莊、農家樂等,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三要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緊扣現代農業建設需要,扶持發展農資供應、技術服務、統防統治、測土配方施肥等社會化服務組織。順應互聯網經濟發展趨勢,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建設農村物流配送服務站點,提高對農村人口就業吸納能力。
要讓深化農村改革為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釋放更多政策紅利。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是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破題之舉。當前受城鄉二元體制束縛,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從城市流向農村不太順暢。必須從頂層設計著手,引導人口、資本、技術等要素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一要完善城鄉融合發展的政策體系。加快建立土地、資金和人才資源城鄉平等交換機制和補償機制。把政府掌握的公共資源優先投向農業農村,優化增量用途。加大支農資金整合力度,把原本條塊分割的資金聚合起來,優化使用結構,提高使用效益。寧夏2016年出臺了創新財政支農政策,整合資金,改革分配方式和支持方式,建起了財政資金引導下的金融社會資本多元投入機制。二要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政策,給廣大農民吃上了“定心丸”,也穩定了新型經營主體的預期,使他們可以放心投入、擴大生產。下一步要探索完善“三權分置”的多種實現形式,通過為流轉大戶賦權、引導農戶互換地塊等措施,實現小農戶生產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三要全面激活農村各類產權。擴大農村產權確權范圍,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總結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改革經驗,擴大試點,盤活利用農村空閑土地和房屋,實現資源、資產的活化增值。
要以脫貧攻堅的過硬成效為鄉村振興夯實基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確保貧困人口如期脫貧是底線任務。目前脫貧攻堅已經進入啃硬骨頭、打硬仗的攻堅期。要堅持穩扎穩打,既不吊高胃口,也不降低標準,一步一個腳印推進脫貧攻堅。一要把產業扶貧作為穩定可持續脫貧的治本之策。引導貧困群眾立足資源稟賦,發展適宜的特色產業,夯實穩定增收的基礎。近年來,寧夏因地制宜,扶持貧困群眾發展中藥材、小雜糧、黃花菜等地方小品種和土特產,已經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支撐。二要一邊抓脫貧一邊防返貧。切實落實精準扶貧各項政策,實施金融推動、能力提升、勞務輸出、社會保障等脫貧行動和兜底政策,既保基本,更突出“造血”能力。對于已摘帽的貧困戶,要及時跟進掌握生產生活狀況,堅持“扶上馬送一程”,保持扶貧政策的連續性,推動形成穩定脫貧的內生機制。三要實行最嚴格的脫貧責任制。強化縣(區)脫貧攻堅主體責任,保持干部隊伍相對穩定,建立年度脫貧攻堅報告和督查制度,對脫貧中出現的形式主義、弄虛作假等問題嚴肅問責,確保脫貧工作務實、脫貧過程扎實、脫貧結果真實。
要促進農村生態建設由表及里、由物及人。過去講村容整潔,更多強調被動整治。生態宜居強調從生態文明觀的高度重視和保護農村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階段農村生態建設還存在重面上整治、輕長效治理,重硬件投入、輕內涵建設“兩重兩輕”問題,亟待扭轉。一要建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機制。堅持先規劃、后實施,先建機制、后建工程,加大對農村環境保護的投入,加強農村污水、垃圾處理等環保設施建設。有條件的地區逐步建立農村保潔員隊伍,探索財政和村集體補貼、農戶付費、社會資本參與的農村環境整治投入運營機制。二要把保護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農業生產全過程。加快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制定和完善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完善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多元補貼制度,強化對農業水土環境修復治理和監測,建設環境友好和資源節約型農業。三要推動農村生態文化建設。深入開展生態宜居村莊創建,倡導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等“生態細胞”建設,逐步扮靚扮綠農村環境。充分利用廣播、新媒體等平臺,開展生態文明知識和環保法律法規宣傳教育,營造互學互助、比學趕超氛圍,引導農民追求科學、健康、文明、低碳的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
要推動鄉村治理由重過程向重過程和重結果兼顧轉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鄉村社會由相對封閉的靜態轉型到流動加劇的動態,農業生產方式日益變革,農村社會結構日益分化,農民思想觀念日益多元,給鄉村治理帶來了新的矛盾和挑戰。治理有效涵蓋了過去管理民主的要求,強調了由管到治的治理思維,提出了追求農村社會穩定結果的更高要求。一要重視培養新生力量。結合返鄉創業和農村新業態培育,把致富帶頭人、新型經營主體等“能人”培養成鄉村治理的骨干力量,通過他們創辦的各類經濟和社會組織把農民凝聚起來,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始終讓農民融入先進群體。寧夏在鄉村推行黨組織帶頭人和致富帶頭人“兩個帶頭人”工程,通過黨組織引導,把各類精英引流到農村,使他們成為帶動群眾發展產業的“火車頭”;立足致富帶頭人在群眾中具有一定威望的實際,通過思想和組織培養,將他們中的優秀分子吸納到村“兩委”當中,切實建強基層組織。二要推進民風建設。抓好黨員等重點人群的示范引導和道德楷模的榜樣宣傳,以點帶面,培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與鄉村振興相適應的優良家風、文明鄉風和新鄉賢文化。用核心價值觀武裝教育農民。三要強化村民自治。做實村民代表會議制度,發揮好村“兩委”、村監會作用,引導農民依法參與村民自治和其他社會管理活動。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