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所在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教授 朱啟臻 字號:【

  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的方針,把鄉風文明作為其重要內容。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重提鄉風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鄉風文明是鄉村建設的長期任務,不是短期內可以完成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內容,也是難點所在,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長期以來,由于鄉村建設存在重經濟發展,輕文化建設的傾向,鄉風文明建設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以至出現經濟發展而道德滑坡的現象。一些地方村落共同體解體,德孝文化和誠信文化削弱,守望相助傳統消失。鄰里矛盾突出,干群關系緊張,鄉村增加了不和諧的音符,各種矛盾的積累甚至成為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因此,建設鄉風文明既是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社會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鄉風文明不僅反映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和實現強國夢的重要條件。鄉風文明建設不能通過急功近利的運動方式來完成,也不可能通過搞涂脂抹粉的形式主義來實現。而是要把傳統優秀文化和現代文化融為一體,潛移默化地滲透到鄉村生產和社會生活方式中,并轉變成人們的自覺行動,內化為人們的信仰和習慣。這就需要把鄉風文明作為一個系統工程長期堅持。

  其次,鄉風文明對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以及生活富裕的鄉村發生著重要影響,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鄉風文明建設要滲透到鄉村建設的各個方面,是鄉村建設的靈魂所在。鄉風文明與鄉村產業互為因果、相互促進。產業興旺是鄉風文明的物質前提,鄉風文明既為產業興旺提供保障,同時也是產業興旺的重要資源。文明鄉風賦予農業和農產品以鄉村文化內涵,可以提高農產品文化品牌,實現農業、文化、旅游的融合,成為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民生活富裕的重要途徑。鄉風文明與生態宜居的關系是顯然的,生態宜居需要生態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做保障,環境友好型的生產方式、低碳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態信仰和習慣,都是實現生態宜居的重要條件。文明鄉風與鄉村治理的關系更為密切,有效的鄉村治理,就是建設文明鄉風的過程。充分利用文明鄉風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如家風、家訓、村規民約、道德示范等,有助于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的治理體系,提高鄉村治理的有效性。

  其三,鄉風文明在中國進入新時代以后具有了全新的內涵。一是新時代的鄉風文明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鄉風文明建設正是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中形成時代特色。鄉風文明不僅要傳承優秀的家風、村風,繼承和發揚尊老愛幼、鄰里互助、誠實守信等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也包含了“五位一體”和“五大發展理念”等文明鄉風建設的新內容。二是新時代的鄉風文明要實現鄉村文化與城市文化的融合。不僅要體現鄉村傳統民俗、風俗等鄉村文化,也要讓農民在原有村莊肌理上享受現代城市文明。三是新時代的文明鄉風建設要體現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融合。文化自信,首先要體現在對鄉村文化的自信,中國鄉村是文化寶庫,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文明理念,中國的文明鄉風建設在吸納世界文明成果的同時也要對世界文明作出中國貢獻。

  正因如此,文明鄉風建設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要充分認識鄉村的價值。用工業文明理念看待鄉村,很難體會到鄉村存在的意義,甚至得出鄉村必然被城市所取代的結論。當我們換個角度,用生態文明視角審視鄉村時,就會發現鄉村具有城市不可替代的價值,這些價值表現在生產、生態、生活、社會、文化與教育等各個方面。鄉村生產包括農業生產、庭院經濟、鄉村手工業和鄉村休閑、旅游業等,是實現產業融合最有效的平臺。鄉村具有十分典型的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巧妙利用自然的特征。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的愈演愈烈更凸顯出鄉村生態價值的重要性。田園風光、詩意山水、與自然生命和諧相處的鄉村生活,越來越成為一種難得的稀缺資源。有機生活的興起,低碳生活、慢生活理念的傳播以及人們對健康新理念的追求,都要求人們重新認識鄉村生活特點,在城鄉互動中,幫助人們打造積極、文明、和諧、健康的生活方式。鄉村是一個天然的教化空間,從對村民行為的引導、規訓的角度來講,教化是既向人們正面灌輸道理,又注意結合日常活動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達事明理,其效果要比單純的宣傳說教深刻而有效。傳統村落的教化價值對于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構建和諧社會具有積極作用。鄉村是鄉村整體價值表達的完整空間,把鄉風文明建設融入鄉村建設的方方面面,鄉風文明建設才能發揮應有作用,鄉村振興才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充分認識鄉村作為文化載體的重要性。任何文化都需要一定的物質形式承載,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鄉村作為文化載體體現在鄉村形態、民居格局、標志建筑、風俗習慣、制度安排、民間信仰等諸多方面,而且形成了鄉村文化的有機整體和鄉風文明體系,鄉村文化不僅表現在山水風情自成一體,特色院落、村落、農田相得益彰,形成的獨特村落田園綜合體,更主要地表現在鄉村所具有的信仰、道德、習俗,村落所形成的品質和性格。鄉村就像是一座文化的寶庫,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人們的一舉一動,都被賦予了深刻的文化意義和鄉土情懷。農業文化在鄉村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歷史悠久的農業文化傳統,至今仍然是農民生計保證和鄉村和諧發展的重要基礎;農業文化隨著自然條件變化、社會經濟發展與技術進步,能因時因地進行結構與功能的調整,充分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存智慧;農業文化不僅包括一般意義上的鄉土知識和地方技術,還包括那些由特定自然環境、村落和農田構成的村落景觀,以及獨特的農業生物資源與生物多樣性。豐富的農業文化在食品保障、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科學研究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應該說,中國傳統農業文化對于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鄉風文明建設要在尊重原有鄉村文化體系的基礎上吸納現代文化,而不是離開原有文化基礎另搞一套。更不能以破壞鄉村文化載體為代價。

  第三,充分認識鄉風文明建設的綜合性與發展性特點。鄉風文明的綜合性特點首先表現為內容上的綜合,既有物質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涉及諸如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民間信仰、制度乃至涵蓋婚喪嫁娶在內的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其次,鄉風文明建設表現在途徑和方法上的綜合,這些方法與途徑包括宣傳、教育、示范、規范建設、政策引導以及鄉村建筑格局、公共空間、公共服務、組織制度、鄉規民約等都是影響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因素。鄉風文明建設在于營造一個鄉風文明存在傳承和不斷發揚光大的空間。在這個空間環境下,農業生產經驗與技術交流、熟人社會的交往規則、節日民俗慶典的儀式象征作用、地方性知識的無可替代、民間傳統手工藝的技藝和經驗、現代生活理念和科學技術的應用等,都在村落這個空間下得以生存和發展,并使鄉村社會的價值觀念系統得以維系。鄉風文明還必須尊重其發展性特點,社會發展了、環境變化了,鄉風文明的內容與形式也會與時俱進。因此,鄉風文明是一個由諸多要素構成的完整有機體系,鄉風文明建設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決定了鄉風文明建設的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

責任編輯:張璟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