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六盤水市是以煤炭為主的資源型城市,屬于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四個縣區有3個國定、1個省定貧困縣。長期以來,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十分突出,農業生產條件差、農村基礎設施欠賬大、農民脫貧增收難,2013年之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高達3:1以上。面對貧窮落后,2014年,六盤水市在全面總結盤縣普古鄉娘娘山、水城縣米籮鎮等基層改革經驗的基礎上,率先在全市開展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
資源變資產,就是對自然資源性資產和經營性資產的使用權評估折價,入股到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按股分紅,獲得股權收益,變“死資源”為“活資產”,實現資源資產化、資產股份化。目前全市共有167.98萬畝承包地、40.69萬畝集體土地、14.31萬畝集體林地、4244.69萬平方米水域水面、8.66萬平方米房屋、2.66萬畝集體草地入股經營主體。
資金變股金,就是把各級財政投入到農村的發展、扶持類資金(補貼類、救濟類、應急類資金除外),在不改變資金使用性質和用途的前提下,量化折股為村集體或農民持有的股金;或者是村集體、經營主體、農民將自有資金通過合同或者協議方式,入股發展產業,按股分紅,獲得收益。全市共整合資金76.18億元參與“三變”改革,其中,財政資金8億元、農戶自有資金5.09億元、村集體自有資金1.31億元、政府投融資公司資金23.8億元,其他企業資金7.65億元,合作社資金11.29億元,家庭農場資金2.72億元,金融資金16.31億元。
農民變股東,就是引導和鼓勵農民自愿將個人的資源、資產、資金、技術等,入股到合作社、企業、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成為股權投資人和股東,參與經營主體收益分紅。全市共有50.14萬戶農戶入股經營主體成為股東,入股受益農民165.33萬人,占全市農村人口254.34萬人的65%。
六盤水“三變”改革特點
政府主導搭臺。一是搭政策臺。準確把握政策界限,牽頭組織對農村集體土地、林地、水域等各種資源進行確權登記、資產評估。制定“三變”改革的指導意見、行動方案、合同文本等規范性配套文件,明確“三變”改革10個步驟30個環節,扎實推進合同書、股權證、分紅單“三個到戶”,組織律師、公證員團隊,幫助農民完善法律手續。二是搭產業運營“平臺”。一方面,以政府投融資平臺為引領,鼓勵投融資公司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好;另一方面,按照壯大一批、引進一批、新建一批的思路,積極引入社會工商企業創新創業或引導成立合作社,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農戶參與發展產業。全市共有198個企業、877個合作社、61個家庭農場參與“三變”改革,成為向農民分紅的主要貢獻主體。三是搭鄉村治理平臺。強化鄉村治理和社會管理,組建72個聯村黨委,把人居環境聯治、矛盾糾紛聯處等村規民約,寫入農民參股合同書條款或產業合作社章程,作為入股分紅的重要依據。
確定依托的優勢產業。六盤水市根據生物資源豐富、地貌奇特、氣候涼爽的山地資源稟賦,將本地獼猴桃、刺梨、茶葉等特色農業和山地旅游業作為發展的主導產業。如,水城縣采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經營主體,成功打造“中國醉美百里獼猴桃谷”。最大程度挖掘“涼都”資源優勢,打造旅游產業。如,盤縣竹海鎮依托萬畝竹海的生態優勢,大力發展延伸竹產業鏈,整合2.8萬畝集體竹林入股涼都竹海旅游公司,建設竹韻旅游度假村。根據依托的產業不同,“三變”已由“+特色農業”“+鄉村旅游”等,衍生為“+特色城鎮”“+文化產業”等12種模式。
引導各類資本參與。一是改變財政資金的傳統投入模式,以村集體或農民名義量化入股參與農村產業發展。二是引導一批煤炭、房地產等本地工商企業轉型轉產投資農業。全市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9家中,由煤炭和房地產企業轉型而來的就有20家。三是撬動金融資金。創新推出“特惠貸”“脫貧貸”“三變貸”等信貸產品,讓農戶特別是貧困戶通過信貸資金參與項目建設,獲得保息分紅和收益分紅。2014年以來,共有農戶“特惠貸”資金14.99億元參與“三變”。政府牽頭設立由各金融機構參與的涼都“三變”扶貧產業基金,規模400億元,專項用于支持“三變”扶貧產業項目,目前已完成16個項目共56.87億元的資金投放。
設計合理收益分配機制。允許村集體和村民以土地、資金、技術等多種方式量化入股,股權要素已發展到土地股、房屋股、勞務股、管理股、自然風光股、技術股等“十二股”形態。同時合理安排股權結構,建立保底分紅、收益分紅、務工收入“三重收益”分配機制,讓村集體和廣大農民充分享受農村改革發展紅利。如,水城縣米籮鎮獼猴桃基地的一位農民王順友,每年收入中,除每畝土地經營權入股固定分紅600元外,獼猴桃掛果后還可獲得較高的收益分紅,其經營負責基地的一個管理網格,每年還有5萬元以上務工收入。
改革的制度“紅利”
六盤水農村“三變”改革成效突出,盤活了農村資源,壯大了農村集體,解決了農業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作為一項關系廣大農村與農民利益的政策與機制,“三變”改革關鍵是重構了農業產業體系、經營體系和生產體系,特別是為持久增加農民收入、城鄉協調共享發展提供了有效制度保障,是中國特色農村產權制度安排的重大創新。這是改革最突出的制度“紅利”。
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的重構提升。貴州農村“三變”改革是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組織方式、利益分配模式的有機組合,解決了“誰來種地”、“怎樣種地”和經濟效益問題。一是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初步形成。現代標準化、規模化特色農業種植由無到有,農業生產、加工、流通一體化快速發展,產業鏈拉長,價值鏈提升。農業功能不斷拓展,創意農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呈現良好發展勢頭。二是農業資源產出效率大幅提升。農村“三變”改革后,新的農機農藝、良種良法得到有效推廣應用,積極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推進全產業鏈生產、加工、流通各環節的標準化,農村土地、人工等要素產出效率明顯提升。水城縣紅心獼猴桃基地專門邀請大學教授等技術專家指導生產,獼猴桃售價已達25元/斤,而且供不應求。農民收益每畝分紅每五年提升一個臺階,由第一個五年的零分紅逐步提高到第四個五年的1900元/年。三是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更加穩固。建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各地存在多種方式途徑。與簡單的公司+農戶、土地流轉、土地托管等方式比較,通過“三變”改革把農村農民與現代經營主體結為利益共同體,這種新型組織經營方式中各方關系更為緊密,抵御政策風險、市場風險的能力明顯增強。
農村集體所有制實現形式的有效突破。同樣是所有權,農村資源資產集體所有權沒有國家所有權那樣完整。村集體成員共同擁有土地、荒山或者企業,是該集體成員按份擁有,還是該集體所在社區共有?農村土地等資源的集體所有權不能買賣,在市場經濟中其價值如何體現?法律均沒有明確規定。“三變”改革初步回答了農村集體所有制中“成員怎樣擁有”、“價值如何衡量”等基本問題。通過將農村土地、房屋、荒山、自然風光等折價入股有關產業,實現農村資產集體成員按份擁有;通過參與股權分紅,創造性地賦予集體所有農村資源資產的發展權,體現了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集體資源的要素價值。繼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承包地“三權分置”后,“三變”改革是中國特色農村產權制度的進一步創新。
農民收入持續增加的制度保障。實施“三變”改革后,六盤水市農民收入明顯增加。2016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267元,增長9.9%,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26.65萬戶74.65萬入股農民分紅總額達7.47億元,戶均分紅2805元、人均分紅1000元。
從歷史經驗看,農民收入增加需要相應制度安排。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收入增長曾經歷過幾個快慢交替的階段,增長較快的階段都有重要制度政策出臺。20世紀80年代初期,農民收入超常規增長,主要得益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1991-1996年,農民收入較快增長,主要得益于大幅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和鄉鎮企業的普遍繁榮。2004年至今,中央每年研究下發一號文件,相繼出臺三補貼兩減免、最低收購價、土地流轉、就業務工等多項惠農政策,農民收入進入穩步增長時期。近幾年,盡管農民收入增速持續高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縮小,目前城鄉居民收入比已由2009年的3.33降至2016年的2.72,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高于1978年的2.57。農民收入四部分構成中,家庭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缺乏快速增長的后勁,農民收入中來自農業的比重正在明顯下降,農民務工工資性收入低位徘徊,向農民轉移性支付已接近入世承諾的8.5%“黃箱”支持水平,新時期增加農民收入迫切需要新的制度安排。
我們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城市和農村實現同步小康,關鍵是農民收入能夠盡快明顯增加。農民樸素的美好生活向往就是過上城市般的生活。六盤水市順應廣大農村干部群眾發展愿望,從農村“三變”破題,著力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為各地尋找農村改革切入點、持續實現農民增收、推動城鄉一體化提供了較好借鑒。
做好“三變”改革的金融支持
目前農村發展與城市正快速融合,金融服務對象、內容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農業銀行作為涉農重要金融機構,做好農村“三變”改革的金融支持,對履行“三農”金融職責、推進國家戰略、培育自身業務優勢均具有重要意義。
切實做強縣域產業鏈金融服務。產業化、組織化已是目前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征。越來越多的村集體、農民以及農村土地等主體要素正參與產業大循環,科技進步、現代管理技術正在提高其共享水平。農村產業鏈是今后涉農金融機構服務的重要方向。近年來個別產業鏈金融出現風險,不是產業鏈金融自身問題,而是產品與服務設計不到位。應根據農村改革發展需要進一步深化產業鏈金融服務。一是加強農村產業跟蹤研究,按不同行業組建專門團隊,定期分析行業動態與產業鏈構成,準確把握上下游利益聯結機制及各環節風險點。二是改變融資服務視角與方式,授信、風控等充分考慮產業全程及上下游狀況,發揮產業鏈聯合增信功能,提升金融全產業鏈滲透率。三是積極探索銀政、銀擔、銀保等多方合作,提高站位,超前謀劃,把想做的業務做成,盡可能提供使三農客戶比較滿意的信貸模式和差異化服務方案。
大力推進農村產權改革金融產品創新。隨著農村產業融合和城鎮化不斷推進,土地將是未來農村最重要資產,以土地為核心的農村產權改革市場前景廣闊。要圍繞農村產權改革,積極創新有關金融產品。農戶層面,探索以農民的土地、房屋等參股權、股紅受益權等為抵押,或者以第三方擔保形式,創新農戶“三變”貸產品,支持農民入股農村產業。村集體層面,目前全國村集體賬面資產已達3.1萬億元(村均500萬元以上),且逐年增加。探索以村集體固定資產或者資產收益為抵押的信貸產品,支持村集體壯大發展。積極配合各級政府修訂有關法律法規,培育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創造推進產權改革和金融創新的政策環境。
充分發揮大型商業銀行的綜合經營優勢。目前農村經濟的產業化、園區化,與大型商業銀行的綜合經營特點高度契合。要抓住國家推進“三區三園一體”、農村產權改革等的發展機遇,進一步提升商業銀行綜合服務能力。一是強化“一站式”金融服務。向農村經濟新型經營主體,積極研究提供信貸、基金、租賃、保險、支付、電商服務等綜合性金融服務方案,“一站式”解決企業或產業園區的金融需求。依托大行金融科技優勢,創新各類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豐富三農融資、支付結算、互聯網金融平臺服務內容,滿足客戶金融需求。二是改進績效考核辦法。以集團合成為導向,改進績效考核辦法。細化量化考核指標,強化金融綜合服務方案與產品的考核,逐步提高交叉營銷考核比重。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銀行三農政策與業務創新部)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