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湖南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大廚房”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呂運濤 字號:【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正成為備受世界矚目的“中國戰略”,今年,湖南省農委乘著這一東風,先后3次組織幾十家企業赴香港、澳門開展農業“走出去”系列推介展銷活動,湖南優質農產品從“養在深山人未識”變成粵港澳客商“搶手貨”。湖南農業,在積極對接國家戰略、落實省委“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中,將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大廚房”作為首選定位,擼起袖子、撲下身子,在“五子登科”上下足“繡花”功夫,一步一個腳印地把農業創新開放工作推向前。

  選好“路子”

  挖掘湖湘特色農副產品“金礦”

  湖南的區位、交通優勢決定了湖南農業的市場優先定位,必須要選好“路子”。一是選準對接點。市場定位需要根據當地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選擇適應“粵港澳大灣區”市場需求的,同時適合湖南農業發展的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切實定好方位,把資源優勢、特色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作為世界新型“大灣區”城市群,湖南人口超過1億,人均耕地面積小于0.8畝,農產品供應外援性很強,加上湖南農產品銷售的“南向”傳統,雙方產銷對接、優勢互補非常明顯;二是選準親近點。作為改革開放以來湖南勞動力的輸入地,廣東這9個城市,恰恰是湖南人創業就業集中區,有著完全相同的生活習慣,農產品的親近度很高;三是選準需求點。作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專業服務聚集區,對生態環境、衛生條件有更高的要求,對主食產業化、食材產業化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值,這就要求及時調整市場定位、品種結構、技術模式以及深加工產品的主攻方向,在適銷對路上下功夫,加大品牌培育和宣傳力度,挖掘好湖湘特色農副產品這個“金礦”,適應“粵港澳大灣區”市場新需求。

  種好“園子”

  在兩個“高端”下功夫

  運用好湖湘自然資源稟賦,種植好湖南的“菜園子”、培育好湖南的“果盤子”。山清水秀的湖南,自古就有“九州糧倉”的美譽,具有優越的種植優質農產品的自然條件,水稻、生豬、柑橘、油料、茶葉、蔬菜、淡水產品等產量長期位居全國前列。湘蓮、黃花菜、湘西黃牛、寧鄉花豬、臨武鴨等全國獨領風騷。在與港澳商家、客戶的交流中,大家感到,湖南“園子”的基礎相當厚實。下一步關鍵應在兩個“高端”下功夫:一是注重轉向高端供給。近年來,湖南大力發展“三品一標”生產,到2017年上半年,湖南省通過認證的綠色食品已發展到1182個、有機食品166個、無公害農產品達1632個,地理標志產品44個。鼓勵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瞄準高端市場,在品質、品相、品牌上使勁,消除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減少低端供給,增加高端供給。品質不優,就更換品種;口感不好,就提升檔次;上市不暢,就反季競爭;農殘超標,就綠色防控。二是注重瞄準高端人群。“大灣區”也是高端人才聚集區。為滿足“大灣區”高端人群的生活需求,應構建農產品質量可追溯系統,通過生產現場攝像頭、傳感控制器等設備,從育苗、生長、管理、收貨、加工、包裝等各個環節實施全過程監控、溯源。同時,針對不同客戶群體,建立微店有機商城,通過會員制,實行線上和線下直營店兩條渠道供應,最大限度地方便高端人群的高品質需求。

  把好“尺子”

  嚴把農產品質量標準

  用“國際標準”這把“尺子”,來丈量湖南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優劣。特別是用香港《食物內除害劑殘余規例》這個最嚴格的“尺子”,來規范湖南農產品的生產與加工,從源頭上管理、用高標準要求,以提高湖南省出口農產品合格率。去年,第一期“湖南省農產品質量檢測技術暨農藥監管赴港學習交流班”結束后,學員分赴全省14個市州,加強農產品質量標準推廣應用,特別注重扶持供港農產品生產基地。嚴格按照香港農產品質量標準,強化源頭把關、生產過程把關,指導農產品生產基地科學選藥、科學用藥,嚴禁使用高毒高風險農藥,大力實施農藥零增長行動,著力推廣生物農藥、物理防治。檢測技術人員走進基地,走進田間,點對點、手把手地指導,堅守標準,不通融、不護短。下一步,一方面將進一步強化農藥市場監管。另一方面將進一步強化農殘檢驗檢測。發揮省、市、縣三級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機構協同作戰的優勢,從源頭抓起,分級把關,為各級領導決策提供精準數據。對嚴重違法違規行為予以曝光。

  掌好“勺子”

  從“菜園子”向“大廚房”轉型

  著力發展食材加工業,促進“菜園子”向“大廚房”的轉型升級。從全國來看,主食加工業起步較晚,工業化主食占消費總量還不到20%,遠低于發達國家60%的水平,龐大的市場需求,缺位的生產供應,對“粵港澳大灣區”來講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空間,誰能搶抓機遇,誰就能贏得未來10年的市場份額。“粵港澳大灣區”人口密集、流動人口頻繁,對食材的需求旺盛。從目前湖南省供粵港澳的農產品結構來看,仍停留在初級加工階段。真正“高大上”的深加工產品不多,農產品附加值不高。湖南擁有涉農企業5.6萬多家,其中農產品加工企業4.8萬多家,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649家,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比重已達到2.1:1。這些都是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的有利因素,湖南應當在掌好“勺子”上出硬招。一是掌好精深加工的“勺子”。常德匯美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對朝鮮薊進行深度加工、系列開發,已研制出以護肝為主要功能特點的朝鮮薊終端產品,形成了朝鮮薊罐頭、保健膠囊、高纖維餅干、功能飲料、洋薊素提取物等10多項科研成果,將朝鮮薊的綜合利用率由過去的10%提高到85%。二是掌好主食加工的“勺子”。湖南應在大米、小麥、雜糧加工上用力,積極推進“主食產業化”,利用現代科技成果改造和提升傳統主食產業。三是掌好特色產品加工的“勺子”。在澳門,南粵集團負責人說,澳門是個既吃火鍋,也吃辣椒的地方,組織好特色半成品及凈菜加工,不失為妙招。比如,烹調好湖南的瀏陽蒸菜、常德缽子菜、新化菜、嘉禾菜等特色佳肴;加工好唐人神香腸、臨武鴨、東安雞、攸縣香干、華容芥菜等特色產品,從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上推進,使之逐步成為“大灣區”消費者的超市多選產品。

  幫好“廚子”

  培育和引進各類人才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大廚房”,關鍵在人才,勝券也在人才。湖南省推出的“芙蓉人才計劃”,目的在于全面育才、引才、聚才,打造人才“洼地”,實現各個領域人才的噴發和涌流。作為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的“大廚房”,重中之重就是要培育和引進好各類“廚子”。一是要培育和引進高精尖“廚子”。構建起“大廚房”的科研團隊,培育農產品加工創新的領軍人才。在農產品加工企業中,建立專業的營養師隊伍,讓產品更加符合“大灣區”消費者的營養健康需要。同時,政府和企業應聯手成立主食加工技術科研基地,著力滿足“大灣區”消費者不斷升級的需求。二是要培育和引進一批企業家人才。“大廚房”需要管理支撐,需要資金投入,應不拘一格培育和引進一批具有無私奉獻和責任擔當的企業家才俊。三是要培育和引進一批高技能的“廚子”。應在“芙蓉人才計劃”中,增添“農業藍領計劃”,培養一大批“湖湘農業工匠”。四是要營造全社會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圍。特別是重視重用重獎農業人才的良好氛圍,千方百計培育“廚子”,幫好“廚子”,為農業人才提供創新創業的廣闊舞臺和成才高地。

  選好“路子”是定位,種好“園子”是基礎,把好“尺子”是根本,掌好“勺子”是核心,幫好“廚子”是關鍵,五者相輔相成,互為根基,相互給力。“粵港澳大灣區”是CEPA的升級版,是開放創新的核心區。湖南農業只有主動無縫對接,才能贏得區域間互補性結合帶來的共同利益,打造出現代農業開放創新先導區。

  (作者系湖南省農藥檢定所所長、省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