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灣鄉李家灣村坐落在桑干河畔,這里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國稅局駐村扶貧工作隊生活工作的地方,陽光照耀在桑干河上,一場熱火朝天的扶貧攻堅戰正在進行。
“干事的熱乎勁把俺們的心都捂暖了”
“有段水渠壞了,我們得趕緊組織人去修,不能誤了鄉親們澆地。”扶貧隊成員劉黎明有些著急地說。為此,負責全局績效考核的他,休息日連續兩天加班到晚上11點多,把工作任務朝前趕,然后與組長李曉峰、隊員張成富趕往距宣化城120多里的李家灣村。彎彎曲曲進山路,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谷,增加了許多難以預料的風險,他們小心駕駛著車輛。
“扶貧工作隊扶的不光是生活上的貧,還扶起了鄉親們的心。”李家灣村村干部感慨地說,去年,他們第一次來到俺村,就挨家挨戶進行走訪,和鄉親們坐在一起嘮生活、嘮家常,嘮拔窮根的辦法,小本子上記滿了俺村的情況和老百姓的愿望,干事的熱乎勁把俺們的心都捂暖了。
“原來我們娘倆種了幾畝玉米,一年到頭也收不了幾個錢。自從兒子得了腸癌做手術花了不少錢,還借了外債,俺家就成了有名的貧困戶。”村民杜啟印的老娘向扶貧隊傾訴自家的難處。針對因病返貧的困難戶,國稅局扶貧隊一方面送來米面油和救濟款,一方面幫助其申請到五保戶,每月可領到360元的低保收入。扶貧就要扶到底、扶到根上,不但要讓貧困戶解決眼前的生活困難,而且要幫助他們找到致富的門路,不但要在物質上扶貧,而且也要在精神上扶貧。為此,扶貧隊籌資為老杜家安裝了戶戶通有線網,并想著在其身體恢復好的情況下,幫助建立一個豆腐坊,通過自身的努力,摘掉貧困的帽子,過上富足的日子。“國稅局扶貧隊的人多次來到俺家,問這問那,把俺家的情況都記在本子上了,說要給貧困戶建立精準扶貧檔案,幫助俺把窮根拔了,把好日子種下。”
建起大榛子樹試驗田
溫暖的陽光灑在桑干河畔300多株平歐榛子樹上,一叢叢榛子樹葉給河谷帶來了盎然生機。宣化區國稅局扶貧隊隊長李曉峰帶著隊員和村民們正為這希望的田野澆水。
李家灣村是個典型的山村,這里山高路陡,土地貧瘠,生產方式落后。近年來,年輕的都出外打工了,村里就剩下60來口老弱病殘。怎么樣才能脫貧,讓窮山村變富變美,扶貧隊從農家院到山旮旯走了個遍。老人們說,過去村里的坡地上種著好多核桃、杏樹、棗樹及香椿樹,后來人們懶得管、只管砍,留出地來種玉米,啥省事種啥,結果山里的景壞了,掙錢的地方少了,日子越過越窮。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懶。隊長李曉峰一方面帶著隊員走家串戶,給村里的老老少少“打”脫貧致富的“興奮劑”,把大家的心勁鼓動起來。一方面多次前往地方政府、張家口農科院,跑資金、跑項目,引來優良的經濟作物品種大榛子樹,在桑干河畔種了5畝試驗田。
“剛種的時候,許多村民都來了,挖坑、澆水、培土,干得特別來勁,看著一棵棵綠油油的樹苗,心寬的合不攏嘴。”扶貧隊隊員劉黎明說。榛子樹3年就可以掛果,經濟價值大,成林后可以給李家灣村帶來可觀的收入。為保證扶貧項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扶貧隊與鄉親們精心呵護這些落戶山鄉的“孩子”。
通過發展和改進生產方式,改變生活狀態,找回失去的信心和干勁,這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
“農家樂”樂了農民家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位于桑干河大峽谷一側的李家灣山勢陡峭而險峻,獨特的自然風光與濃厚的文化底蘊融為一體,為旅游業的發展創造了前提條件。山不轉水轉,換個角度看山村,國稅局扶貧隊看到了李家灣發展旅游的優勢。“我們把扶貧與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除了在桑干河兩岸種植能觀賞、能增加收入的經濟作物之外,動員有條件的村民開辦‘農家樂’,為游客提供吃、住、玩一條龍服務。”
“窮山村開旅館,瞎鬧咧。”上了年紀的村民滿臉疑問。“俺可不能讓血汗錢打了水漂,還是等等看吧。”一些村民對開發旅游掙錢心里沒底,總覺得不如種莊稼踏實。李曉峰、劉黎明知道,要讓老百姓信得過,就得扎下根來,把扶貧的旗子扛起來,把富民的事情干起來。他們針對留守的村民文化偏低、年齡偏大、脫貧信心偏弱的問題,發動十幾名老黨員當好脫貧致富的帶頭人。在村里建起了黨員活動文化站,定期組織大家學習交流,讓基層黨支部強起來,成為李家灣脫貧致富的紅色引擎。為把旅游產業做大,扶貧工作隊配合鄉政府內引外聯,把李家灣的一山一水推介到北京、石家莊及周邊城鎮,讓來這里投資、旅游的客商越來越多。吃吃地道的農家飯,睡睡古樸的大火炕,看看奔流的桑干河,游人們說,這兒的飯香、水甜、連空氣都是甜的。幾個農戶看到開辦“農家樂”真的能賺錢,越干越有勁頭。
(作者單位: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國稅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