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高向秋的春天
盡管黑龍江海倫的黑土地還沒完全褪去冬的痕跡,乍暖還寒的天氣并沒有阻擋住高向秋邁向春天的步伐。記者在向秋農民蔬菜專業合作社的育苗溫室里見到了著一身春裝的高向秋,她身后上萬株柔嫩的幼苗正吐出新綠。高向秋向記者介紹:“這座育苗溫室是新建的,去年冬天市里面支援了120萬元才建起來的。當時是計劃用去年的收益建棚,但對方延遲了交付貨款時間,真的非常著急,因為人能等,但是育苗不能等,我就去找了市領導說明情況。本來以為領導不會把我的事放在心上,沒想到兩天之后就拿到了錢,這才趕上了今年3月9號下種,沒耽誤這一季的生產。”對于政府支持的感謝,高向秋說她表達不出來,但記者能從她的話語中體會到一份真切的感激之情。
看著眼前生機勃勃的幼苗,回憶起過去,高向秋十分感慨:2003年青椒銷路不暢,她把自家種的3.5畝青椒拉到山東。本想碰碰運氣,沒想到因為青椒品質好,一下就被山東的企業選中,全部收購了。當時整個海興村的青椒地也就二三十坰,由于品質好而且找到了銷路,青椒種植規模也就由少到多慢慢發展起來。直到2012年成立向秋農民蔬菜專業合作社時,高向秋的青椒種植規模已經達到了800畝,周邊五個鄉鎮的青椒種植規模也隨之擴大到1萬畝,種植品種由單一品種變為大青椒、甜椒、尖椒和麻椒四個品種。以合作社成立為新起點,5年間,合作社青椒的種植規模已迅速從建立時的800畝發展成了2017年的7000畝。受到合作社的帶動,周圍的海興鄉、祥富鄉、共榮鄉、風山鄉和福興鄉5個鄉鎮的青椒種植規模也迅猛發展至5萬畝。
一路走來,高向秋在不斷擴展青椒種植面積的同時,也沒忘了拓展市場和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去年政府的120萬元支持資金為今年的順利生產奠定了基礎,受到鼓舞后,今年高向秋又申請了政府的2000萬元貼息貸款項目。對于這筆數額龐大的貸款用在哪兒,高向秋早有打算,她準備投資1000萬元引進一條加工速凍生產線,以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建設一個5萬噸容量的冷庫和8000平方米的保鮮庫,以突破青椒儲存時間短的障礙,不僅銷往山東、大連、沈陽、北京等北方市場,還要走向更遠的南方市場。
對于放款,高向秋毫無顧慮:“前兩天和我們一起簽約的中際合作社,他們貸款已經下來了,下一個就輪到我了。”對于如何還款,高向秋也早做了考慮:“去年基地種植青椒面積7000畝,畝產5噸;五鄉鎮種植面積5萬畝,畝產3.5噸。按平均畝產算,去年青椒產量一共是19.95萬噸,再加上青椒價格比較穩定,預計今年收入不會少于去年。所以在還款方面,我是沒什么壓力的。”
青椒種植產業越做越強,高向秋在實現自己價值的同時也沒有忘記鄉里鄉親。青椒從篩土、下種、移冷棚到最后采摘收獲都需要大量的人工,用工高峰時每天能有300多人同時工作。對此,高向秋很自豪:“我提供的工作大部分都不是體力活,勞動強度不大,摘辣椒之類的活,60歲的老人來都能干,去年一個普通用工能從合作社支3萬多工資。”
一粒種子,經歷播種、育苗、灌溉、施肥后,迎來收獲。高向秋也在經歷艱難起步、坎坷經歷、新的發展中收獲了人生。這,是海倫的春天,是高向秋的春天,也是黑龍江結構調整中一個新興產業的春天。
北菜南銷大布局
哈爾濱雙城區的福旭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同樣在經歷著新的產業發展。南福旭理事長介紹,2014年合作社成立之初玉米種植面積是5085畝,到2016年面積調減到3000畝,加上補貼后每畝還損失150~200元。另一方面,合作社2015年開始試種菇娘,2016年種植的570畝菇娘的收益能補上玉米的一半損失。2017年計劃把菇娘種植規模擴大到1500畝,其中600畝已經簽了訂單,另外900畝自銷。“菇娘不愁賣,合作社的地頭臨著哈前公路,到了采摘季節,哈爾濱市區過來的貨車會直接來基地收。”
哈爾濱雙城菇娘在生長期和種植規模上都有優勢,采摘期從7月中到10月初,比內蒙古長大半個月,冷棚育苗、集中連片種植、成熟的噴灌技術和管理體系使得菇娘產量大、分布集中,能夠吸引更多采購商。“合作社今年打算申請政府貼息貸款,新建冷庫用于菇娘的保鮮、儲存,還打算引進現代化生產設備,對菇娘進行深加工,把鮮菇娘加工成飲料和罐頭,獲得更大的產品附加值。”如今的福旭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已經把重心從玉米種植完全轉移到發展菇娘產業上,合作社的承包地上也已經豎起了“雙城區菇娘標準化生產基地”的大牌子。
“雙城區調減玉米后發展什么?我們確定了4個梯隊,分別是增長點、生長點、潛力點和活力點,形成金字塔型發展結構。”黑龍江哈爾濱雙城農業局局長李廣賢介紹,“菇娘、香瓜、小米等地理保護標志產品是增長點,目標是打造成‘雙城名片’,花生、白菜等一批擁有一定產業基礎的蔬菜是生長點,有一定可挖掘空間的是潛力點,立足每個村鎮,形成一屯一點、一村一社、一鎮一聯合,是保證發展延續性的活力點。”
事實上,黑龍江的北菜南銷更是一次全省的布局。2016年6月黑龍江省召開北菜南銷研討會,討論調減玉米后增加高效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帶動農業發展的問題。2016年10月,黑龍江省農委組織專家分4組奔赴山東、北京、浙江、河北、河南、上海等地,走訪批發市場,咨詢經紀人、蔬菜經銷商等,針對蔬菜的市場價格、需求變化和冷涼地區發展外銷蔬菜的經驗做法等問題開展調研,為北菜南銷新模式開拓思路。
今年2月,黑龍江省發布了7號文件《關于扶持標準化綠色蔬菜生產基地建設的意見》,提出“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和豐富市場有效供給為目標,堅持區域布局、重點突出、三產融合、綠色發展,打造一批生產標準高、產品質量好、產業鏈條長、增收效益好的標準化‘北菜南銷蔬菜生產基地’”的指導思想,以及“開拓南方夏秋市場,堅持露地和設施蔬菜同步推進,豐富蔬菜品種,大力發展綠色和有機蔬菜,完善蔬菜冷鏈物流設施建設,發展全產業鏈經濟”的發展定位。力爭到2020年,全省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500萬畝,比2016年翻一番,蔬菜年外銷量達到500萬噸,菜農戶均年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打造出一批標準化蔬菜生產基地縣(含農場)。
“政策對千畝以上的蔬菜基地在道路、水、電等方面進行了扶持,對100畝以上的棚室蔬菜按平米補貼,分別是溫室每平米補40元,大棚每平米補10元。對蔬菜的金融貸款實行省財政全額貼息,要求各基地縣拿出2000萬的擔保資金給省擔保公司,由擔保公司給法人擔保,和銀行簽訂協議,現在已經有一些縣把2000萬存到共管賬戶里。”黑龍江省農委經濟作物處馬云橋告訴記者。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命題下,黑龍江在全省展開了北菜南銷的大布局行動,一個個合作社走在轉型的路上,一個個新的蔬菜產業正在由點及面地形成,新興的農業經營主體競相搭上政策紅利的列車,讓這片黑土地煥發出新的生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