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錢存到“神仙銀行”,既能治病保平安,得到“神仙”保佑發大財,還能獲得高息回報,山東省臨朐縣辛寨鎮南流村村民付某某開設的“神仙銀行”騙局歷時8年才被揭穿,1300萬非法集資款難以追討,被拖欠本息數年的受害者幡然醒悟,原來冒充尼姑的付某某侍奉的兩屋子神像只是她斂財的障眼法。
此前,還有數額巨大的農村非法集資案件暴發:深圳“惠卡世紀”推出的面向農村的互聯網金融服務拳頭產品“農村寶”,吸引廣大農民投資,廣東、北京、江蘇等10多個省市的3萬多名投資者被騙3億多元;河南浩宸投資擔保有限公司在河南西平縣招聘40多名農民做業務員,在全縣4000多戶農民手中攬走資金近2億元……
一邊是農民對財產性收入日益增強的訴求,另一邊是農村頻出的非法集資新花樣。農民防范意識弱、投資渠道單一客觀存在,恐怕性質惡劣的高利貸詐騙背后是更為深廣的社會背景和更為復雜的金融生態。農村非法集資案往往通過熟人關系向外擴散,斂財者要么披著“能人”外衣,要么籠絡當地能人,借著農產品種植、畜牧養殖、商品房買賣、商鋪租賃、養生、養老、醫療、保健等名義,包裝其外在的合理性。正規金融機構對農村過于“惜貸”的現狀成為催生非法高利貸的土壤,地方政府對非法集資活動有責無權,使得農村非法集資往往缺乏及早干預,在監管的灰色地帶中危害被成倍放大,致使一些村民因此致貧返貧。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嚴厲打擊農村非法集資和金融詐騙,積極推動農村金融立法”,對向農村蔓延的非法集資問題敲響警鐘。剛剛召開的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法律政策宣傳座談會也指出非法集資呈現“下鄉進村”趨勢和隱蔽性增強的問題。筆者認為除了用政策給隱患圍籬笆,更重要的是盡快推動農村金融生態的重建,拉長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短板。一些地區試點推行的農村資金互助組織,就是將民間“抬錢”的灰色地帶納入監管地帶的做法,用農民的錢辦農民的事,“堅持社員制、封閉性原則,不吸儲放貸,不支付固定回報,不對外投資,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紅線為監管提供了必要依據。盡管《處置非法集資條例》尚未出臺,有責無權、依據不足、手段缺乏等突出問題尚未解決,地方政府仍要積極作為,將工作重心前置到防范風險、培育合法借貸主體的環節,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拿出一社一策、一村一約的具體方案。同時,對非法集資的監管中加強部門間的聯動,確定牽頭部門和協調部門,制定綜合“藥方”以實現有效防范和打擊。
農村形勢日新月異,基層工作需緊密結合實際,盡早為農民補上金融投資課。尤其要加大對農村能人的聯絡和把控,防止他們成為非法集資率先發力的火力點,堵住非法集資的下鄉路。同時,加大對非法集資典型案件、表現形式和手段的宣傳力度,提高普通農戶對風險的識別能力,拓寬監督和維權渠道,引導農戶自發預警、主動維權。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