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按照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的總體安排部署,包頭市在集中選派下鄉駐村干部的基礎上,由市委組織部、市委農工部、市扶貧辦聯合選派181名優秀機關企事業黨員干部赴181個貧困村、邊境村、三類村、重點村擔任嘎查村第一書記,著力幫助基層加強黨的組織建設、推動精準扶貧、服務農村發展、提升治理水平。一年多來,在各級黨委高度重視下,第一書記扎根基層、融入群眾、主動作為、率先垂范,辦了大量實事好事,駐村工作取得了明顯實效,受到了干部群眾廣泛認可和高度評價,為全市農村牧區改革發展注入了新風正氣。
摸實情 打基礎 促服務
找準駐村工作切入點
盡快進入角色,摸清群眾需求。第一書記初來乍到,很多人以前都沒有接觸過農村工作,如何順利開展工作,完成身份的轉變,是駐村干部們首先面臨的問題。為確保駐村工作有的放矢,第一書記對嘎查村里的自然情況、民情民意、人口分布、資源資產、土地土壤、產業布局等進行詳細了解并建立工作臺賬,切實做到心中有數。他們走田間入地頭上炕頭,與群眾面對面交流、心貼心溝通,村情村貌村史了然于胸,說起來頭頭是道。
達茂旗巴音花鎮開林河村的劉寶生從到崗第一天起就開展了入戶摸底工作,經過一個月的細致走訪,對全村78戶179人的情況如數家珍。固陽縣下濕壕鎮后腦包村候玉瀚對全村7家企業、4家農業合作社進行調查走訪,對各企業、合作社的經營項目、人員情況、營收狀況等信息進行了全面了解。他掌握到受經濟整體下行影響,包鋼等大型企業減產、調整結構導致駐村企業停產、務工農民失業、服務企業職工的收入減少等實際困難,這為扶貧攻堅工作標明了重點,指明了方向。
據初步統計,全市第一書記駐村期間共入戶走訪40752戶133532人,他們把汗水、腳印和真情留在了每一戶嘎查村民的家中,記錄下了每一個嘎查村的詳細情況,真實了解了農村牧區的社情民意,為駐村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發揮下派單位優勢,融入群眾解決困難。第一書記都是原單位優中選優的業務骨干,駐村以來,依托原單位資源優勢,充分發揮自身作用,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一些涉及群眾的鄰里矛盾、老人就醫、小孩上學的日常問題在第一書記的協調組織下均得到了有效解決,架起了服務群眾的連心橋。
固陽縣下濕壕鎮下濕壕村第一書記張成良,組織包頭醫學院專家先后兩次給當地500多村民進行義診,50多人得到及時救治,聯系包頭醫學院為下濕壕小幫郎村患病村民武云狗捐款2000元。固陽縣西斗鋪鎮劉偉壕村張歡通過協調其任職的包頭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為多名貧困學生減免了學雜費共計6.2萬元。東河區沙爾沁鎮小巴拉蓋村王永波組織舉辦了村里的消夏文化節,邀請一中的師生為小巴拉蓋村民奉獻了精彩的文藝節目,一中的老師還將各類與農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政策、法規錄制成了宣傳錄音在村里廣播宣傳,傳播了黨的方針政策。
2016年春節期間,各旗縣區的第一書記普遍開展對任職嘎查村的貧困戶、五保戶、孤寡老人、生活困難黨員、有突出貢獻的黨員進行慰問,僅第一書記單項慰問弱勢人群、老弱黨員1500余人,進一步加大了黨組織的關懷力度。
以市委、市政府和派出單位堅強有力支持為后盾,第一書記在接受群眾觀念的同時,也發揮單位優勢、職業特長,從群眾的所需所盼做起,深入群眾、了解群眾、服務群眾,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感受群眾的苦與樂、急與難,逐漸受到了群眾的肯定,為開展駐村工作開了一個好頭。
抓組織 帶隊伍 聚人心
打造黨建工作橋頭堡
完善村級議事決策機制,強化村級事務管理。按照基層黨建嚴在經常的要求,第一書記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為契機,嚴格執行“三會一課”制度,定期組織黨員研究協商嘎查村內重大事務,召集黨員群眾學習適宜本地發展的先進農牧業科學技術。達茂旗第一書記規范嘎查村級事務民主管理工作,同時堅持黨務村務財務公開,擴大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2015年,達茂旗在第一書記的領導下先后召開嘎查村黨員會議132次、黨課10次,民主決議通過了30條各類決策,有力推動了黨組織領導下的充滿活力的村級民主協商,調動了廣大黨員群眾參與村級民主事務的積極性,強化了組織建設。
完善黨建工作制度,加強黨員教育。支部強不強,書記是關鍵,黨員是根本,制度是保障。各任職書記結合嘎查村內實際情況,不斷完善黨組織活動制度、定期開展黨員述職、評議,加強黨組織生活會、提升黨員的黨性意識,加強了基層黨組織的核心領導力。達茂旗巴音敖包蘇木巴音花嘎查第一書記明星,組織嘎查兩委班子成員、支部黨員學習習近平同志重要講話精神和嘎查村“星級管理”政策,定期利用遠程教育組織播放黨員電教片,教育黨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組織嘎查黨員前往龍梅玉榮紅色愛國教育基地、百靈廟抗日武裝暴動教育基地、達茂旗博物館等地進行學習,提升了黨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建強活動陣地,完善辦公設施。辦公活動場所作為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服務群眾的平臺,是黨組織議事決策、管理村級事務的陣地,第一書記從加強黨員活動室建設入手,打造嘎查村黨支部堅強戰斗堡壘。張偉所在的九原區麻池鎮韓五村,2014年被鎮黨委評定為“三類黨支部”。按照市委組織部規范化建設的統一要求,組織村黨支部懸掛上墻“韓五村組織機構圖”“黨員風采”“自治區萬名干部下鄉駐村推進‘四個全面’重點工作落實”等十一塊大牌匾和“黨支部書記抓黨建工作責任清單”“村委會小微權利清單”等牌匾。協助村黨支部聯系制作并懸掛了“三委會”牌匾,按要求樹起國旗、懸掛黨旗,黨組織活動陣地的政治功能不斷完善。
第一書記在基層黨建工作中踐行使命、主動作為,帶動基層黨員抓學習、抓管理、促發展,建強完善基層黨組織陣地,作用發揮在一線,模范體現在前沿,強化了黨在農村牧區工作中的政治引領帶動作用。
抓經濟 促發展 搞產業
找準扶貧工作的落腳點
精準定位、對口扶貧。想要扶貧,首先要找準貧困的對象、貧困的原因。昆區卜爾漢圖鎮新光六村左??频热司褪峭ㄟ^逐戶摸底、建檔備案,掌握任職村貧困戶的詳細情況,利用當地養殖大戶、農業合作社結成一對一幫扶,從思想上、認識上調動貧困群眾積極性、主動性。東河區沙爾沁鎮小巴拉蓋村王永波組織本村經營小作坊做豆腐的柳瑞師傅、做粉條的趙紅霞成功進入包頭市國際會展中心舉辦的首屆2016春節年貨展銷會,為他們省去租攤位費14000元,不僅使小巴拉蓋村豆腐出了名,而且有了銷路,為推動手工特色食品產業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領帶動作用。
發掘潛力,招商引資。針對嘎查村集體經濟普遍薄弱等情況,第一書記積極發揮優勢,在挖掘村級資源稟賦優勢的基礎上,大力招商引資,搞活集體經濟。達茂旗石寶鎮古碌碡村周永生利用自身工作優勢,多方聯系,拉來50余萬元的幫扶資金,一手扶植起了村營榨油坊項目,通過先“輸血”后“造血”的方式帶動任職村群眾發展脫貧主導產業。
解放思想,技術先行。按照“扶貧先扶智,扶智先扶技”的思路,大力推動科技興農。青山區興勝鎮羊山窯子武學寧按照“培訓一人、脫貧一戶、帶動一批、覆蓋一片”的目標,聯系包頭市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動物疫病防疫專業李玉娟副教授,為村民進行特種家禽養殖的培訓,并帶領村民實地考察外地的先進養殖基地,轉變了村民的舊有觀念,教會了實用技術。固陽縣金山鎮舊城村王玥,專門邀請市農研所、果研所等專家專技為村集體發展把脈會診,邀請武漢農業專家到村內實地考察研討,出謀劃策。她提出了發展甲魚養殖產業的脫貧規劃,協調包頭市委組織部、包商銀行和包頭市扶貧辦三家單位為舊城村幫扶140萬資金建成10棟高標準水產養殖大棚。針對這一項目,許多村民表示了不理解:“咱們固陽十年九旱,全縣連個大水泊都沒有,咋能養了甲魚呢?”王玥拿著資料、照片、訂貨單給村民挨家算賬,“咱固陽地下水質配合野生黃芪當飼料養殖甲魚正合適。一尾甲魚苗30元,成熟后可賣80~120元,一棟大棚1500尾,養四個月即可上市,純利潤就在5萬元以上……”經過王書記的細心勸說,很多農戶都動了心,點了頭。
經過全市第一書記的努力,各嘎查村加深了對政策的理解落實,增強了發展信心,明確了發展路子,確定了主導產業,拓寬了資金流入渠道,精準扶貧工作初見成效。
創新村 展新顏 促新貌
繪就農村幸福新畫卷
駐村第一書記作為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重要力量,著力推進“十個全覆蓋”工程、改善農牧民精神面貌,把基礎建設和文化發展結合起來,讓農村環境美起來,讓民心聚起來,讓農牧民精神文化生活豐富起來。
依托“十個全覆蓋”,筑建美麗鄉村。“十個全覆蓋”工程作為全自治區惠及民生、提升農牧民幸福指數的重大舉措,第一書記主動參與入戶摸查、政策宣傳、舊房拆除、新村規劃等各項工作中,極大改善了農村牧區基礎服務設施,實現了農村牧區面貌的根本性改變。從房屋丈量、拆遷,到工程建設,再到村容、村貌整理,第一書記凡事親力親為,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很多同志放棄節假日休息時間,發揮“5+2”“白+黑”精神,用行動贏得了群眾認可。固陽縣懷朔鎮白靈淖村的蘇震巖在村莊改造升級攻堅期間,不分晝夜工作在一線,2015年國慶長假一天未休,在11月初零下20多度雪天里帶著村委干部及工人頂風冒雪工作,實現了拆舊土房203戶,改造危房174戶,街巷硬化1公里,種植各類花卉2萬株,種植灌木6000株,新建公廁2個,安裝路燈29盞,購置垃圾箱25個,圓滿完成了“十個全覆蓋”工作,受到了村民的認可。
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維護農牧區和諧穩定。第一書記到任以來,不斷規范健全各嘎查村村務監督委員會,完善嘎查村黨組織領導下的嘎查村民自治機制,促進嘎查村級事務公平、公正、公開。一方面加強干部教育培訓,提高嘎查村干部的依法辦事能力,杜絕優親厚友、暗箱操作等損害群眾利益的現象。另一方面,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了解他們的實際困難,對于合理訴求盡全力解決,對于存在偏見和誤會的群眾,認真做好思想解釋和信訪維穩工作,以真心暖人心,引導他們利用合理途徑維權。東河區河東鎮二里半村任力民書記,為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解決在當地,把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配合村支兩委會建立村矛盾糾紛排查值班值守制度,每日由專人負責,一年里調解糾紛59起,組成了第一道維護社會穩定的堅固防線,切實維護了村民合法權益,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豐富農牧民文化生活。隨著錢包越來越鼓,農牧民的精神面貌與文化品位有了新的追求和提升,第一書記從村文化活動中心、村民文化活動室的建設和組織領導入手,不斷滿足群眾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
高新區南壕村書記王宏宇帶領群眾充分利用新建的活動室、籃球場、乒乓球室,組建起了嘎查村樂隊、舞蹈隊、運動隊。每天晚上,在文化活動室內外聚集了大量的村民,吹、拉、彈、唱、舞蹈、下棋、繪畫、打球等,各類文體活動應有盡有,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東河區沙爾沁鎮東園村在第一書記白家琛的組織下派出20多人的舞蹈隊到沙三村表演“十個全覆蓋”為主題的《扇子舞》,10多人的樂隊與演員到公積板村表演了二人臺,與區文體局聯合承辦了“全覆蓋杯”沙爾沁鎮象棋大賽。
在第一書記的帶領下,鄉村文明新風在全市的嘎查村悄然興起,村村建起文化室,戶戶門前有綠地,跳舞、打球的多了,賭博滋事的少了,讀書看報的多了,封建迷信的少了,孝老敬親、相互關愛的多了,無理取鬧、越級上訪的少了,一幅幅和諧美麗的農村牧區新景觀展現在人們面前。
(本刊綜合整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