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勤生1953年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民家庭,60多年人生歲月中,有57年生活工作在農村。對農村基層,他始終有一份難以割舍的情懷。2012年9月,從副處級崗位“退居二線”后,正趕上江蘇省泰州市委選派第一書記,徐勤生第一個報了名,到高港區口岸街道徐莊村擔任第一書記。在他帶領下,徐莊村逐漸從一個薄弱村轉身為先進村,從一個空殼村發展成富裕村,成為了“江蘇省生態村”“江蘇省水美鄉村”。在村期間,徐勤生與鄉親們打成一片,做到了“臉熟、路熟、地熟、人熟”,連鄉親們養的狗見了他都直搖尾巴,被群眾親切地稱為“‘狗不叫’的第一書記”。先后獲得江蘇省“最美人物之優秀共產黨員”、江蘇省優秀黨務工作者等榮譽,榮登“江蘇好人榜”“中國好人榜”。
咬定一個目標,將空殼村建成富裕村
剛到徐莊時,村里窮得叮當響,各種問題一大堆,集體年收入只有3萬多元,負債卻高達近400萬元。群眾對徐勤生的質疑聲超過了歡迎聲,“他來當書記,能讓我們富起來嗎?”“機關下來掛職的,走個過場就罷了。”聽到這些話,徐勤生心里很不好受。從那天起,他就下定決心,必須要干好工作,做出樣子!
扶貧攻堅,一刻都耽誤不得。當時,村民們反映最強烈的是道路問題,狹窄的土路導致大型農機具無法通行,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說干就干,村里擠一點、村民集一點、外面籌一點,加上“化緣”得來的400多萬元,終于籌齊了資金。修路勞動時,徐勤生帶頭參加,一次不小心摔倒,膝蓋和大腿都腫了起來。雖然至今走路都受影響,但是每當走在那一條條縱橫成網、通達各戶的水泥路上時,徐勤生的心中滿是踏實和高興。
村里1600多畝耕地,大都高低不平,不少已經拋荒。徐勤生和村組干部反復研究,決定下大力氣平整修復。他常常天不亮就帶著村組干部下地干活,經常一天忙十幾個小時,中飯就在田頭解決。為發揮農田的最大效益,村里成立了植保農機專業合作社,推廣“統一供種、統一育苗、統一機插、統一供水、統一治蟲”農田托管“五統一”模式,托管后的水稻產量與以前相比足足提高了兩成?,F在,徐莊90%的耕地已經集中流轉,建成了4個家庭農場。一名老黨員高興地說:“以前土地撂荒沒人管,現在成了掙錢的香餑餑。”
農田改造小有成果后,徐勤生又把目光轉到興建標準廠房上。通過多方籌集資金,新建5200多平方米標準廠房,出租給本村能人搞工業生產。每有企業入駐,徐勤生都出面和企業主協商,招工用人優先使用本村村民,原材料優先購買本村可供產品。一系列舉措,既增加了集體經濟收入,又解決了徐莊村民的就業。2015年底,徐莊村集體年經營性收入達到了560多萬元。
情暖一方百姓,把貧困戶當成自家人
既讓集體富,又讓村民富,才是真的富。多年的機關工作經歷,徐勤生積累了一定的人脈資源。他利用這些人脈關系,為村民們廣泛尋求創業門路和就業崗位,把他們引上了致富之路,到2015年底,徐莊村民的人均純收入已達2.5萬元,一些以前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家庭,現在越來越寬裕了。徐勤生還四處“求人”籌資,累計為村集體爭取資金4500多萬元,除還清全部債務外,剩余資金全部用于村級公共事業。任職三年時間,徐勤生帶著黨員干部安裝LED路燈160盞,在村主干道兩旁新建1.2米寬的綠化帶,撤壩建橋11座,新鋪設硬質道路30多公里,安裝24個治安監控探頭,新建560平方米徐莊文化禮堂,2015年演出戲曲、文娛節目99場,每場都有400多名村民觀看。
小康路上,不能讓一名鄉親掉隊。對重點困難戶,徐勤生積極幫助他們跑有關部門,爭取政策支持。村里有2名每周都做血液透析的病人,他多次為他們到民政、社保部門和醫院尋求救助,爭取優惠政策。村里的2個貧困戶一直住在危房里,徐勤生了解情況后,立即著手籌集資金幫助他們改造翻建。任職以來,村里慰問貧困戶及大病救助就投入了60多萬元,徐勤生和家人也先后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