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南位于甘陜川三省交界地帶,屬典型的山區農業大市,也是甘肅貧困面最大、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隴南的最大特點是“好生態+欠發達”,隴南豐富優質的農特產品走不出大山,賣不上好價錢。近年來,隴南順應“互聯網+”的發展大勢,把電子商務與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結合起來,把優勢資源與外部市場有效對接起來,極大地暢通了農產品銷售渠道,有效解決了農產品“賣難”問題,初步探索出了貧困地區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隴南模式”。目前,全市共開辦網店9600多家、微店5000多家,實現農產品銷售總額45億多元。
強化推動力,破解電商發展“四難題”
隴南注重運用政府“有形之手”推動電商工作,加強組織領導,明確發展目標,出臺系列扶持政策,強化財政金融支撐,著力破解電商發展“四大難題”,走出了一條不同于東部發達地區完全依靠市場自我發育的農產品電商“逆襲”之路。一是破解思想觀念落后的難題。發展電子商務,一開始許多干部感到很茫然,群眾更是很漠然,覺得離自己太遙遠。隴南召開各個層次的會議學習討論發達地區發展電商的經驗,采取考察學習、示范帶動、現身說法等方法,轉變干部觀念,并組織駐村工作隊、包村干部、大學生村官等進村入戶開展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打開廣大干部群眾的思想開關,讓他們參與到農產品電商發展中來。二是破解交通瓶頸制約的難題。隴南交通發展相對滯后,農特產品難以運出,直接影響著電商效果。對此,隴南聚焦偏遠山區特別是特困片區,三年硬化通村公路10000多公里,全市行政村公路通暢率達到95%以上。目前,隴南正在利用國開行中長期貸款融資100億元,一攬子解決所有貧困村的基礎設施“短板”問題。三是破解貧困群眾無網可用的難題。隴南加快鄉村網絡建設,實現了全市鄉鎮4G網絡全覆蓋、試點貧困村寬帶網絡全覆蓋,同時積極實施“寬帶進村流量補助工程”,解決了群眾無法上網和上不起網的問題。四是破解電商人才短缺的難題。隴南籌建了西北首家電商學校——隴南電商職業技術學院,并依托學院、市內外電商培訓機構及電商龍頭企業,累計培訓13萬人次,其中培訓的困難家庭1000名“兩后生”中有600多人開辦了網店。同時對群眾開展農業實用技術、網貨生產加工及網絡宣傳營銷等知識技能培訓,促進“網吧變網店,網民變網商”。
協作合力,創建電商保障體系
開展農產品電商,必須建立強大的銷售平臺、快捷的供貨平臺和成熟的物流體系,更離不開網上共同“吆喝”。隴南充分發揮各部門、各行業的協同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創建了支撐電商發展的“四大平臺”。一是著力建設網絡銷售平臺。隴南與淘寶、天貓等國內營銷平臺主動溝通合作,西北首個地市級淘寶地方館“特色中國——隴南館”建成運營,阿里巴巴村淘分別在武都、成縣落地;同時,隴南自建了“農村市集”“螞蟻市集”等電商平臺,建成了電子商務孵化園、創業園和產業園。二是積極建設網絡供貨平臺。為了提供優質可靠的網貨,隴南在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的同時,注重從源頭上下功夫,著力開展特色農產品提質增效年活動,發展核桃、花椒、油橄欖、中藥材、茶葉、蘋果等傳統優勢產業,引導更多的群眾發展市場銷路好土蜂蜜、小雜糧、刺繡等特色富民產品,積極建設供貨平臺并對接網民需求開發網貨,目前共建成供貨平臺83個,開發適銷網貨產品1129種。三是加快建設物流體系。采取政府補助的方式加快農村物流設施建設,整合發展各類物流企業227家、快遞服務站786個、村郵站1200個,基本建成了“縣區有物流園、鄉鎮有快遞服務站、村有代辦點”的物流快遞服務體系。四是扎實建設宣傳營銷矩陣。運用由2690個政務微博、561個政務微信、183家政務網站和眾多個人微博、微信組成的“微媒矩陣”,宣傳叫賣隴南的油橄欖、核桃、蜂蜜等農產品,培育形成了一批網銷品牌。
激發新活力,打造電商扶貧品牌
隴南是特困地區,脫貧工作是農業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具體實踐中隴南探索建立了五種電商精準帶動模式,培育形成了電商扶貧品牌。一是電商網店帶動模式。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推進貧困村“一村一店”建設,探索出了貧困農戶創業型、能人大戶引領型、龍頭企業帶動型、鄉村干部服務型等建設形式,形成了“一店帶多戶”“一店帶一村”“一店帶多村”的網店帶動模式,目前全市電商扶貧試點貧困村開辦網店800多家,帶動貧困戶15萬余人。二是電商產業帶動模式。通過“電子商務+特色產業+貧困戶”的方式,把貧困戶作為電商企業的供貨商,貧困戶按標準生產提供網銷產品,電商企業以保護價收購。三是電商創業帶動模式。通過鼓勵、引導、扶持具有一定發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返鄉青年、殘疾人帶頭進行電商創業就業,帶動其他貧困戶就業增收。全市利用電商開展“雙創”的人數達到18000余人,其中貧困戶直接開辦網店285個。四是電商就業帶動模式。通過打造電子商務生產、加工、包裝、物流、營銷全產業鏈,吸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務工就業,增加貧困群眾收入。目前,全市各類電商經營主體吸納貧困戶就業1.4萬多人。五是電商入股帶動模式。積極引導動員沒有創業能力的貧困戶將精準扶貧專項貸款、土地等入股到電商企業,享受不低于銀行利息的分紅。
發揮帶動力,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
隴南培育了轉型升級的新產業。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興產業,不僅直接拉動了隴南第三產業的發展,而且有效帶動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全市通過國家地理標志認證的農產品有16個,基本成為網貨品牌,土蜂蜜、土雞、油牡丹等一批市場需求大、發展前景好、脫貧見效快的特色產業迅速發展壯大,成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主打產業。隴南打開了商品流通的新渠道。通過發展電子商務,實現了特色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消費者餐桌的直接對接,有效解決了農產品賣難的問題,全市特色產品“養在深閨人不識”的困境得到徹底打破,更多地走向了全國,吸引了更多網上消費者和網下收購商。過去隴南的農特產品只能“翹首期盼”外地客商,現在通過網絡直銷全國。隴南培養了自力更生的新農民。電商發展極大地改變了廣大干部群眾的工作和生活觀念,促進了貧困群眾“互聯網思維”的樹立、發展理念的轉變,脫貧致富的頭腦更活了、辦法更多了、路子更寬了、勁頭更足了。過去許多貧困群眾不知道“網”為何物,現在開網店、逛淘寶、刷微信成為農村群眾的新時尚;過去許多貧困群眾只知道“土里刨食”,現在電商發展加快了農村土地流轉步伐,一大批農民從傳統農耕農業中解脫出來,加入到了電商創業隊伍,催生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隴南開辟了精準扶貧的新途徑。通過發展電商,一方面促進“農產品進城”,把貧困群眾的優質農產品銷售出去,而且賣出了好價錢;另一方面,通過“工業品下鄉”,大大節約了開支,一臺市場價4000元的電視機通過互聯網3000元左右就能買到,切實發揮了電子商務服務群眾、推進脫貧的帶動效應。特別是讓一線扶貧干部轉變了思維方式,在2016年全市舉辦的眾籌扶貧大賽中,80多名一線扶貧干部通過眾籌方式,幫助貧困戶在網上銷售農特產品,扶貧形式變得更加靈活多樣。隴南塑造了創新發展的形象。電商扶貧打開了隴南發展的“創新之門”“開放之門”和“致富之門”,傳播了“互聯網+”的新理念,搭建了創業創新的新平臺,催生了流通服務的新業態,開拓了扶貧工作的新領域,增添了同步小康的新動力,已經成為隴南創新發展的最佳案例、宣傳推介隴南的最好品牌、群眾增收致富的最新路子。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