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玉米產業亟待補齊“四大短板”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結構調整篇

  多數土地還是由普通農戶耕種,糧價下行對其家庭收入和種糧積極性的影響不能掉以輕心。當前,農民手中余糧較多,部分地區有可能大面積出現“賣糧難”。各地通過結構調整、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推進種養結合等方式,積極應對糧價下行影響,實現增產增收。

  當前,吉林省玉米產業發展存在“四大短板”:

  生產標準化程度不高。從調查組在公主嶺地區了解到的情況看,吉林省玉米雖然單產高、品質好,但品種比較雜,僅公主嶺地區推廣種植的品種就有215個,混種混收比較普遍,加上生產過程管理粗放,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都不理想。據中糧生化能源(公主嶺)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本軍介紹,混種混收的玉米在加工過程中需要放寬工藝參數,損耗和能耗都相對較大,產品質量也不高,對加工企業來說,寧可每斤多給2~3分錢,也愿意購買品種和質量統一的玉米。

  種養結合不緊密。玉米價格下跌對只種玉米的農戶影響較大,但對少數種養結合的農戶反而利好,一些種植、養殖、加工、服務綜合經營的新型經營主體收益依然可觀。據懷德鎮嶺東村孫志香介紹,她家去年養了100多頭豬,種植玉米15畝,自產玉米3萬斤,外購玉米2萬斤,去年玉米價格下降節省飼料成本6000多元,用豬糞替代化肥節省玉米種植成本1500元。但調查組訪談的50多戶農戶中,僅有6戶既種地又搞養殖。另據公主嶺市糧食局局長王榮介紹,公主嶺近年玉米產量300萬噸左右,農戶養殖飼用玉米消費僅30萬噸左右,僅占1/10。調查組也注意到,公主嶺地區無論是年出欄8000頭左右的大型養豬場,年出欄1000頭左右的中型養豬場,還是50~100頭左右的生豬散養戶,糞污處理都達不到環境要求。

  加工轉化鏈條不長。總體看,吉林玉米深加工產品主要是產能相對過剩、競爭比較激烈、附加值相對較低的酒精、淀粉和淀粉糖,諸如果葡糖、多元醇、酶制劑、淀粉高分子材料等高端產品開發空間仍然很大,用玉米秸稈和玉米芯生產發酵產品和化工產品尚處于起步階段,玉米油、玉米皮、蛋白粉等加工副產品還沒有形成穩定市場規模。據了解,中糧生化(公主嶺)有限公司年消化玉米140萬噸左右,年上繳稅收1.5億元左右,加工1噸玉米貢獻100元左右的稅收。照此推算,吉林全省1200多萬噸玉米深加工能力,年產生的稅收收入不到13億元,僅占2015年全省867億元總稅收收入的1.5%。

  優質玉米品牌培育不夠。多年來,吉林省在玉米高產建設方面投入比較大,玉米生產能力穩步提升,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品牌意識不強,品牌化產品開發力度不夠,品牌影響力與吉林玉米優勢不相匹配,不能實現優質優價、物有所值。在公主嶺期間,當地農業部門也向調查組推薦了一些玉米加工品品牌,但在全國知名度高的不多,吉林黃金玉米的牌子還沒有打響,沒有形成支撐玉米經濟發展的從原料到產品的品牌體系。

  如何補齊短板?調查組提出五條措施建議:

  打造一批標準化玉米生產基地。采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方式,穩步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加大力度引入大型玉米飼料和深加工企業與新型經營主體對接,以生產過程標準化托管和玉米原料訂單化收購的方式,集中連片推動建設農資統一采購、田間統一管理、籽粒統一收獲、秸稈統一資源化利用的專用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

  扶持一批種養循環示范戶。深入開展畜禽養殖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行動,探索農民自愿用有機肥替代化肥的新機制。培育一批既種玉米又搞養殖的種養循環示范戶,帶動玉米種養結合發展。

  改造一批精深加工生產線。順應玉米價格下降后企業擴大產能、技術改造積極性較高的趨勢,借鑒2016年對玉米深加工企業獎補政策的實施經驗,從稅收、貸款、用地、用電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引導企業加快技術升級改造。

  培育一批知名玉米品牌。發揮吉林省“黃金玉米帶”的資源稟賦優勢,整合相關資源建設品牌認證和推廣的綜合服務平臺,政企合作建立品牌培育和發展的產業基金,研究制定吉林黃金玉米品牌產地標準、生產標準、產品標準,重點培育“吉林黃金玉米”區域品牌和“黃金飼用玉米”原料品牌,打造一批國內外知名的產品品牌和企業品牌。

  規劃建設一個國家級玉米乙醇戰略儲備庫。發揮吉林省在東北玉米產區的區位優勢,在吉林西部規劃建設2000萬噸級的國家級玉米乙醇戰略儲備庫,納入國家能源戰略儲備總體規劃,解決東北三省一區每年新產玉米和庫存玉米生產乙醇的集中儲備問題。玉米乙醇適時調往京津冀地區用于機動車燃油添加。在吉林省南部、中部和北部布局建設幾個玉米期貨交易交割庫,帶動發展玉米物流產業。

  (赴吉林省調查組供稿)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