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糧食畝產量研究,涉及一個時期的生產力水平的評價問題,一直是經濟史或者農史研究的重點。同時,糧食畝產量的研究又是經濟史其他問題研究的基礎,比如要研究一個時期的商品經濟,就不得不考慮該時期糧食畝產量的問題。
迄今,研究中國傳統農業生產水平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就是吳慧先生的《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該書研究歷代糧食畝產,對于提高今后糧食畝產,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作者從戰國秦漢開始重點突破,對錯綜復雜的度量衡制、畝制、墾田及口糧數字,進行全面算賬、系統分析,由此計算出漢代糧食畝產的平均水平,并考證了歷代糧食畝產;最后談到新中國成立后糧食生產的恢復和近年來糧食畝產的空前提高。全書采用計量經濟學的方法,利用文獻和考古資料中對每人平均用糧數字作了詳盡的考證,對千百年來糧食畝產量的變動趨勢進行整體性的梳理。為了增加所得結論的可信度及科學性,他用最低生產量法、租稅計算法、典型資料法、供養人數法四種方法對糧食畝產量進行計算,并相互印證。全書共分四個部分,即度量衡畝、人均糧食消費量、戰國秦漢糧食畝產試測、漢以后各代畝產概算和今古對比問題。對于歷代糧食畝產均按現行度量衡制及畝制折合,可謂一目了然,為研究我國糧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便利。
可以說,吳慧先生的成果在當時有很大的影響力。時過30余年,該書的基本理論、分析框架和主要觀點仍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難能可貴。近日,中國農業出版社重啟“中國農史研究叢書”出版項目,《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作為其中的一種,率先增訂再版。該書在第一版原著基礎上,將《清代糧食畝產的計量問題》《以屯田資料計算清前期的糧食畝產》《清前期糧食的畝產量、人均占有量和勞動生產率》《歷史上糧食商品率商品量測估——以宋明清為例》等吳慧先生新的學術成就吸納進來,并將《區田產量淺議》以及有關度量衡的研究作為附錄,披露于全書之尾,以供讀者參考。
吳慧,1926年生于江蘇吳江。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曾任中國商業史學會會長,《平準學刊》、《貨殖學刊》前主編。曾主編《中國商業通史》五卷本(400萬字),榮獲“孫冶方經濟科學獎”。著有《井田制考索》《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桑弘羊研究》《中國古代商業史》《中國商業政策史》《中國鹽法史》、《新編簡明中國度量衡通史》《商業史話》《中國的酒類專家》《中國經濟史若干問題的計量研究》《翰苑探史中國經濟史論集粹二十五題》等經濟史、商業史方面專著20余種,均在學術界產生較大影響,吳老對推動我國農史研究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欲分毫末斗精嚴,目不窺園晝下簾”,吳慧先生治學嚴謹,雖年逾九旬,仍然密切關注我國糧食生產水平,他獨特的研究視角、嚴謹的治學精神以及糧食經濟的積極樂觀態度必會給后學更多的啟發和鞭策。吳老《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增訂再版,實為經濟史學界和農業歷史學界的一大幸事,可謂“大家經典,歷久彌新”。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出版社)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