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發展和城鎮化步伐越來越快,不少農民都進城務工,甚至在城市定居,農村能種地、會種地的農民越來越少。村里的土地怎么辦?地里的農活誰來干?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巴宜區米瑞鄉的玉榮增村通過開展農業生產托管,很好地解決了上述問題。
村里辦起托管合作社
位于雅江沿岸的玉榮增村是一個典型的藏區村落,全村共42戶農牧民。“村里不少年輕人都去內地打工求學了,留在村里的農牧民年齡偏大,種地成了大問題。”玉榮增村第一書記拉巴才登說。對此,村“兩委”看在眼里,急在心上。2012年,村委會主任邊巴拉姆與村領導班子其他干部進行協商,在征得村民同意后,由村集體領辦成立合作社,進行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替村里的農牧民種田。
在玉榮增村,合作社主要圍繞小麥、青稞、玉米、土豆等作物進行托管,為農牧民開展耕、種、收等作業服務。有些農牧民在市區或外地打工,沒有時間和精力從事農業生產,合作社便提供全程托管,從耕種到收獲負責到底,利用合作社的農機提供全方位服務;有些農牧民年老體弱,只能干一些簡單農活,合作社便提供半托管服務,替農牧民進行機耕、機收等服務,其他簡單的環節則由農民自己完成。是否托管、哪些環節托管,全由農民根據自己的意愿和實際情況決定。和農民自己耕種相比,這種托管模式既通過機械化提高了生產效率,又通過集中作業降低了生產成本,還為農民節省了不少時間,可謂一舉多得。
經過幾年發展,不僅玉榮增村的耕地實現了機械化作業,鄉里其他村子的地不少也都被合作社托管了,小麥、玉米、青稞等糧食作物的耕種收作業環節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目前,合作社擁有大型收割機5臺、大型拖拉機4臺,能夠為周邊幾個村子進行托管服務。“全鄉現在共11萬畝耕地,據我們了解,托管的需求很旺,我相信,托管的前景會很好。過去,考慮流轉土地比較多,但是流轉后,農牧民要想從事農業生產,地就不容易拿回來了,因為有合同約束。相比較,托管就靈活多了。”拉巴才登書記如是介紹。
村黨支部發揮帶頭作用
玉榮增村托管合作社能夠良好運轉,與村“兩委”尤其是村黨支部的帶頭作用分不開。在成立初期,缺乏資金嚴重制約合作社生存發展。村“兩委”為解決這個問題,想了不少辦法,多方進行籌措。除利用各級補貼政策外,駐村工作隊還從為民辦實事經費中出資,加上村里自籌的資金,順利解決了啟動資金短缺的問題。
在托管合作社發展的幾年間,村黨支部多次向村民宣傳政策,解釋開展托管的優勢,同時進行農機作業現場演示。充分發揮村里5個黨小組的作用,安排黨員為農牧民詳細講解托管的服務方式、服務流程、收費標準等,迅速普及了相關知識,村里的農牧民一下子就了解了托管的好處。同時,村支部和村委會還多次到市里和其他鄉鎮學習取經,提升自身管理水平。
村“兩委”領辦托管合作社的初衷,就是為了更好地造福村民。因此在收費方面,村“兩委”結合實際情況,盡可能下調服務價格。目前,托管的服務費按袋收取,即收獲的糧食每裝一袋(每袋100斤)收取4元的托管服務費,糧食收獲越多,交的托管費用越高。按一畝地每季500~800斤的產出算,服務費用基本在二三十元,略高于農機作業和人力成本,讓農牧民充分享受托管帶來的收益,盡可能少花錢。
村黨支部的一系列工作,為玉榮增村的農牧民帶來了實惠,同時進一步鞏固了黨在玉榮增村的群眾基礎。目前全村黨員23人,預備黨員5人,黨的威信在農牧民心中頗高。
農業生產托管促進脫貧增收
村里的桑登次仁一家以前種植青稞,由于沒有農機,基本都是傳統的手工勞動,農忙時節全家都忙于農事,辛苦不說,青稞產量也不高,收獲的青稞品質較差,家庭收入很低。自從他把土地全部托管給村里的合作社后,機械化作業取代了手工勞動,不僅青稞的產量上來了,而且品質也提高了一大截,這為桑登次仁一家增加了不少收入。
從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中解脫出來后,桑登次仁利用空閑時間在市區辦起了糌粑加工廠,把收獲的青稞加工成糌粑,進一步提高了產品附加值。桑登次仁說,他的糌粑加工廠一年能獲利約15萬元。據了解,除了進城打工、做生意以外,村里不少騰出手腳的農牧民還在周邊的山上采摘松茸等林下資源,也掙了不少錢,進一步充實了農牧民的錢袋子。通過開展農業生產托管,玉榮增村的農牧民以多種方式增加了收入,在去年一舉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朝著小康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玉榮增村發展托管的例子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值得其他地區參考借鑒。一是通過托管發展農業生產,方式更加靈活,根據農民的需要提供全托管、部分托管或單環節托管的服務,資源可以得到優化配置。二是在推進農業生產托管、發展農業生產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示范作用,帶領農民積極探索,這樣農民才會有“主心骨”。三是農業生產托管有力促進了脫貧增收,既通過節本增效增加農民農業收入,又節省了時間,為農民增加非農收入創造了條件。在貧困地區,按照農民意愿推進農業生產托管,對打贏脫貧攻堅戰具有重要作用。可以預見,不僅是西藏林芝,農業生產托管在中國廣大農村都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作者單位:農業部經管司、中國農村雜志社)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