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近年來,費縣從全縣發展實際出發,堅持民生導向、問題導向,從解決影響農村發展穩定的源頭性、根本性、瓶頸性問題入手,積極推進農村社會治理方式改革創新,探索實施了“3+4”農村治理保障體系,推動農村社會治理向精細化、制度化、系統化轉變,探索出一條具有費縣特色的多元化新型村級治理之路。
背景
費縣是農業大縣,總人口88萬人,其中農村人口占72%。2014年,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了縣級黨員領導干部“村村到、全覆蓋”大調研活動,33名縣級黨員領導干部對全縣421個行政村居(社區)進行了逐村調研,共征求各類意見建議4772條,梳理群眾反映迫切要求解決的熱點難點問題1316個,主要表現為“三難兩多兩少”。
“三難”,一是村級班子建設難,表現在后進班子“整治難”、先進班子“保持難”、村干部“人選難”、合并村“融合難”、黨員作用“發揮難”五個方面。二是村集體經濟發展難、增收難,村集體經濟普遍比較薄弱,2013年底,全縣村集體年收入5萬元以下的占71.5%,其中空殼村占8.9%,無錢辦事問題非常突出,有的甚至難以維持正常運轉。三是群眾辦事難,群眾普遍反映,出門辦事“兩眼一抹黑”,不單單是“門難進、事難辦”的問題,甚至根本就找不著門,即使好不容易找著門了,由于不懂辦事程序,往往一個簡單的事要跑好多趟。“兩多”,即村干部違法違紀多,村官腐敗問題相對比較突出,農村財務管理不夠規范,村干部在惠農政策落實等方面存在辦事不公、作風粗暴,甚至以權謀私,擠占、挪用、貪污惠農補貼等現象;村級矛盾糾紛多,群眾上訪問題成為困擾基層干部的一大難題,特別是個別纏訪、鬧訪戶,處理起來非常棘手。“兩少”,即農村基礎設施、公益事業投入少,由于村集體沒有收入,各級財政沒有投入,農村事業的發展陷入了空白區;農村困難群體保障少,基本醫療、養老、低保等保障水平相對偏低,一些因病因災致貧的特困戶靠現有的保障體系不能很好地解決。
主要做法
(一)建立“三項”社會治理機制
一是農村基層班子建設長效機制。明確了村級班子建設“八有”目標,制定了“三年攻堅”計劃,堅持一年一個主題,層層推進、逐項攻克。目前,68個后進村班子已全部完成整治;全縣支部村委按期換屆100%,正常運行率100%。二是農村財務有效監管機制。實施會計電算化和陽光村務公開,夯實農村財務管理基礎。截至2016年底,全縣代管村集體資金余額1.34億元;累計賬前會審41129村次;村級非生產性開支降低64.7%;開展村級資產資源招投標工程664項,增加村集體收入882萬元,節省資金900萬元,被評為“全國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示范縣”。三是農村基層社會矛盾有效調處化解機制。按照“4355”工作思路,實現基層社會矛盾排查調處工作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截至目前,全縣12個鄉鎮全部建立了社會矛盾調處化解四級網絡,建成各類調解組織434個,各類調解人員1405名,建立品牌調解室25個;共調解各類矛盾糾紛7066件,調解率達99.63%;2016年全縣信訪總量比2014年下降79.21%。
(二)筑牢“四條”民生保障線
一是農村基層班子運轉保障線。縣財政每年拿出當年公共財政預算的2%作為基層組織建設專項資金,鄉鎮按照不低于上年地方財政收入的5%設立村級組織建設工作專項經費,對年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下的薄弱村進行專項補助。2014年以來,共統籌財政資金1億余元,用于集體經濟薄弱村運轉、村級辦公場所建設及村干部待遇保障,村干部工資報酬提高了1倍以上。二是農村特困群眾救助保障線。在低保、醫保等常規救助的基礎上,對等錢救命、沒有救助就無法生存的特困群眾進行兜底式救助。充分利用社會和市場的力量,成立縣慈善總會,籌集資金6640萬元。同時,通過縣財政每年列支300~500萬元,向上級爭取公益機構贊助等多渠道籌集臨時救助資金。目前,累計救助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