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調研時發現這么一件事:因玉米價低惜售,一農戶將自家去年收獲的5000多公斤玉米一直堆放在閑房里,最近打開時竟發現大部分玉米受到蟲蛀,部分玉米發霉變質,另有不少玉米被老鼠偷吃,損失嚴重。據了解,類似上述因缺乏科學儲糧方法而導致家中存糧遭到損失的情況,在不少地方發生。
時下農戶家中存糧方法不妥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在收曬時造成了污染。比如,有的農戶習慣在砂石公路的路面上脫粒,致使糧食內混入過多的沙粒及泥灰;有的農戶喜歡在柏油路面上翻曬,致使糧食受到柏油的污染;二是未徹底曬干就急于收藏,致使在儲存中引發出芽或霉變;三是因存放場所或儲存器具不妥,加上缺乏必要的殺蟲處理,以致糧食或受潮或受污染或被蟲蛀鼠咬;四是糧倉選址不合理,加上缺乏通風及正常翻曬,從而導致糧食受潮變質;五是在自己家中熏蒸殺蟲時因配藥不當或操作技術不規范而造成糧食被污染等等。
農戶把多余的糧食存放在家中并非不可,但在儲存方法上必須注重科學。否則,糧食就會變質受損,這不僅給農戶自身造成經濟損失,也給國家造成損失。
筆者建議:首先,要提高農民安全儲糧意識,引導和教育農民樹立安全儲糧觀念,珍惜勞動成果。同時農戶必須多加學習,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多掌握穩妥的儲存方法。其次,各地基層科技、糧食等部門要加強宣傳與技術輔導。通過報刊、電視廣播大力宣傳,培訓技術骨干,派員上門輔導等途徑,給農戶傳授各種科學的家庭儲糧方法與技術。第三,國家盡快研發出簡便安全,適應農戶的儲糧新技術、新辦法,設法統籌解決農民儲糧設施投入不足的問題。各地國有糧庫利用先進的管理技術和上規模的倉儲能力,開展代管代儲,或進行糧油兌換、糧食折現。從而最大程度減少農民在儲糧過程中出現的損失。
(山西省壺關縣樹掌中心校)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