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組被稱為“最美農村回遷房”的圖片在微博上瘋轉。這個村子就是杭州市富陽區場口鎮的東梓關村,是杭州地區首個“新杭派民居”示范項目。作為“浙江省重點歷史文化古村落”保護工程的一部分,自2014年起,當地政府開始與知名設計公司合作,以政府代建的形式,對涉及老房回購、拆遷的村民進行回遷安置。網紅農居房就是在2016年8月完工的一期工程。
古老的東梓關村在一夜之間成了“網紅”。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城市精英投身鄉村建設的熱潮,怎樣留住這些日漸消失的村莊,怎樣為那些有關自然、傳統和文化的記憶找到通往未來更多的可能性,成為各方正在共同探索的課題。東梓關村正是這樣一個典型,對數十戶村民進行回遷安置成了最現實的需求。于是政府與綠城建筑設計院合作,招標設計,統一規劃,控制造價,力圖使項目具備可推廣性。
結果,設計創意遭遇兩大困難。首先,低造價(1500元每平方米)讓設計團隊非常痛苦。因為他們來自城里,平時設計的都是高端物業,1500元每平方米還不夠他們的設計費。其次,理念有差異。現在網上點贊的都是城里的“小資”。設計團隊也一樣。城里人喜歡白墻灰瓦,是因為他們看慣了高樓大廈。但是村里人向往的卻是城里的房子。所以,設計團隊沒有遭遇政府方面的任何干預,但到了村里,村民們一度對“新杭派民居”的概念并不買賬,他們一致希望新房能建成歐式風格的別墅。為了達成共識,村里前前后后開了20多次業主大會。也許東梓關村可以因為這樣的設計吸引來一定的游客。但是如果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旅游,這樣的項目沒有可復制性,因為不可能未來所有的農居都成為景點。這樣的案例一多,就沒有了景點的稀缺性。而低成本可能帶來品質的下降,1500元每平方米的建筑物能不能矗立百年,尚可存疑。更加重要的是,內心對歐式別墅的向往,是不是一定就不應該得到滿足?是不是村里人必須要符合城里人的審美想象?驚嘆贊美的小資人群住在城里,臨時來點一點贊轉身離開了。未來的村里人會不會改建、破壞目前的建筑?所以,從這個案例我們看到了人為割裂市場資源配置的后果。
眼下中國城市化進程如火如荼。我們固然需要在現代化城市化的進程中保留我們的文化傳統,但是也應該看到,如何保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技術環節。市場化手段并不是如大家想象的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沒有規范的野蠻市場和與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的行政手段。收藏家都知道,只有把寶貝交到最喜歡的人手里才能得到最好的呵護,那么市場無非是用出價最高來衡量和評判誰是“最喜歡”這樣東西的人。如果你覺得不放心,還可以在價格之外再增加幾個考核變量,比如“建筑壽命時間最長”或者“建筑外立面變化最少”等等。
(來源:澎湃新聞,作者系德國波恩大學經濟學博士)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