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女士在視頻中通過水洗和點燃等方法,斷定面包中的肉松為棉花制作,該視頻再次瘋傳微信朋友圈,上榜由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梳理的5月份十大網絡謠言。這讓人聯想到今年2月同樣在微信朋友圈里廣泛轉發的一段視頻,主人公通過泡發紫菜撕不爛就斷定說“紫菜是塑料做的”。該信息一度對紫菜產業產生非常惡劣的影響。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的特殊性使其成為“高原雪蓮”,倍受關注。隨著自媒體平臺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虛假危機”進入公眾的視線。這些謠言及視頻大多以農產品或者食品安全為噱頭,撥弄公眾的敏感神經,挑戰監管的界限和耐心。比如,泡了甲醛的毒香蕉(實為在保鮮劑中浸泡)、注了膠的皮皮蝦(實為未煮熟的蝦黃)、塑料做的可點燃粉絲(粉絲是碳水化合物本身可燃)等各式虛假推測和惡意猜想層出不窮,微信和網絡上的瘋狂轉發無一不對消費者產生嚴重誤導,甚至對行業發展造成沉重打擊。
造謠者盯上農產品,多為惡意炒作,但產業損失慘重。一個輕松的聯想,甚至是臆想,一個簡單的生活試驗,甚至是體驗,就能在網絡或微信上創造一個成功的傳播案例,策劃者的滿足感隨著轉發數量的激增迅速膨脹。由于緊緊盯住了入口之食的安全大關,一個個充滿想象力的惡作劇,就變成了“本小利大”的“好營生”。這些視頻打著為大眾健康著想的旗號,流露出讓人唏噓的“想象力”,其威力卻能讓一群農民及加工業者的辛勤勞動付之東流,讓一條產業鏈上的各個主體利益受損。更令人沮喪的是,在博眼球的訴求背后可能是充滿惡意的策劃,甚至是無恥的勒索,這將散布虛假信息的性質推向法律底線。據媒體報道,視頻中的多家涉事紫菜品牌企業負責人稱,他們從未生產過“塑料紫菜”,但造謠視頻出現后他們都曾接到過匿名電話稱除非給錢,否則就繼續傳播“塑料紫菜”的視頻。消費者的關注成了居心叵測之人的戰利品。談起此次“紫菜風波”對企業的影響,以紫菜深加工為主營業務的阿一波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志江連稱“很受傷”“傷不起”。“謠言散布后,我們接到了不少電話,要么是取消訂單,要么是投訴,還有直接要求我們產品下架的。”李志江表示,受謠言影響,村里的紫菜加工企業基本上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謠言給福建及東南沿海紫菜產業帶來巨大損失,更是影響了漁民的生計。有報道稱,受謠言影響溫嶺每公斤鮮紫菜價格從2016年末的6元,最慘時跌到今年3月的0.8元至1元。據最新消息,公安機關現已抓獲18名制造、傳播“塑料紫菜”謠言及實施敲詐勒索的違法犯罪人員。不法分子打著自作聰明的小算盤,終是“偷雞不成蝕把米”,為欺騙公眾、愚弄消費者的行為付出了代價。
點火容易滅火難,辟謠者身處劣勢且社會成本高。正所謂“造謠張張嘴,辟謠跑斷腿”,“塑料紫菜”視頻的轉發在媒體界引發漩渦。新華視點錄制視頻邀請專家進行權威辟謠,央視網制作節目進行辟謠,光明日報記者于2月22日采訪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業務部主任阮光鋒和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撰文進行辟謠。各家媒體紛紛從視頻中的試驗入手進行驗證,專家則從紫菜的特性、成分和發泡的效果等多角度進行辟謠,專家解釋和鑒定方法可謂兼顧科學普及、易懂實用、貼近生活多種技巧。“塑料袋不吸水,表面有水珠;紫菜吸水,表面光滑,沒有水珠。塑料袋有彈性,拉扯后會變薄變長;紫菜的彈性非常小,很難拉長。”還有專家從造假成本和動機上予以辟謠。“紫菜本身不貴,用塑料袋造假沒利潤,造假動機不足。”每次辟謠,全社會都會從養殖戶、生產商到經銷商,再到專家學者多角度澄清,力求全面、科學地還原真相。盡管如此,眾多的辟謠信息仍不見得比造謠者視頻傳播速度快和影響范圍廣。為了粉碎謠言以正視聽,同時增強消費者信心,福建晉江市網信辦聯合市食藥監局、市科協等官方部門專門展開監測以辟謠,晉江市食藥監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三年紫菜抽檢結果顯示,未發現樣本中存在塑料薄膜制假的現象。與區區一段家庭小視頻相比,興師動眾的辟謠之舉,可謂勞民傷財,相當劃不來。造謠者除了對產業發展和企業經營造成直接損害,更是給全社會增加了太多不必要的成本。
制造謠言是惡意之行應受懲,聽信并傳播謠言則是無知之行亦有責。僅微信安全中心發布的2月十大謠言中,塑料三次上榜,塑料紫菜、塑料粉絲、塑料大米,以農產品和食品為主角的謠言屢辟屢現。據報道,“棉花肉松”視頻使涉事蛋糕店當晚被市民包圍,肉松廠商也無辜躺槍。當地警方迅速展開調查取證,認定拍攝視頻行為已構成虛構事實,擾亂公共秩序,將其抓獲并行拘。制造、散布謠言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而傳播者也難辭其咎。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第一款,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面對媒體對傳謠的質疑,有人說“我們沒文化的人就是這樣。”如此輕率的態度是可怕的。對于惡意造謠者,法律的武器會予以制裁,但對于信謠并傳謠的擁躉,并不能以無知作為盾牌,輕松剝離責任。網絡不是法外之地,言論自由更不是違法犯罪的保護傘,成年人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
公眾對食品安全的高度關注和傳謠者的輕率轉發,成為造謠者得逞的土壤。為什么這些謠言能讓如此多人相信?南航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邱建新認為,食品安全問題是老百姓非常關注的問題,而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高發,在這樣的背景下,老百姓很容易產生焦慮,引發恐慌的情緒。而網絡時代的從眾心理,最終產生裂變效應,使得流言廣泛傳播。事實上,造謠視頻中的實驗并不難識破。稍加思考和判斷就會對其真實性產生懷疑。但是造謠者利用了人們的獵奇心理和熱衷傳播“新奇”的心理,使得視頻短期內得到快速轉發。正像《烏合之眾》所分析,當謠言成為一種現象籠罩了群眾,集體的判斷力將低于個體的智商。所以說,不信謠不傳謠,不僅反映了智商,更反映了情商。雖然不能對普通群眾的科學知識儲備做過多要求,但當我們無力判斷時,不轉發不擴散本身就是貢獻。面對謠言,“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不再是正確的生活哲學。冷靜,才是一種智慧。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